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骨伤科手册

附:点穴疗法

书籍:骨伤科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医古籍出版社《骨伤科手册》第507页(2918字)

1.定义 点穴疗法是指医生用手在患者体表穴位或刺激线上施行点、压、掐、拍、叩等手法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是由中国武术的武功点穴减小其刺激量作用于人体演变而来。

2.常用穴位 用于点穴治疗的穴位有140多个,可根据病变的部位结合经络理论、针灸取穴原则选穴。常用的穴位有:

(1)头颈部:百会、率谷、太阳、垂根(武功穴)、听会、听宫、风池、翳风、天柱、哑门、大椎、印堂、四白、阳白、丝竹穴、睛明、迎香、地仓、颊车、承浆、廉泉、天突、头部运动区等。

(2)胸腹部:缺盆、中府、鸠尾、巨阙、气海、关元、中极、曲骨、天枢等。

(3)肩背部:肩井、秉风、天宗、肩贞、膈俞、脾俞、胃俞、肾俞、关元俞、膀胱俞、腰眼、八髎。

(4)上肢:肩髃、肩髎、臂臑、肢麻(武功穴)、曲池、少海、肌汇(武功穴)、手三里、内关、外关、大陵、阳池、阳溪、合谷、掌间(武功穴)、指关节(武功穴)、指甲根(武功穴)等。

(5)下肢:环跳、髀枢、急脉、五里、殷门、承扶、伏、箕门、风市、梁丘、鹤顶、委中、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丰隆、承山、三阴交、跟腱(武功穴)、太溪、昆仑、解溪、太冲、涌泉、趾关节(武功穴)、趾甲根(武功穴)等。

3.刺激线

全身刺激线共16条,其中上肢6条、下肢8条,走向由远及近;腰背部2条走向由上及下。刺激线的走向途径,大多与十二经脉的走向相吻合。

4.基本手法

(1)点法:分一指点法、三指点法、五指点法。操作时,通过肩、肘、腕关节的活动,将气与力运达指端,手指垂直皮肤、适度用力反复点叩,每秒2~3次,轻重结合,可一重二轻,或二重二轻,或二重三轻。施法时要灵活,上肢放松,手腕要有弹性,手指要有硬力,做到指到、意到、气到、力到,刚中带柔,柔中有刚。手法的轻重依疾病的性质、部位以及病人的体质而定。点穴时可在同一穴位反复点叩,也可沿刺激线来回点击。

(2)按压法:用手指在病人的穴位上进行持续点按,用力方向与皮肤成45°~90°,操作时,指端可做小范围上、下、左、右拨动或环形运动,或点压时转动手指。

(3)掐法:是指医生用拇指指甲(或拇指和食指指甲)进行爪切的一种方法。该法只用于肢端小关节和甲根的治疗,爪切时可结合上、下、左、右拨动,注意勿伤皮肤。

(4)拍打法:是以虚掌叩拍体表,通过气体的震动,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叩拍时,用力的轻重以及手掌的掌形应随患部而定,虚掌周围尽可能与患者体表紧贴,以免“漏气”,影响疗效。

(5)叩打法:用自然分开的五指指腹或指尖,在病人的体表上进行叩打的一种方法,该法刺激范围大,用于头、背部等处的治疗。操作时,上肢要灵活,手指略分开,自然弯曲,要有弹性。指腹叩打较轻,指尖叩打较重。

5.矫形手法

(1)手法矫形。适用于肌肉痉挛、软组织挛缩引起的肢体关节挛缩畸形的治疗。根据关节活动受限情况,做该方向的持续性被动牵拉,并对挛缩的肌肉、软组织进行弹拨、点击、推散,如前臂旋前位挛缩畸形,旋后受限,则牵拉、旋转令其旋后,并做旋前圆肌、旋前方肌的松解。手法矫形注意用力要和缓,切忌暴力。

(2)用支架、石膏托、矫形靴或持续牵引等来矫正关节的挛缩畸形。

6.治疗作用

点穴治疗具有调整阴阳、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驱邪的功效,能松解软组织粘连、缓解肌肉痉挛,改善肢体的活动功能。点穴治疗后,可出现下列变化,提示血液循环改善,病损神经细胞活性增高。

(1)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查,可使延长的潜伏期平均缩短2.35毫秒,接近正常范围,其刺激电压阈值平均下降7.65伏特。

(2)心血管功能检查,提示心搏出量增加,血管外周阻力下降。

(3)甲皱微循环电子计算机计数检查,发现血流速度平均加快0.128毫米/秒,毛细血管管袢数量增多,口径加宽,清晰度增高。

(4)大脑血流动态观察,发现大脑平均血流量增加30%。

(5)血液细胞免疫学检查,发现T淋巴细胞的活性玫瑰花计数由治疗前的58.21%增高到67.71%。

(6)血液神经递质的检测,发现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含量减低。

(7)动物实验,17只犬大脑皮质软膜微循环观察,发现软脑膜深层微血管平均血流速度增加0.23毫米/秒,为点穴前的1.85倍。

(8)血液流变学观察,血浆及全血粘度下降,血小板粘附率下降,纤维蛋白元含量减低,体外血栓形成的长度缩短,干重及湿重均降低。

7.临床运用

点穴疗法设备简单,可用于骨伤科和神经系统多种疾病的治疗,尤其是对神经肌肉疾病,疗效显着。点穴每次20~30分钟,每日1次,30次为1疗程,间隔2周可进行下一个疗程。

(1)神经系统疾病:主要有脑性瘫痪(包括大脑产伤后遗症、大脑外伤后遗症、脑炎后遗症)、脊髓与尾神经损伤、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多发性神经炎、周围神经损伤(包括牵拉伤、挤压伤、切割伤后遗症以及周围软组织损伤引起的神经痛等)。

(2)脊柱及软组织疾病:主要有落枕、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后关节紊乱症、急性腰扭伤、腰背肌筋膜炎等。

(3)四肢骨关节疾病。如肩周炎、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4)其他杂病。如头痛、眩晕、牙痛、胃痛、腹痛、呃逆、遗尿症、癔病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