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禽病手册

赖利绦虫病

书籍:禽病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禽病手册》第502页(3289字)

赖利绦虫病是由戴文科赖利属的多种绦虫引起的。本病为全球分布,我国常见的有:棘沟赖利绦虫(Railietina echinobothri da)、四角赖利绦虫(Railietina tetragona)和有轮赖利绦虫(Railietina cesticillus)。对养业威胁较大,特别对于在流行场地饲养的雏鸡,往往引起大群死亡。

一、诊检要点

结合临床症状,注意检查随粪便排出的绦虫体节或虫卵检查(浮集法),对可疑病鸡应做剖检诊断。

(一)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的观察,对确诊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轻度感染的鸡,往往症状不明显。严重感染时,特别是雏鸡,发生消化障碍,下痢,食欲降低,渴欲增加,迅速消瘦。患鸡沉郁,不喜运动,两翼下垂,被毛逆立;红细胞与血色素显着减少,可视黏膜黄染。雏鸡因体弱或伴发继发病而死亡,有时还会骤然死去(临死前多出现痉挛症状)。另外,病鸡常出现的症状还有:母鸡产蛋减少,甚至停止;雏鸡生长发育受阻或完全停止。

(二)病理剖检

肠黏膜肥厚,肠腔内有多量黏液,恶臭,黏膜贫血,黄染。棘沟赖利绦虫感染时,肠壁有结核样结节,结节中央有黍粒大的凹陷,在此常有虫体存在,或填充着黄褐色凝乳样栓塞物,亦有变化为疣状溃疡者。

(三)流行特点

全球凡是养鸡的地方,几乎都有这几种绦虫存在,因此危害很广。这可能与中间宿主——蚂蚁、蝇、和甲虫的分布关系密切。易感动物为鸡,最易感的是17天的雏鸡,死亡最多的是25~40天的雏鸡。

发病机理(生活史):三种赖利绦虫都必须经过中间宿主才能完成其生活史,而每种赖利绦虫的中间宿主又不尽相同。

棘沟赖利绦虫寄生于鸡、火鸡和雉的小肠内,四角赖利绦虫寄生于鸡、火鸡、孔雀和鸽的小肠内,有轮赖利绦虫寄生于鸡、火鸡、雉和珠鸡的小肠内。

棘沟和四角赖利绦虫的中间宿主是蚂蚁。孕节或卵囊随粪便到外界,被蚂蚁吞食后,卵囊在消化道内溶解,六钩蚴逸出,钻入体腔,约经两周发育为具有感染性的似囊尾蚴。禽类吞食了这种蚂蚁后,逸出的似囊尾蚴用吸盘和顶突固着于小肠壁上,经19~23天发育为成虫,并能见到孕节随粪便排出。

有轮赖利绦虫的中间宿主为蝇科的蝇类和多种甲虫。温暖季节,在中间宿主体内,经14~16天似囊尾蚴发育成熟;温度低时,可延长至60天以上。禽类啄食带有似囊尾蚴的中间宿主后,在小肠内经12~20天,似囊尾蚴发育为成虫。

这三种赖利绦虫都是寄生在鸡体的大型绦虫,虫体以头节深入肠黏膜下层,使肠壁形成结节样病变,阻塞与代谢产物的毒素作用以及夺取宿主大量营养物为基本致病因素;如引起肠炎,肠阻塞甚至破裂引起腹膜炎等。中毒症状有时有神经痉挛。

(四)实验室检查

病原分离与鉴定

(1)病原分离:检查粪便,蛋鸡也可在产卵前一月进行诊断性驱虫,然后收集粪便寻找虫体。可发现绦虫节片或虫卵,以资确诊。难以确诊时,可进行剖检,剖检时,最好用剪刀在水中剖开肠道,这样利于链体漂浮起来,暴露出头节附着处。完整分离头节,做成湿制头节标本,置100倍或更高倍镜下观察,有时会看到足以鉴别到种的特征。如分离到孕节,可撕破孕节和覆以盖片轻轻挤压后,即可观察虫卵的特征。低倍镜下观察,可以发现诸如雄茎囊的位置、大小和形状,生殖孔和生殖腺的位置等鉴别特征可作剖检或诊断性驱虫。

通过对活禽的粪检可找到白色小米粒样的孕卵节片,用如下方法观察,检出绦虫成虫:

a.将头节和虫体末端部的孕卵节片直接(不需固定)放入乳酸苯酚液(乳酸1份,石炭酸1份,甘油2份,水1份)中,透明后镜检观察。为了在高倍镜下检查头节上的小钩,可在载玻片上滴加一滴Hoyer氏液(蒸馏水50毫升,阿拉伯胶30克,水合氯醛200克,甘油20克)使头节透明。为及时诊断,可用生理盐水或常水制成临时的头节压片,可立即做出鉴定。

b.取成熟节片直接(不经固定)置于醋酸洋红液(用45%醋酸配制的洋红饱和液97份,再加用冰醋酸配制的醋酸饱和液3份,现配现用)中染色4~30分钟,移入乳酸苯酚液中透明后,镜检观察。

(2)病原鉴定:棘沟赖利绦虫长34厘米,宽1~4毫米。吸盘圆形,上有8~10列小钩。顶突上有钩2列。生殖孔位于一侧的边缘上,但偶有交替的,睾丸20~40个,偶尔多至45个的,位于排泄管内侧。卵巢在中央。卵黄腺在卵巢后部。卵的直径为25~40微米。孕节之间形成小孔。

四角赖利绦虫:虫体大小和外形极似棘沟赖利绦虫,头顶节较小,有1~3列沟。吸盘呈卵圆形,上有8~10列小沟,有时小沟全部失去。生殖孔位于同侧。本虫与棘沟赖利绦虫的区别,在形态上除前者的吸盘为卵圆形,后者为圆形外,还有本虫的头节较纤弱而颈节较细长,以及雄茎囊偏在节片的前缘。

有轮赖利绦虫:虫体一般不超过4厘米长,偶有长达13厘米者。头节的顶突宽大而肥厚,形似轮状突出与前端,有两列小沟,位于顶突的近基部处;吸盘无钩。颈节不能查见。卵囊直径为50~90厘米。

二、防治

(一)治疗

当禽类发生绦虫病时,必须立即对全群进行驱虫。常用药有:硫双二氯酚(别丁)、氯硝柳胺(灭绦灵)、吡喹酮、丙硫苯咪唑、氟苯达唑、羟萘酸丁萘脒。

溴氢酸槟榔素:1~2毫克/千克体重,配成0.1%水溶液内服。

硫双二氯酚(别丁):150毫克/千克体重,内服。

吡喹酮:10~15毫克/千克体重,一次口服。

羟基酸丁萘脒:400毫克/千克体重,一次口服。

六氯酚:成年鸡26~50毫克/千克体重,一次内服。

灭绦灵:成年鸡50~60毫克/千克体重,一次内服。

氯硝柳胺:100~150毫克/千克体重,内服。

(二)预防

由于禽类的绦虫在其生活史中必须要有特定种类的中间宿主参与,因此预防和控制禽类绦虫病的关键是消灭中间宿主,从而中断绦虫的生活史。及时清除粪便并堆积发酵,可杀死虫卵,减少绦虫病的发生机会。还可定期对鸡群进行普查和预防性驱虫,可消灭传染源,对预防本病有重要意义。集约化养鸡场,采取笼养的管理方法,使鸡群避开中间宿主,这可以作为易于实施的预防措施,使用杀虫剂消灭中间宿主比较困难。

上一篇:组织滴虫病 下一篇:禽病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