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工会工作手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现行劳动关系的影响有哪些?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企业管理出版社《工会工作手册》第70页(4134字)

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经济的建立对我国劳动关系的影响

企业自主经营、转向市场经济是针对企业外部环境而言,除此以外,在企业内部经营机制上发生根本变化的是劳动关系。什么是劳动关系呢?劳动关系作为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或者是生产之中直接与劳动有关的部分社会关系。劳动关系的中心内容由两个要素所构成,一个是劳动力,一个是生产资料。劳动关系所要解决的是劳动力怎么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职工和企业行政的关系,或者叫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关系。这样的社会关系,雇工和职工一方表现为一种劳动力、生产者、劳动者,而雇主或企业行政它是作为生产资料的代表出现的,这里面有个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问题。在早期资本主义国家,所有权和经营权直接体现在资本家身上的,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本的积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开了,企业由股东雇用的经理、厂长来负责经营,而企业的所有权是属于董事会式的股东的。而社会主义国家就目前情况看也处在这样一种变化过程当中,过去所有权属于全民所有,全民所有主要体现在国家对所有权的控制,国家任命企业领导,由他代表国家经营,目前搞两权分离实际上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但是经营权和管理权虽然分开了,但在实际经营当中就本质上讲它和所有权是分不开的。

我国现行劳动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个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的劳动关系,一个是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企事业单位的劳动关系,一个是个体工商户和三资企业中的劳动关系。这三类劳动关系各自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全民所有制体现国家对企业所有权的所有,集体所有制是劳动群众共同所有,现在看来集体所有制向公有制发展;个体工商户和三资企业的劳动关系体现了一种个人所有制或私有制的劳动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劳资关系。

市场经济对劳动关系的影响是:对个体经济和私有经济之间这种影响并不大,因为它们本身就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市场经济对公有制影响最大,而公有制中首先是对全民所有制影响最大。

劳动关系属经济基础的范畴,它的性质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的。

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关系,就是劳动分工的合作关系,除了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影响,应该说是还有其它因素的影响。如果经济运行机制发生变化的话,劳动关系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差别在:重要一点是资源配置上是人为的由政府解决这个问题还是由市场调节。过去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最本质的一种体现,其实它的弊病就在于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都可运用的两种经济调节手段,看作是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因而束缚了我们去大胆运用市场调节手段,适应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对计划经济的影响是使劳动关系的性质发生一系列变化的直接原因,具体表现为:由过去那种同志式的互助合作性质转变为以利益调节为主的合作关系。过去计划经济那种劳动关系的合理之处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呢?在社会主义计划体制下所产生的劳动关系只能由国家来控制,企业也没有自主权,企业所执行的都是国家计划,从企业的发展、产品、原料、工资到用人,国家都计划好,整个社会利益由国家来代表。而劳动者的利益由劳动单位代表。职工与企业的关系不仅仅是劳动关系,一切福利待遇基本由企业全包,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社会主义优越性主要体现在职工与单位的关系上,劳动者与用工单位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企业发展了,职工的利益才能保障。这种关系的实质是,工人阶级为自己利益干活,为自己的阶级干活,职工是主人翁的地位,不是经济利益和经济关系,而是一种政治思想,调动工人积极性很重要一点是政治标准、政治观念、政治理想。

