痱子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皮肤病性病诊疗手册》第250页(1915字)

本病又称粟粒疹,是由于环境温度高、湿度大、排汗不畅而引起的小丘疹、小水疱性皮肤病。是由于汗腺导管堵塞,汗液潴留后汗管破裂致汗液溢于周围组织而引起的皮肤损害。

〔诊断要点〕

由于汗腺导管损伤的水平不同,临床上可表现为4种类型。

一、白痱(晶形粟粒疹)

(一)好发于颈部和躯干,多见于高热有大量出汗者,尤其是虚弱卧床病人。

(二)皮损为针尘至粟粒大非常浅表的非炎性小水疱,易擦破,破后不形成糜烂面,干后有细小鳞屑。

(三)无自觉症状。

二、红痱(红色粟粒疹)

(一)好发于颈、躯干、妇女乳房下、肘窝及儿童头面部。多于夏季湿热天气发病。

(二)基本损害为针头至粟粒大密集而不融合的丘疹、丘疱疹,周围有红晕。

(三)局部有痒感及不适。

三、脓痱(脓疱性粟粒疹)

(一)好发于皮肤皱襞处,如四肢屈侧、外阴,也见于小儿头颈处。

(二)损害为红痱顶端出现针头大小浅表性脓疱,疱内多无菌。

四、深部痱子(深部粟粒疹)

(一)常发生于红痱严重发作之后,由于汗管堵塞、破裂而致汗液潴留于表皮、真皮之间。

(二)基本损害为与汗孔一致的非炎性皮肤色水疱,出汗时可明显增大。

(三)可因汗闭而出现疲乏、眩晕、头痛等热衰竭性全身症状。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减少出汗和促进汗液蒸发的措施是治疗本病的最有效方法。

(一)加强患者所在环境的通风散热,电风扇可助汗液蒸发。

(二)衣服要宽松柔软,最好穿易吸湿的纯棉织物,汗湿衣服要及时更换。

(三)注意皮肤清洁卫生,天热多汗时经常用温水洗浴,洗浴后可擦一些扑粉、爽身粉。已起痱子者避用凉水洗,洗浴时不使用肥皂。

(四)避免搔抓,防止继发感染。

(五)热天避免饮酒,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夏季常饮绿豆汤、大麦茶、金银花露,可起到祛暑、除湿、解毒作用。

二、药物治疗

(一)局部应用具有清凉止痒、收敛止汗的药物,如痱子粉、樟脑扑粉、1%薄荷炉甘石洗剂、1%石炭酸炉甘石洗剂等。忌用软膏、糊剂及油类制剂。

(二)皮损炎症明显时可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如1%氢化可的松霜。

(三)脓痱可外用2%石脂炉甘石洗剂。

(四)可试用维生素C治疗,每日1克,分次口服。

(五)有继发感染可给予抗菌药物治疗。

三、中医药治疗

(一)内服法 以清热解暑,清凉化温为治则,可选解暑败毒汤(香薷9.0克,公英、青蒿、茯苓各6.0克,甘草、归尾各3.0克,黄芩、黄连各1.0克,大黄2.0克,天花粉4.0克);竹叶石膏汤(竹叶、半夏、麦冬、粳米各9.0克,石膏15.0克,人参、甘草各6.0克)及新加香薷饮(香薷、银花、扁豆花、连翘各9.0克,厚朴6.0克)等水煎服。

(二)外治法 滑石粉加冰片外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