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荧光检查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皮肤病性病诊疗手册》第34页(2115字)

〔原理〕

免疫荧光检查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采用荧光染料标记的已知抗原或抗体通过荧光光源,以发现未知抗体或抗原的一种免疫血清学示踪技术。由于抗球蛋白本身可以作为一种抗原,故可通过标记抗球蛋白抗体的方法来发现未知的抗体,所以目前多采用荧光抗体技术。一般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

1.直接法 用以检测患者皮肤组织中有否免疫球蛋白或补体沉积。将荧光色素标记的抗体直接滴加于被检组织标本上,由荧光素标记的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使之产生荧光,根据荧光的分布和形态,可确定抗原的性质和部位。

2.间接法 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某种特异抗体,最常用以检查抗核抗体。此种抗体能和无种系特异的细胞核结合,即第一抗体与抗原对应的特异结合,继而再和标记荧光的抗人球蛋白抗体结合,后者为第二抗体,是针对第一抗体的抗核抗体。最后通过荧光光源显示出荧光反应、证实抗核抗体的存在。

〔结果〕

1.直接法 不同疾病荧光反应在组织中的部位、形态以及所用的荧光抗体而有所不同。

(1)表皮内荧光

天疱疮 表皮细胞间IgG、补体C3沉积为主。

(2)基底膜带荧光

①大疱类天疱疮、妊娠疱疹呈线状IgG及补体C3沉积。

②线状IgA大疱病 线状IgA沉积。

③红斑狼疮 呈颗粒状或块状崎岖不平的荧光染色,以IgG和补体C3沉积为主。

(3)真皮乳头荧光

疱疹样皮炎 真皮乳头体内颗粒状IgA沉积。

(4)血管壁荧光 多种血管炎管壁或管周显示荧光染色,以IgG和补体C3沉积为主。

2.间接法 用以诊断结缔组织病,特别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对大疱性皮肤病也有较大意义。以抗核抗体为例,应观察以下几方面:

①定性 亮绿色荧光且与底核形态一致者为阳性。由于荧光显示强弱不同,分为

(-)无荧光。

(±)微弱的可疑荧光。

(+)荧光清楚。

()荧光明亮。

()荧光闪亮。

②定滴度(定量) 将阳性标本作一系列倍比稀释,见到明确阳性荧光的最后一个稀释度为该病人的抗核抗体的阳性滴度。

③定形态 常见的核荧光形态有:

均质型 全核荧光着色均匀一致。见于各种结缔组织病。

核膜型(周边型) 荧光着色在核周边,相当于核膜部分,主要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

斑点型 核内斑点形荧光,分布均匀;主要见于硬皮病,也可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

斑点线型 除核内有点状荧光外,还有不规则线状荧光,主要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

核仁型 仅核仁有荧光着色。主要见于系统性硬皮病。

〔临床意义〕

1.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大疱性皮肤病、皮肤脉管炎性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2.间接免疫荧光检查 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的诊断及病情监测有重要意义。但应紧密结合临床,抗核抗体在许多疾病可出现阳性反应,但高阳性率主要见于SLE、系统性硬皮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特别是活动期SLE、阳性率几乎可达100%;滴度和核型对诊断也有重要参考价值,高滴度(>1∶80)主要见于SLE,偶见于系统性硬皮病;周边型,斑点线型也主要见于SLE。滴度对病情活动和治疗效果的监测有重要意义。

3.在性传播疾病诊断中,可用于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如FTA-ABS试验)、HIV抗体,也可用于鉴定淋球菌、支原体、衣原体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