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骨伤科手册

骨伤科中医诊断方法

书籍:骨伤科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医古籍出版社《骨伤科手册》第3页(7260字)

四诊

望、问、闻、切四诊是祖国医学辨证的传统方法,也是诊查筋骨疾病的最基本方法。

(一)望诊

作为诊病的第一步,当医者与病人见面时,就可以获得与疾病有关的资料。应注意在充足的光线下进行,将需要检查的部位裸露。其内容包括望患者神色、体态、步态、姿势、舌象等全身情况,以及畸形、萎缩、挛缩、肿胀、肤色、创口以及肢体运动功能等局部情况。

1.全身望诊

神色:观察神色可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如骨痨患者往往表现精神萎顿,面色不华;恶性骨肿瘤者,表情痛苦,面容憔悴。

体态:体态指人的身体轮廓,有些体态的异常为某种骨疾病所特有。如软骨发育不全的特征是躯干发育正常而四肢明显短小。

步态:下肢骨关节疾患可出现各种不正常步态。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行走时呈鸭步;大脑性瘫痪呈剪刀步态;小儿麻痹股四头肌瘫痪呈压腿伸膝步态,垂足者呈跨阶步态。

姿势:发生骨疾病时,患者常表现某种特殊的姿势。如颈椎结核病人常用双手撑住下颌。

舌象:舌为心之苗,脾胃之外候,气血与五脏六腑的变化,可以从舌象反映出来。舌质色淡是血虚,舌质色绛是血热,舌质色青或有瘀斑是血瘀。白苔主表证、寒证,骨痨、痹证时多见。苔少或无苔表示脾胃虚弱,苔厚腻为湿浊内盛,厚白而滑为寒湿或寒痰,薄白而干燥为寒邪化热、津液不足,厚白而干燥表示湿邪化燥,白如积粉为热毒内蕴。黄苔主里证、热证,骨痈疽时多见。薄黄而干,为热邪伤律,黄腻为湿热,老黄为实热积聚,淡黄薄润表示湿重热轻,灰苔或黑苔主里证,既可见于里热,亦可见于里寒,灰白而润为寒湿内阻,灰白而干多属热炽伤津或阴虚火旺,黑而燥裂甚有芒刺为热极津枯,黑而滑润多属阳虚寒盛。

2.局部望诊

畸形:骨关节疾患,可出现典型的畸形。如脊柱结核后期常发生后凸畸形,强直性脊柱炎容易引起圆背畸形,特发性脊椎侧凸症在青春期可出现脊柱侧凸畸形。先天性肢体缺如、并指、多指、巨指、蹄足等均可出现明显的畸形。

萎缩:肌萎缩是痿证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小儿麻痹后遗症出现受累肢体肌肉萎缩、无力;进行性肌萎缩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出现四肢对称近端肌萎缩;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呈双前臂广泛萎缩,伴肌束颤动等。

挛缩:身体某群筋肉持久性收缩,引起关节活动功能障碍。如前臂缺血性肌挛缩,呈爪状手;掌腱膜挛缩症发生屈指挛缩畸形;髂胫束挛缩症呈屈髋、外展、外旋挛缩畸形等。

肿胀:骨痈疽、骨痨、痹证等患处常出现肿胀。骨痈疽者局部红肿;骨痨,局部肿而不红;各种痹证,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关节滑膜炎及血友病性关节炎等,关节部位常明显肿胀。

肤色:青紫或瘀斑,多外伤引起;紫绀,表示静脉瘀血或缺氧;苍白,是缺血的表现;红晕,表示血供增加。血友病性关节炎,皮肤常可发现瘀斑;风湿性关节炎,皮肤可出现红斑结节;骨纤维异样增殖症,常伴有皮肤色素沉着。

创口:骨痈疽或骨痨破溃后,局部可出现创口,应注意创口大小、深浅,肉芽是否新鲜、周围有无红肿,以及脓液情况,包括脓的颜色、粘度,有无腐肉及死骨等。

肢体运动功能:发生骨关节疾患后,常引起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关节本身疾患,主动和被动运动均有障碍;神经疾患引起肌肉瘫痪者,不能主动运动而被动运动一般良好。

