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址的选择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毛皮动物饲养技术手册》第203页(1904字)

选择场址,应根据养殖场的养殖对象(饲养动物的种类)、饲养规模(饲养动物的数量)、生产特点(种兽场或商品兽场)、饲养管理方式(笼养或圈养)以及生产集约化程度等基本情况,对区域位置、地形地貌、饲料来源、水源供应、道路交通、电力能源等条件进行统筹考虑。

(一)地理位置 养殖场场址应当地势高燥,至少高出当地历史洪水的水线以上,避免雨季洪水的威胁;地下水位应在2米以下,低洼潮湿的场地有利于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生存,不利于动物体热的调节和毛绒的生长。要远离沼泽地区,因为沼泽常是动物体内外寄生虫和蚊虻生存聚集的场所。家养毛皮动物中除麝、海狸鼠外,都不需要在多水环境中生活。

地势要通风、向阳,小气候能相对稳定,避开风口和局部空气涡流区。场地要平坦而稍带倾斜坡度,便于排水。场地可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和原有林带树木、山岭、沟谷等作为养殖场的天然屏障。养殖场周围要地形开阔,有利于对环境的保护和减少对周围的污染。

注意远离污染源(如化工厂、造纸厂、制革厂和屠宰场等)。冬季气温偏高,毛皮生长期大雾弥漫、风沙大的地区不适合建毛皮动物养殖场。

场地的土壤直接或间接影响场区的空气、水质和植被生长,也影响土壤的净化作用。潮湿的土壤不仅是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以及蝇蛆等存活和孳生的场所,还会使场区和动物棚舍内空气湿度过大,影响动物生长发育,甚至影响到场内建筑物的使用年限。

适合建立养殖场的土壤,应该是透气性透水性强、毛细管作用弱、吸湿性和导热性小、质地均匀、抗压性强的土壤。砂壤土的砂粒和黏粒的比例比较适宜,兼具沙土和黏土的优点。它既有一定数量的大孔隙,又有多量的毛细管孔隙,所以透气透水性良好,持水性小,因而雨后也不会泥泞,易于保持适当的干燥,对动物的健康、卫生防疫、绿化种植等都比较适宜。

(二)饲料条件 充足的、稳定的优质饲料供应是毛皮动物养殖场正常生产的基本条件。所以饲料种类、来源和数量应是建场前考虑的首要问题。养殖食肉性毛皮动物,如水貂、狐、紫貂等,如采用鲜饲料为主要日粮,还需具备鲜饲料原料的存贮设备,如冰箱、冰柜、冷库等。还应充分考虑动物产仔后兽群数量的增加。如养狐场幼狐分窝后至取皮前是每年需用饲料的高峰期。银黑狐一般在6月至12月上旬之间,北极狐一般是7月至11月下旬之间需用饲料量最大。

(三)水源 毛皮动物养殖场的生产过程中,动物饮用、饲料清洗与调制、场地和食具的洗涤等都需使用大量的水。要求水源达到:

1.水量充足 能满足养殖场内的生产、生活用水,并应充分考虑到防火和未来发展的需求。

2.水质良好 符合饮用水标准。选择时要调查是否因水质不良而出现过某些地方性疾病等。

3.取用方便 使用简单的设备,就可满足水的供应。

养殖场如果利用江、河、湖、塘及水库等水源的水,一般应进行人工净化和消毒处理。地下水受污染机会较少,相对洁净,水量水质都比较稳定,是理想的水源。

(四)周边环境 主要指与周围地区关系,如居民的分布、交通运输和电力供应等。

场址一般要选在居民点的下风处,地势低于居民点,但要离开居民点污水排向口。使养殖场不致成为周围社会的污染源,同时也不能受到周围环境的污染。毛皮动物养殖场与居民点之间的距离应保持500米以上,与其他养畜、养禽场应保持距离800米以上。场址最好不要选在畜禽场的旧址,特别是不能在曾经发生过传染病的废弃畜禽牧场场址上修建毛皮动物养殖场。

养殖场要求交通便利,特别是大型集约化的养殖场,生产物资需求量大,保证交通极为重要。为了防疫要求,养殖场应与主要公路的距离至少要在300~500米。

选择场址时,还应重视供电条件,特别是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场,必须具备可靠的电力供应,保证饲料加工等生产、生活的用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