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骨伤科手册

大脑性瘫痪

书籍:骨伤科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医古籍出版社《骨伤科手册》第499页(6846字)

大脑性瘫痪是指大脑受到损害,失去对下运动神经元的控制,表现为受累部位肌肉张力增高,反射亢进和随意运动失调的一种疾病。可伴有小脑的损害。脑部的损害在后期是固定的、非进行性的。依病损部位的不同,可表现为单瘫、偏瘫、截瘫和四肢瘫痪,部分患者伴有智力低下,视、听觉及语言功能障碍。属中医的“痿证”、“筋挛”、“五迟”范围。

【病因病理】

(一)现代医学的认识

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产前因素 出生前在母体内已发病,如父母为近亲结婚、基因变异、母亲孕期病毒感染、不当服用某些药物,或放射性元素损害、一氧化碳中毒、胎盘疾患等可导致胎儿大脑发育缺陷、异常。

2.产中因素 分娩过程中发生的脑损害,如早产、难产、水早破、脐带绕颈、窒息以及麻醉药、产钳、胎头吸引器的不当使用等可导致脑缺氧、脑组织损伤、颅内出血或脑疝等。

3.产后因素出生后患病,如脑炎、脑膜炎,或颅脑外伤、颅内出血、一氧化碳中毒等均可导致脑组织的损害。

病理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大脑皮层萎缩,脑回变窄,脑沟明显增宽,皮层下的白质有疏松的改变,甚至形成囊腔。镜下主要表现为神经细胞数减少,并有退行性变、胶质纤维增生。

(二)中医学的认识

1.肝肾阴虚,肝风内动:先天不足,肾精亏虚,水不涵木,而小儿之体,肝常有余,肝风易于内动为患。

2.气滞血瘀,痰阻经络:窒息、难产、产伤等导致气机不畅、脉络受损、血离经脉。气机不畅则痰湿内生,离经之血则瘀于脉外而成瘀血。痰湿瘀血阻滞经络,则经脉不通而患本病。

3.气血不足,筋脉失养: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肝有余则肝木乘土,脾不足则肝气侮脾。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不足,筋脉失于濡养而患本病。

【诊断】

(一)症状与体征

1.婴儿出生后窒息、呼吸困难或不规律,皮肤青紫或苍白,哭声细微或尖叫,身体颤抖,心率过速、心律不齐等。

2.婴幼儿抬头、坐、站、走等功能出现较迟或功能障碍,可出现智力低下,语言障碍,流涎不止,二便失控等。

3.出现痉挛性瘫痪,表现为四肢功能障碍。典型症状可见:上肢呈屈肘内收,紧贴胸壁,前臂旋前,腕关节屈曲,拇指内收,其余手指紧扣拇指呈握拳状,手的活动功能失调或丧失,不能持物。双下肢伸直、内收、交叉,脚尖着地,不能自主站立、行走,扶行时则步态不稳呈交叉状(即剪刀步),或可自主站立、行走,但足跟不能着地,步态摇晃(鸭步),身体前倾;颈部强直,头不能抬起,或持续旋转、歪向一侧,或摇晃不稳;躯干则呈屈曲状,或角弓反张。上肢肌肉挛缩以屈肘、屈腕、屈指肌及前臂旋前肌为主,下肢肌肉挛缩以股内收肌群、腘绳肌、小腿三头肌为主。

4.四肢肌肉张力增高或肌肉挛缩,腱反射亢进,皮肤浅反射减弱或消失,病理反射(霍夫曼征、巴彬斯基征、髌阵挛、踝阵挛等)阳性。肩关节外展,肘关节伸直,前臂旋后功能受限或障碍,蛙式试验、“4”字试验、直腿抬高试验均因肌肉挛缩而受限。

5.较大病儿因肌肉痉挛时间长,肌力不平衡,肌肉、肌腱以及其他软组织逐渐挛缩,骨骼生长受到影响,逐渐出现肢体畸形,如蹄足、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髋关节内收畸形等,肢体功能障碍更加严重。

