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的传播途径与侵染时期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药使用技术手册》第115页(1035字)

掌握病原菌的传播途径与发生规律、病菌初侵染时期三个因素,是防治成败的关键。否则只能盲目施药,无的放矢。

1.由种子传播的病害 包括由种薯传播的病害。这一大类病害很多,如小麦散黑穗病,高粱、玉米丝黑穗病,铃薯环腐病,甘薯黑斑病,棉花炭疽病,以及多种作物的黑粉病等。这些病菌侵入种子内部或沾附在种子表面,或混在种子中、块茎内传播为害。因此,对这类病只要抓住种子的关键,用药剂拌种、浸种或种子包衣等办法,只要用药合理,药量适当,均可收到好防效。

2.土传病害 病原物留存在土壤中,或就是土壤中生存的菌类,可以随农事作业、流水等方式传播。如各种作物的立枯病、纹枯病、菌核病、麦类全蚀病、根腐病、根结线虫病、胞囊线虫病等,有一些黑穗病也可种传兼有土传。

3.接触传播 通过农具、植物的伤口等传播,例如一些病毒病,柑橘青、绿霉病等。

4.昆虫传播 病毒病、类菌原体病中的许多病害分别通过蚜虫、飞虱、叶蝉等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吸吮病株后带毒,再传播到其他无毒植物上。对这类病害,重点是防治传毒害虫,不仅在本田防治,也要注意对害虫的越夏寄生场所灭虫,才能减少虫源及毒源。

5.空气传播 大多数真菌的孢子是通过气流传播,有的菌类可随气流移动到千公里之外,有的则近程传播,或在小环境中周而复始不间断传播。前者如麦条锈病,后者如灰霉在保护地小环境中,梨黑星病、苹果斑点落叶病菌在不同果园中的菌量,及对药剂的敏感度有差异。这一特点对控制、监测及治理病菌抗药性的关系很大。应对每个病害作具体分析。

不同菌类的传播途径不同,已可据此作剖析。种传病关键在种子上,它们侵染寄主集中在幼苗阶段,要保护的也就是这一时期。土传病一部分是种苗时期,一部分侵染期长,例如小麦纹枯病有秋、春两个高峰期,若只控制了种苗期,返青后仍然受害。接触传染关键是要保护接触之前的阶段。虫传病害,治虫要在它传毒之前,提早灭虫,病毒病自然能得到有效控制。远程的气传病要注意病害发生的情报。病源量小,不造成流行,不一定连年防治。保护地、果园则应注意病菌的抗性,防治要及时,主要控制最初侵染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