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标准化系统的结构、活动状态和功效的参数系列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企业管理出版社《标准化专业工程师手册》第51页(2125字)

研究一个系统的一般科学方法是:用一整套参数来描述这个系统的结构、存在和运动状态,建立这个系统的存在和运动状态与其所产生效果的关系,然后根据现实条件来寻求这个系统的最合理的结构方案。这种方法的第一步就是要找出一整套参数。研究标准化系统的结构与功效的关系也应该从这一步开始。

1.一般的系统参数分类

一般的系统参数可分成五类:

(1)环境参数

是表征系统所处环境的参数,非系统本身所能决定的,表示不可控因素的参变量。如系统赖以工作的环境条件,市场状况,系统设计之初所给定的条件等。

(2)控制参数

是系统本身靠主观能动性能够加以改变的参变量,分方案控制参数和过程控制参数两类,前者如系统的结构参数,后者如系统的状态控制参数。

(3)状态参数

是描述系统运动过程中所处状态的参数,最后表现为系统运动的结果(输出)。系统的状态参数是系统的环境参数和控制参数的函数,它们也随时间而变化,有阶段性,受状态控制参数的影响很大。

(4)评价参数

是评价系统优劣的尺度,与最后阶段的状态参数有密切关系。系统评价参数应与系统目标相一致。

(5)素质参数

表征系统要素素质好坏的参数,它们对系统功效高低有根本性的影响,是系统创建之初必须慎重选择的。如果不容选择,就变成不能调整和控制的固定条件,这对系统的演进和发展是不利的。一般社会系统的自适应、自学习功能较强,能够在系统发展过程中调整或提高要素的素质,则素质参数就成为可控的。这时,在结构不变条件下,系统的功效也可大为提高,标准化系统也应该是这样的。但是,一个标准的素质,一旦批准公布,总有一个稳定的使用期,在此期间其素质基本不变,作为素质参数仍起着重大作用,就不能看成其他参数的作用了。在标准评审期间,标准素质的优劣又可作为一个评价参数看待。

所以,以上五类参数相互间可以转化,不能看成绝对的,要因时间、条件、事态的不同而区别对待。

这种对参数的分类是适用于任何人工系统的。所以,不管对于标准系统,标准化工作系统或标准化系统,还是对于依存主体系统,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去分析它们的参数特征。用什么样的参数组合起来描述一个标准系统,对于标准学(标准化事理学)或标准化系统工程,都是需要认真加以解决的问题。

2.影响标准化系统参数的各种因素

标准化系统总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和建立的。系统参数的形成和选定,离不开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很难量化,但必须加以考虑:

(1)国民经济发展状态及规划、计划,有关标准化的方针政策,对标准化提出的具体任务;

(2)对具体标准化任务所能提供的资源条件,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的质和量,提供条件的时间范围和年提供率,预算不够时的可能追加程度以及其他的附加条件;

(3)原有工业技术基础和标准化实施水平;

(4)可供采用的科学技术水平,成果及其成熟度;

(5)已有和可能获得的国内外标准化情报资料;

(6)依存主体的技术发展状况和组织管理条件;

(7)社会对标准系统的可能需要程度和认识程度,以及实施标准系统可能创造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

(8)建立和实施标准系统时可能产生的阻力,等等。

3.标准化系统的参数系列

对于标准系统,有要素素质(即标准素质)、标准化系数、品种简化、系统(质量)等级、系统有效时期和标龄、系统完备率、系统协调度、更新率、成熟度、过渡时间、贯彻率等。

对于标准化工作系统,有人员素质、组织结构合理度、管理效率、工作规范完备率和协调度、情报信息系统有效度、人员参与度、沟通度、激励度、依存主体工作系统特征参数集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