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骨伤科手册

股骨粗隆间骨折

书籍:骨伤科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医古籍出版社《骨伤科手册》第220页(2909字)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股骨颈基底至粗隆下5cm部位之骨折。包括大粗隆、小粗隆、粗隆间和粗隆下部分,是股骨头颈部和股骨干受力的转接区。常发生于老年人,由于该部位的解剖特点,为骨折治疗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减少了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但常遗留有髋内翻、下肢外旋和短缩畸形。

【病因病理】

受伤原因及机制与股骨颈骨折相似。多发生于老年人,而青、壮年病人发病少,儿童则更为罕见,平均发病年龄较股骨颈骨折稍高,男女差别不明显。老年人因粗隆部骨质疏松,当轻微外伤直接或间接暴力,或扭转外力肌肉失去平衡,如自高处落下,下肢扭转或大粗隆区直接撞击,均可造成骨折。因该处骨质松脆,故多为粉碎性骨折。

根据受力方向和骨折线方向及位置,临床上分为四型:

1.顺粗隆间型(外旋型):骨折线沿粗隆间由大粗隆斜向内下至小粗隆。根据暴力的情况不同,小粗隆或保持完整,或成为游离骨片,髋内翻不严重,远端轻度外旋,复位容易,复位后稳定。

2.顺粗隆间粉碎型(内翻型):骨折线涉及粗隆间及粗隆下,髋内翻明显,远端明显外旋、上移,复位困难且不稳定。

3.反粗隆间骨折(内旋型):骨折线自大粗隆下,向内上及粗隆间,伴有大小不等的粉碎骨折片。骨折近端因外展肌及外旋肌的收缩而外展、外旋;远端因内收肌及髂腰肌的牵拉而向内、向上移位,复位困难且不稳定。

4.粗隆下型:骨折线于大粗隆的下方,骨折近端因髂腰肌,臀中、小肌及外旋肌的牵拉而屈、外展、外旋;远端内移、外旋,属不稳定性骨折。

【诊断】

1.症状:老年人伤后髋部疼痛,不能站立或行走。

2.体征:局部肿胀明显,皮下瘀斑,患肢短缩、内收、外旋,患侧大粗隆向上移位,按压或叩击大粗隆时可引起剧痛,叩击足跟部可引起髋部疼痛加重,患肢功能障碍。

3.影像学检查:拍摄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可明确骨折类型和移位情况,并有助于与股骨颈骨折相鉴别。

【治疗】

股骨粗隆部为松质骨,血运丰富,不论手术或非手术治疗,骨折均能愈合,但多数患者年龄较高,伤前多伴有心脑血管病等多种慢性病,且卧床日久容易发生肺炎、褥疮、血管栓塞等合并症及后遗髋内翻畸形。为减少合并症和早期恢复患肢功能,多数学者多趋向手术治疗。是选择手术治疗,还是选择非手术治疗,意见尚有分歧。因此,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应根据发病年龄,骨折类型,患者全身状况,能否长期卧床和家庭护理情况及治疗条件而定,不可强求一律,以免延误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适用于稳定型骨折,能耐受牵引和长期卧床者;合并症多而又经不起手术打击者;或已不能起床而痛苦不大者;严重的粉碎骨折,即使切开内固定也不能达到稳定者,也可采用非手术治疗。

1.皮牵引或骨牵引:皮牵引适用于无移位的骨折。有移位骨折,可行股骨髁上牵引,牵引位置要适当外展中立,以保持其颈干角。牵引时间为8~12周。

2.平衡固定牵引架:应用股骨髁上穿针,小夹板外固定加外展支具作固定牵引,可保持下肢外展位,克服因负重及肌肉收缩力的作用,使粗隆部处于压缩与弯曲力的组合,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减少所产生的剪力弯矩和扭矩,而起弹性支架作用,使骨折端加压,减少髋内翻的倾向力,且固定可靠,可早期下地,减少合并症的发生,促进骨折愈合。

(二)手术治疗

适用于年龄较大,全身状况较差,骨折不稳,不能耐受长期牵引治疗,但又无明显手术禁忌症者。对较年青患者,为争取良好复位,早期活动,也可选用手术治疗。

1.外固定器疗法:该法是在股骨近端与中段穿针,通过力臂式外固定架的调节,使其产生纵向加压作用,以维持所需的颈干角。手术损伤小,固定可靠,可早期下地,既避免了合并症的发生,又利于骨折愈合。其不足之处是有针道感染的可能。

2.内固定疗法

(1)Jewett钉:该钉其上段与Smith-Peterson三刃钉相似,带有针孔,以便克氏针打入股骨颈内。下带钢板与远段股骨干固定,两段之间形成固定的颈干角,对稳定性骨折具有良好的效果,但因固定角度,术中操作较困难。

(2)Mclanghin钉:它是在Jewett钉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活动钉板,通过螺丝钉将三刃钉与钢板固定在一起,便于随机调整颈干角。但由于应力集中在钉与板的结合部,容易出现松动,钉板分离现象,现渐被滑动钉板所代替。

(3)加压滑动鹅头钉:又称DHS、CHS或Richad钉,它是由固定钉与一带柄的套筒两部分组成,本钉可自动压缩,因此骨折处对位好,同时钉可自动缩短,不易穿出头部,较少产生器械失败的合并症,对复位不稳定的病例尤其适用,文献报告显示优良的固定效果,目前几乎是一种定型的内固定钉治疗此类骨折。但该钉手术技术较前两者要求高,器械需配套。

(4)Ender钉:即多根细髓内钉,该钉具有一定的弧度,自股骨内收肌结节上方进入,将钉送达股骨头关节软骨下约0.5cm处。通过旋转改变钉的位置,使各钉在股骨头内分散。由于钉在股骨头颈部的走行方向与抗张力骨小梁一致,从而抵销了造成内翻的应力,3~5枚钉在股骨头内散开,有利于控制旋转。本法操作简单,损伤小,具有比钉板固定更为明显的优越性。但存在有穿钉困难;钉尖过深或骨质疏松下陷,钉尖可穿透股骨头;钉尾过长或向下退出,造成膝痛,膝活动受限;过早负重可出现髋内翻等缺点,近年来很少应用。

(5)Gamma钉(γ钉):即带锁髓内钉,于股骨颈处斜穿一枚较DHS粗的粗螺纹钉,该钉带有滑动槽。该钉穿过髓腔与侧钢板不同,其力臂较短,在粗隆内侧能承受较大的应力,且其远端横穿螺钉,可较好防止旋转。但本法严重的并发症是髓内钉远端容易发生股骨干骨折。

上一篇:髌骨骨折 下一篇:骨伤科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