6.临床上根据病损部位及性质可将本病分为五型

(1)痉挛型:指大脑皮质及锥体束损害呈现痉挛性瘫痪者,最常见。

(2)手足徐动型:指病变侵犯大脑基底节时,出现不自主地、无目的地手足徐动和自发动作,以肢体远端尤为明显,主要表现在手,称之指痉病(Athetosis)。情绪变化时加重,睡眠时消失。

(3)共济失调型:指病变波及小脑时,出现共济失调,平衡失调,肌肉活动不协调,步态不稳,眼球震颤等症状。

(4)强直型:病变波及范围较广,呈弥漫性,多见于长时间缺氧、多发性斑片状出血、脑炎等。表现为广泛性的肌肉僵硬、弹性丧失,其硬度随时间的延长而加重,伴有智力低下,预后不良。

(5)混合型:上述症型中有二个以上症型同时存在者。

(二)影像学检查

X线可了解颅骨损伤情况及后期四肢骨关节畸形情况。颅脑CT和MRI检查可了解脑组织损伤的部位、范围、性质、程度以及颅骨损伤情况。

(三)实验室检查

脑炎、脑膜炎期间,血白细胞总数增高,血沉加快;脑脊液检查可见蛋白含量增高,蛋白定性阳性,镜检见白细胞增高。

【治疗与预防】

(一)非手术疗法

治疗的目的是松解软组织粘连,使肌肉痉挛得到松弛或缓解;通过训练与锻炼,加强或改善其拮抗组肌肉的力量;利用支架保住矫正后的功能,并使用动力支架进一步改善功能与肌肉的不平衡状态,从而使肢体肌肉运动协调,改善肢体的活动功能。

1.西医综合治疗

新生儿出现产伤急症时应做对应处理。对大脑性瘫痪的患者,可通过服用一些药物来治疗,改善功能。

(1)Hyoscine:用于脑炎后的病例,可以减轻指痉和治疗不自主的动作。

(2)Prostigmin:减轻肌肉痉挛,增加正常动作的范围,有利于矫正挛缩畸形,有利于拮抗肌肉的相互协调,减少伸张反射,减轻舌肌痉挛、改善说话功能。

(3)Hydantoin药物组:是肌肉放松药,对张力性的指痉与大发作起缓解作用。

(4)Amphetamines:对器质性的自动症与运动机能亢进症有针对性的效果。

(5)Mephenesin组:治疗痉挛,剂量0.5g,tid。

(6)Motion-sickness药物:治疗运动失调与平衡不稳,剂量0.02~0.05g,tid。

2.中医辨证施治

可进行辨证施治,也可服用痉瘫丸。

(1)肝风内动:治宜平肝熄风,养阴解痉。方用天麻钩藤饮合玉真散、止痉散加减。

(2)痰瘀阻滞:治宜活血通络,化痰熄风。方用桃红四物汤合涤痰汤、止痉散加减。

(3)气血不足:治宜益气养血,柔筋熄风。方用八珍汤合止痉散加减。

3.针灸疗法

(1)体针

①取穴:上肢瘫痪:肩髃、曲池、少海、内关;下肢瘫痪: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智力障碍:百会、风池、内关、涌泉;失语:哑门、廉泉、涌泉;面瘫流涎:地仓、颊车。

②针法:每次选用5~7穴,中等强度刺激,依经气的虚实,运行补泻。并加用梅花针点刺项背、腰骶、四肢经脉。

(2)头针

①选刺激区:根据病情选用一侧或两侧运动区、平衡区、足运感区等。运动区上1/5主要治疗对侧下肢瘫痪,中2/5主要治疗对侧上肢瘫痪,下2/5主要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神经瘫痪、运动性失语、流口水、发音障碍等;平衡区主要治疗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足运感区可治疗对侧下肢瘫痪。

②操作:先消毒刺激区皮肤。用1寸毫针斜向捻转进针,斜刺在头皮下或肌层均可,达到该区深度后,加快捻转频率达240次/分左右,同时固定针体不要提插。在相应肢体出现热、麻、胀、抽、汗等针感反应(约半分钟至一分钟)后,持续捻转3~5分钟,然后行针2~3分钟,再留针20~30分钟,最后再行针3~5分钟后出针。

