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用药物治疗原则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皮肤病性病诊疗手册》第91页(904字)

1.药物的选择 根据病因、临床表现选择合适的药物,如细菌或真菌感染,应选用抗细菌或抗真菌的药物;如变应性皮肤病宜选用抗过敏性药物;瘙痒性皮肤病,除对因治疗外,应加用止痒剂;角化过度性皮肤病选用角质剥脱剂等。

2.剂型的选择 根据皮损的特点,选择相应的剂型,如急性炎症性皮损,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而无糜烂、渗出时,应选用粉剂、洗剂或乳剂;如糜烂渗液或显着水肿,应用溶液湿敷;如以脓痂为主要病变,应用含有抗细菌药物的软膏;亚急性炎症性皮损,可选用油剂、糊膏或乳剂;慢性炎症性皮损,选用软膏、硬膏、乳剂、涂膜剂、酊剂等;单纯性瘙痒可用酊剂、醑剂或乳剂等。

3.方法的选择 软膏和乳剂的应用,根据病变的不同性质,选用不同的方法。对表浅性皮损可采用涂抹法;有一定程度浸润可用涂擦法,即涂药于皮损上并手指稍用力揉擦,使药物更深入;显着浸润肥厚、苔藓化可用封包法,涂药后加塑料薄膜封包,以促进药物渗透,提高疗效;对溃疡性病变可用贴敷法,将软膏涂布于沙布上,贴敷于创面上,不阻碍分泌物排泄,并防止干燥和细菌感染。

4.药物浓度的选择 通常浓度应由低到高,对小儿、妇女、老人及皮肤敏感性强者应选用低浓度。

5.根据病变性质和部位选择药物,急性炎症病变,应选择温和无刺激性药物,显着浸润肥厚、苔藓化病变可选用有一定刺激性药物;对面部以及皮肤薄嫩部位,如乳房下、腋窝、外阴部不宜用刺激性强的药物。

6.一种药物不宜久用,应用一定时间,可更换另一种性质相似或不同的药物。

7.涂药处的清洁 不宜用热水和肥皂洗涤,以免加重刺激。一般水粉剂用温水冲洗,糊剂用植物油或液体石蜡擦去。

8.注意不良反应如发生刺激或过敏反应,应立即停用,更换其他药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