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禽病手册

肌胃糜烂症

书籍:禽病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禽病手册》第605页(1312字)

肌胃糜烂病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肌胃角质膜糜烂、溃疡的一种消化道疾病,是一种与哺乳动物和人的胃肠溃疡出血相类似的非传染性疾病。主要发生于肉鸡,其次为蛋鸡和鸭。发病年龄多数在2周龄到2.5月龄。临诊特征为食欲减少,精神倦怠,严重病例呕吐黑色物,贫血消瘦,因而又称为“黑色呕吐病”。

一、诊检要点

(一)临床表现

病禽厌食,羽毛松乱,闭眼缩颈喜蹲伏。消瘦贫血,生长发育停滞。用手触诊嗉囊或倒提病鸡,从口内流出黑褐色黏液,所以,有人又称此病为“黑色呕吐病”。病禽的喙和腿脚黄色素消失,排稀便或黑褐色软便。发病率为10%~20%。突然死亡,死亡率低(2.3%~3.3%),多数伴发营养缺乏症、代谢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本病主要发生于肉鸡,其次为蛋鸡和鸭。发病日龄多数在2周龄到2.5月龄。多数学者认为本病与日粮中粉含量过高、摄入大量发霉饲料以及垫料发霉,饲养密度过大,天气变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有关。日本学者研究证明,喂服经过热处理的酪蛋白的混合物可复制本病。

(二)病理剖检

嗉囊扩张,内充满黑色液体。腺胃体积增大,胃壁增厚、松弛,黏膜腺体乳头突起,有黑色黏液。肌胃体积增大,肌胃壁变薄、松软,内容物稀薄为褐色,砂粒极少或无,病初的主要病变发生在腺胃和肌胃相接处,随后沿着皱壁向肌胃中区和后区发展,角质膜变色,皱壁增厚,外观呈现疣状或树皮样,病的后期,在皱壁深部出现小出血点,以后出血点增多,逐渐扩大糜烂和溃疡,溃疡向肌层深部发展,可造成胃穿孔,穿孔常发生在接近十二指肠的肌胃壁较薄处。十二指肠出现黏液性、卡他性出血性炎症,黏膜表皮坏死形成局部性病变。

(三)实验室检查

本病不是由微生物引起,所以根据日粮中鱼粉含量、发病特点以及特征性的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即可做出诊断。并通过更换饲料或鱼粉等防治性措施帮助诊断。

日本在1982年成功地从10千克鱼粉中分离出7毫克高活性的复合物,并命名为肌胃糜烂素(GizzaroSin)。

二、防治

1.日粮中鱼粉含量控制在8%以下。

2.用含肌胃糜烂素低的鱼粉配料,严禁用腐烂变质的鱼货来生产鱼粉。对进口鱼粉也应严加监测。

3.防止家禽群体密度过大、空气污染、热应激、饥饿和摄入发霉的饲料及垫料等诱因。在每千克日粮中补充维生素K32~8毫克,维生素B63~7毫克,维生素C30~50毫克,维生素E5~20毫克。

上一篇:胚胎病的防治 下一篇:禽病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