(二)问诊

1.一般情况

性别、年龄:某些疾病的发病率与性别、年龄有关,如先天性髋脱位多见于女性、儿童,血友病性关节炎发生于男性(通过女性遗传),增生性关节炎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年或老年人。

籍贯、住址:地方性骨疾病的发病率与居住地域关系密切。如大骨节病多发生于我国北方流行区,氟骨症多发生干低洼盐碱地区。

职业、工种:长期伏案工作者,容易发生颈椎退变;经常弯腰工作者,容易发生腰椎间盘退变或骨质增生。职业性骨关节病与职业、工种关系更为密切,电钻工、风镐工好发振动病;潜水员好发减压病;在核电站或核实验室工作的人易得放射性骨病。

2.发病情况

首先了解病人求医的主要症状以及发病时间,然后收集患者的现病史,按照发病的先后次序,询问患者如何发病,病程经过。对诊断或鉴别诊断有决定意义的症状要详细了解其性质、程度、时限等。此外,还应了解以前的治疗及其效果。现举一些常见的骨疾病应问的项目,以供参考。

骨痈疽:发病急骤或缓慢?有无发热或寒颤?既往有无创伤史或类似发作史?最近有无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性疾患(特别是疖、痈、脓肿、咽峡炎、扁桃体炎等)?曾经何种治疗(如中药、抗生素、手术等)?疗效如何?若伤口已破溃流脓,还应询问创口周围皮肤有无改变?疼痛程度有无加剧?脓液是否增多或变臭?有无死骨排出?

骨痨:既往有无结核病史?家庭有无结核病史?过去曾否经过抗痨药物治疗?有无经过休养、石膏固定或手术治疗?局部有无冷肿或窦道形成?如拟诊脊柱结核,应询问有无下肢无力及大、小便困难。

痹证:有无受风、寒、湿或创伤史?症状与气候有无关系?有无类似发作史?症状是在进行还是减退?关节或脊柱有无发生畸形或强直?有无饮食嗜好?曾接受何种治疗?

痿证:有无损伤或传染病史?肢体痿软的时间、进展及范围如何?后遗畸形的变化情况?目前存在什么困难?以往曾接受何种治疗(包括手术名称)?效果如何?

筋挛:是否出生后即发现(先天发育障碍)?有无损伤或肢体外部受压(如夹板、绷带、石膏)史?病程经过如何?曾接受何种治疗(包括手术名称)?效果如何?

骨先天畸形:母亲孕期有无高热、风疹、流感、创伤、营养障碍、精神抑郁或服药史?分娩是顺产还是难产?是否使用产钳或胎头吸引器?随着生长发育,畸形有无进展?有无肢体疼痛等并发症?曾接受何种治疗(包括手术名称)?疗效如何?

脊柱退行性疾病:患者从事何种职业?工作时姿势如何?有无颈部或腰部外伤、劳损史?症状是否限于颈、肩、臂或腰、臀、腿?症状在进行还是减退?疼痛程度如何?有无放射痛?咳嗽、喷嚏、大便用力时疼痛是否加重?有无间歇性跛行?休息或平卧时疼痛是否缓解?何种姿势及运动可使疼痛加剧?曾接受何种治疗?疗效如何?

骨软骨病:患者年龄多大?是否儿童或青少年?有无家族史?有无劳损或外伤?何处发生疼痛?有无跛行等肢体功能障碍?接受过何种治疗?疗效如何?

代谢性骨病:患者饮食、营养状况如何?是否缺乏户外活动,不见阳光?有无内分泌疾病史?是否长期应用过激素类药物?病情进展情况如何?曾接受何种治疗?疗效如何?

