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髁上骨折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医古籍出版社《骨伤科手册》第171页(2214字)
肱骨髁上骨折为儿童常见骨折之一,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间接暴力损伤多见。因儿童时期,肱骨髁上部位在结构上最为薄弱,加上前关节囊及侧副韧带相对较坚固,故在肘部外伤后不易发生脱位,而多造成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7.5%左右。
【病因病理】
1.间接暴力:跌倒时上肢伸直,手部着地,肘关节处于伸直或近于伸直位,外力经手、前臂传导至肘,在肱骨髁上骨薄弱部发生骨折。也见于跌倒时肘后部着地,发生骨折。
2.直接暴力:外力直接作用于肘后部,将肱骨髁推向肘前方。
根据暴力形式及受伤时肘关节的位置不同又分为伸直型,屈曲型。其中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最多见,约占90%左右,屈曲型少见。
伸直型:跌倒时上肢伸直,手部着地,人体重力和地面反作用力在肱骨髁上形成剪力,造成骨折,并将远端推向后侧。暴力作用偏于尺或桡侧,故骨折远端继续向尺或桡侧移位。
屈曲型:跌倒时,肘后侧着地,肘关节处于屈曲位,暴力自后下向前上撞击,造成肱骨髁上骨折,远折端向前上方移位。
【诊断】
1.症状:患儿多为儿童,有跌倒外伤史,肘部肿胀、疼痛、功能障碍。
2.体征:(1)肘部肿胀;(2)伸直型骨折,肘关节向后突畸形,肘三点关系正常;(3)肱骨髁上部压痛明显;(4)如有血管、神经损伤、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手部皮肤感觉异常,皮温、皮色发生异常。
3.影像学检查:肘关节正侧位片即可确诊。正位片表现特征:髁上部骨小梁排列连续性破坏,有清晰的骨折线;有些青枝骨折,仅看到皮质的皱折;移位骨折,远端重叠,并向尺或桡侧偏斜;旋转移位X线表现远近端骨横径不等宽。侧位片表现骨折远端向后上方移位为伸直型骨折,向前上方移位为屈曲型骨折。
此外还要注意小儿骨骺线,不要误认为骨折。
【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1)闭合性骨折;(2)皮肤肿胀不甚,无水泡破溃,无皮肤损伤;(3)无神经、血管损伤。
1.手法复位,夹板固定:伸直型骨折,首先畸型位牵引,渐渐屈曲位予以复位、固定。屈曲型骨折,应伸直位牵引,复位后,给予肘部功能位固定。
2.手法复位石膏托固定。
3.无移位者,仅用“8”字绷带制动即可。
4.尺骨鹰咀牵引复位法:适于反复整复失败,软组织肿胀严重,皮肤出现水泡者。牵引重量3~5公斤,复位后酌减。三周可去除。
(二)手术治疗适应症
(1)开放性骨折;(2)神经血管损伤,观察后无改善者。
方法:(1)清创,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固定术。(2)切开复位血管探查术。髁上骨折后,可因肱动脉痉挛、扭曲、压迫,甚至会断裂,引起远端肢体的循环障碍。骨折复位后,经观察无改善者,则判定血管损伤,可手术探查,给予减压,血管修补等。
合并症及预防:
1.前臂缺血性挛缩
由前臂肌肉供血不足引起。发生原因:(1)动脉长时间痉挛;(2)固定过紧;(3)肿胀严重;(4)屈肘过度。早期症状表现为剧烈疼痛,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末梢循环不良,手部皮肤苍白、发凉,被动伸屈手指引起剧烈疼痛。上述症状一经发现,应立即解除外固定,伸直肘关节,短时间观察无改善,可立即手术。
2.肘内翻畸形
发生原因:(1)肱骨内外髁发育不均衡;(2)尺偏移位未纠正;(3)骨折端旋转畸形未纠正;(4)尺侧骨皮质的塌陷、缺损、粉碎。
预防方法:(1)手法整复后,给予外翻位固定;(2)前臂固定在旋前位(旋前圆肌松弛可减少肘内翻发生);(3)14岁以后行截骨矫正术。
功能锻炼及预后:(1)复位后行握拳,伸屈腕、指关节活动。(2)肌肉静力收缩锻炼。
预后良好,很少残留功能活动障碍,即使对位稍差一些,前后移位未纠正,对肘关节功能活动也影响不大,随着骨骼的生长,对关节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