在企业当中,我们努力形成同志式的合作关系,从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企业的厂长经理与工人差距不太大,在改革前,中型企业干部收入百元左右,与一般的技术工人差不多,与一般的老工人也差不多,这种同志式的合作关系是社会主义产品经济的产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个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是利益,政治原则也是经济利益的反映,利益原则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点。没有利益就没有市场。这种利益首先是经济利益,然后才是政治利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劳动关系的形成也是以利益原则为基本出发点,一个企业招收你、利用你,首先看你能不能给他这个企业带来好处,能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工人调到你这个企业也是一种利益的追求,市场经济的劳动关系就是在一定的规范之下各自取得自己的利益并形成一种协调的利益关系,来共同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这里强调的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区别在于:计划经济强调共同利益。在共同利益下,很少有人谈个人利益;在市场经济下,是在各种具体利益相互关系正确处理中求得共同利益。以具体利益为出发点,就是必须承认在社会的所有劳动关系方面,它的正当利益都必须被肯定后,都有要求获得的权力。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是正确处理好各种经济利益的关系,在关系的处理中获得各个不同的利益,从而促进整个利益的发展。计划经济则反之,就目前来讲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而谋生必然要想到利益,需求是不断增长的,由此可以推动社会发展。怎么来处理这个问题呢?社会主义条件下,这个企业,这个厂长经理有经营权,只是代表其他的人民群众来代行经营权、管理权,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还是阶级内部的分工。这种关系应存在合作关系,但处理问题的方法发生了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将来产生这样一种劳动关系,职工群众的利益怎么算?从工会角度,我们经常使用的一个武器或旗帜就是主人翁的地位,在市场经济下还是不是主人?从根本上说,作为工人阶级统治的国家,其统治权应体现在整个阶级上,对于工人阶级和党的领导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党的领导,而且体现在职工群众对于管理权的参与和监督,否则主人翁提法就过空;就职工来说,首先是劳动者的权力,这个权力不解决,反倒过去谈抽象、空洞的主人翁权力是不可行的。具体利益是考虑问题的出发点,这是我们在思想方法上的转折点。

2)市场经济对劳动关系发生的影响,将是现行的以行政关系为主的劳动关系转变为以契约为主的劳动关系

计划经济的劳动关系的调节方式最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调节。中国的劳动法倾向于劳动行政法。在原来计划体制下,劳动关系是由国家通过行政手段来具体配置调整生产力和生产资料的布局,在这种劳动关系当中,劳动关系的主体除劳动者和用工单位外,现实中国劳动管理部门是属于两方面之上的另一个主体。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劳动关系中就出现三方面主体的现象,而三方面主体中国家这个主体比另两个主体的作用更大。在劳动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和细节问题都由国家来定,劳动关系的处理是一种行政手段,这就造成了劳动关系的双方都是被动地服从国家的行政安排,养成一批干部的惰性,缺乏一种主动性。

市场经济下劳动关系是按市场经济而结成的一种契约关系。用人单位招工明码标价,工人找工作也按自己的愿望,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也是一种契约的关系,通过劳动合同明确权益和义务。政府只起宏观调控的作用,而细节问题则由市场来调节。工资是什么表现呢?应该是劳动力的价格。在市场经济下,劳动力也应成为商品。劳动力市场是市场经济形成的前提,劳动力不进入市场,就不能形成市场对劳动力需求的合理配置。现在已形成一种自发的劳动力市场,如保姆市场、打工仔、钟点工,这是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劳动力进入市场,就必然成为商品,劳动力的价格与劳动者的素质、劳动力的需求有直接关系,这种机制对提高劳动者素质有很大的驱动力。计划体制下劳动力缺少竞争意识,光靠政治动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市场经济下,对提高劳动者素质有促进作用。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并不影响国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和对国家政权的执掌。工人通过劳动市场选择,管理人员也经过市场选择,大家的机会是均等的,大家都是这样,谁的地位也没有降低。真正实现劳动者地位的两重性,既是国家的主人,又是直接生产者和被管理者。解决这个二重性使它们一致起来,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大任务。现实中职工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什么呢?是我干活时能得到什么,企业怎么对待我,在什么地位,在什么岗位上应怎么样。主公翁的地位应以劳动者现实地位为基础,如果连劳动者的本身权力、地位都实现不了,讲主人翁纯粹是空洞宣传。社会主义劳动力虽然是商品,但不仅仅是商品一重性,职工可以选择厂长经理,有自己的主动性。

3)市场经济对企业劳动关系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形成,劳动关系双方利益的分化,利益的差别将呈现一种加剧和扩大的趋势。市场经济形成的一个前提是,企业必须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这种条件下对劳动关系的直接影响是:企业行政一方在对劳动关系的处理中,权力、地位不断扩大和加强。企业自行决定处理一些具体问题国家不予干涉。企业的经营权、管理权,职工的劳动权,二者比较,前者处于主动的优势,打破大家都是主人翁的习俗,从分配上责、权、利的划分,使以往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分配方式也将被打破。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现状已经被打破,深圳、广东和一些乡镇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收入相差很大,最多十多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劳动者与管理者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群众不满意主要是责、权、利不相符,企业亏损,厂长经理权力扩大,收益提高,职工则处于一种劣势,地位下降,劳动者的权力、利益没有严格的法律政策保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