(三)闻诊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内容。前者凭听觉了解患者语言、呼吸、咳嗽、啼哭等声音,在筋骨疾病检查时,还应注意肢体活动时有无异常响声出现。后者凭嗅觉分辨患者病体及其排泄物散发的气味,以便帮助辨别疾病的性质。

增生性关节炎,活动时可出现摩擦音;关节内游离体,活动时可有弹响声。

口中有臭秽之气,多属胃火炽盛;口出酸腐臭味,多因宿食停滞。大便酸臭,多为肠中湿热夹食滞证;便溏不臭,多属脾胃虚寒。小便黄赤浊臭,多为膀胱湿热。妇人经带腥臭是湿热带下。脓液恶臭多是附骨痈;撇液有腥气多是附骨疽或骨痨。

(四)切诊

切诊就是医者用手在身体的一定部位,或切或触,或按或叩,借以了解病情的一种诊病方法。骨病的切诊主要包括切脉与触诊两项内容。

1.切脉

又称“脉诊”,是医者用指端按压患者腕桡动脉搏动处,诊察其动态、性状,以了解机体内部气血、脏腑、经络的虚实寒热的变化的一种方法。如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多见浮脉,说明病邪在经络肌表的部位;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后期多见沉脉,说明邪郁于里,气血内困;大骨节病晚期多见迟脉,说明风寒入络,寒凝气滞,阳失健运;附骨痈多见数脉,说明邪热亢盛,气血运行加速;骨痨、骨肿瘤的后期多见虚脉,说明气不足以运气血;关节流注早期多见实脉,说明邪气亢盛而正气不虚。

2.触诊

又称“摸诊”、“按诊”,是医者用手摸触或按压病痛部位,诊察局部冷热、软硬、压痛、肿块或其他异常变化,从而了解病变的部位、性质、轻重及深浅等情况的一种方法。

压痛:根据压痛的部位、范围、程度来诊察筋骨疾病的性质和轻重。筋病位置较浅表,骨病位置较深在:骨痈疽压痛多剧烈,痹证压痛多较轻。

温度:触摸患处皮肤温度,可辨别病变的性质。骨痈疽、关节流注者,因热毒聚结,故皮肤掀热;缺血性肌挛缩者,因气血瘀阻不通,故肢端冰冷。

肿块:骨肿瘤、痛风性关节炎等,局部可触及肿块。应记录其部位、大小、硬度、移动性及边缘是否清楚等,以判断肿块的性质。如关节游离体,肿块忽隐忽现;骨肿瘤者,肿块固定不移,质较硬。

畸形:通过揣摸,仔细检查骨的形态和关节有否异常,关节间隙是否相合等,如脊柱结核,可触及后凸畸形;颈肋在锁骨上方可触及;腰椎间盘退变可触及脊椎棘突偏歪等。

异常活动:在正常肢体不能活动的部位如发现屈曲、旋转、假关节活动等异常现象,称异常活动。见于先天性骨假关节,或骨痈疽、骨痨、骨肿瘤发生病理骨折时。

八纲辨证

八纲是辨证的总纲,它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就是从这八个方面将四诊所获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与归纳。

(一)阴阳

辨阴阳为八纲辨证之总纲纪,可用来概括表里、寒热、虚实。表、热、实属阳,里、虚、寒属阴。骨痈疽初起,局部红肿掀热者属阳证,其溃后脓黄而稠;骨痨形成寒性脓疡,局部不红不热,溃后脓液清稀、淋漓不尽,难于生肌收口,属阴证。

(二)表里

表里是指筋骨病患部位的内外深浅。皮肤、肌肉、筋骨的局部病变皆属于表,累及脏腑、经络、气血者属于里。表证病位浅而病情轻,里证病位深而病情重。从表证转为里证,说明病邪由表入里,病势发展;由里证转为表证,说明病邪由里出表,病势好转。

(三)寒热

寒热可概括人体生理机能的偏胜偏衰,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寒证多见于骨痨或骨关节慢性劳损的患者。热证多见于骨痈疽或伤后积瘀化热的患者。寒证或热证病势发展时,可能出现假象,如真热假寒或真寒假热等,应注意鉴别。

(四)虚实

虚实是指人体正气强弱和病邪盛衰。虚指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减弱,见于久病年老体弱者。实指致病的邪气盛,但人体抵抗力强,正气尚充沛,正邪相争剧烈,见于骨痈疽的初期。但临床中常有“虚中夹实”、“实中夹虚”等虚实夹杂现象,如慢性骨髓炎急性发作,患者发烧,局部红肿热痛,属实证,但病程迁延,气血亏耗,属虚证。

由于筋骨疾病的病因较复杂,患者常表现为几种证候同时并见,有时还相互转化,形成错综复杂的现象。临床上需要结合病因病机、气血辨证或脏腑辨证等,才能进一步分清疾病的特性,为理、法、方、药提供证据。

气血辨证

筋骨疾患可引起人体内部气血的功能紊乱。气为阳,血为阴,气血互相依存,循血脉行全身,濡养五脏六腑与四肢百骸。筋骨疾患所引起的气血运行紊乱可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气滞血瘀

筋骨发生损伤或疾患后,气机不利,血运障碍,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功能障碍,或有瘀斑或皮肤青紫,面色晦暗,胸胁胀满疼痛,舌紫暗或有瘀斑。

(二)气血不足

由于久病不愈,气血耗伤,或气虚不能生血,或血虚无以化生气所致。症见局部肿痛缠绵不休,关节活动受限,或有骨关节畸形,形羸消瘦,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少气懒言,乏力自汗,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脉细弱。

(三)气虚失血

因气虚不能摄血而失血的证候,见于出血性骨关节病,如血友病性关节炎、工业性骨中毒等,患处疼痛,肿胀或瘀肿,轻微损伤即造成出血不止,患者面色苍白,头晕目眩,手足发麻,胸闷气短,倦怠乏力,舌淡,脉细弱。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对病变的部位、性质及正邪盛衰状况进行判断。骨关节及其筋肉的疾患一般累及肝、肾及脾脏功能,并出现相应的症状,临床常见有肾阴虚、肾阳虚、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风内动、肝血虚、脾气虚弱、脾不统血等证型。

(一)肾阴虚

骨病经久伤肾,或失血耗液,暗劫肾阴所致。临床表现为眩晕耳鸣、健忘失眠、腰膝酸软、咽干舌燥、形体消瘦、颧红盗汗、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男子遗精、女子经少或崩漏。常见于腰部与骨关节疾患的后期。

(二)肾阳虚

多因素体阳虚,年老肾亏或久病伤肾所致,症见形寒肢冷、腰膝酸软、阳萎早泄、尿少浮肿、面白无华、食少便溏、五更泄泻,舌质淡嫩、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多见于年老体衰、久病卧床的患者。

(三)肝气郁结

多因情志不舒,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所致。症见精神抑郁或急躁,胸胁窜痛或胀痛,胸闷不舒,少腹胀痛,妇女则乳房胀痛、痛经,舌苔薄白或黄腻,脉弦。多见于骨痨、骨肿瘤等症。

(四)肝火上炎

多因气郁化火所致。症见情绪急躁、胸胁灼痛、目赤肿痛、耳鸣头痛、口苦口干、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糙、脉弦数,间有鼻衄。多见于骨痈疽初期。

(五)肝风内动

多因热极火盛,消耗肝阴,热动肝火所致。表现为头目眩晕,手足痉挛、抽搐或麻木,颈项牵强,角弓反张,舌质红或苔黄,脉弦或弦数。多见于附骨痈或关节流注极期。

(六)肝血虚

因出血或久病消耗肝脏阴血,症见两目干涩、视物昏暗、耳鸣、眩晕欲仆、肌肉震颤、四肢麻木、爪甲不荣、妇女经少或经闭,舌红少津、脉细数。多见于恶性骨肿瘤的患者。

(七)脾气虚弱

多因慢性筋肉疾患损伤脾阳,或病后饮食失调所致。症见食欲不振、胃脘满闷、胃痛喜按、腹胀便溏、面色萎黄、四肢不温、倦怠无力,舌淡白、脉濡弱。多见于痿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