(3)耳针

①取穴:选用同侧或双侧肾、皮质下、脑干、脑点、枕、内分泌等。

②针法:在选穴区找准反应点后,严格消毒。用半寸毫针进针,以刺穿软骨、达对侧皮下为度,留针1~2小时,其间间隔捻转以加强刺激。每日1次,20次为1疗程,间隔1周后进行下一个疗程。

(4)赤医针

是以粗针刺激背脊部穴位的一种方法,针体直径0.6~1.2mm。主穴取七穴(第七胸椎棘突),上肢瘫痪配一穴透四穴(第1至第4胸椎棘突),下肢瘫痪配第十四穴透十六穴(第2至第4腰椎棘突)。

(5)穴位注射

①取穴:选用筋缩、中枢、脊中、髀关、足三里、阳陵泉、悬钟等。

②针法:每次选用3~4穴,隔日交替注射654-2注射液与5%防风注射液,每穴注射0.3~0.5ml,30天为一疗程,间隔2周进行下一疗程。

4.推拿按摩与点穴疗法

推拿按摩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血运,松解软组织粘连,缓解肌肉挛缩,纠正软组织挛缩引起的肢体畸形,改善肢体活动功能。对促进脑性瘫痪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防止肢体畸形的出现和加重,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其中“点穴疗法”疗效尤为明显。

点穴疗法是在病人身体特定部位上施行点叩的一种方法,可根据病变的部位结合经络学说的取穴原则选穴治疗。本病的治疗应注意:

(1)本病的主要表现在于肢体的功能障碍,所以治疗的目的是改善肢体的功能,应全面检查,逐项矫正挛缩畸形,方能取得良好效果。

(2)操作上,根据肌肉的挛缩情况,泻其有余,补其不足,宜点穴与矫形手法相结合。

(3)肌肉的起止点和肌腹肌腱的移行处附近穴位感觉灵敏、感应强烈,应作为治疗的重点穴位。另外,点穴的部位也可沿病变肌肉的走向进行。

(4)点穴疗法可结合其他推拿手法治疗。如运用点穴泻法的同时,结合扳法和分筋手法,则矫形效果更佳。

(5)功能锻炼在功能恢复的过程中意义重大,应教会家长配合,才能使疗效巩固。

(6)治疗宜早。1~3岁接受治疗者,疗效明显,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大,疗效渐差,故应及早诊断,尽早治疗。

5.其他疗法

如理疗、热敷、热水浴等。

(二)手术疗法

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尚有畸形存在时,较大的病儿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矫正畸形,平衡肌肉力量,稳定关节,改善肢体功能。指痉症与智力缺陷者禁忌手术,因指痉症的肌肉切断或移植,会诱发其他手指的指痉症。手术可分为如下三类:

1.腱性手术

(1)髂腰肌松解术:用于治疗髋关节的屈曲、内收、内旋畸形(髋关节外展小于20°),术中同时松解股内收肌,术后将下肢置于外展伸直位,用外展支架保护,并要积极锻炼外展肌。

(2)内侧腘绳肌、股薄肌切断术:用于髋关节内收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的治疗。该手术只适应于临床检查见改良的Phelp试验阳性者。术中以髋关节在外展位能使膝关节充分伸直为度,术后双下肢外展位持续牵引或长腿石膏固定6周,并在双下肢之间放置支架以防内收。

(3)屈髋肌松解术:通过切断髂肌和腰大肌肌腱,治疗髋关节屈曲畸形。如屈髋畸形仍不能矫正,可将缝匠肌、阔筋膜张肌、股四头肌的直头、耻骨肌等松解。

2.骨性手术

包括截骨术和关节融合术。如股骨转子下截骨可矫正髋关节的内翻或外翻畸形以及内外旋畸形;腕关节融合术可矫正腕关节的屈曲挛缩畸形;三关节融合术可矫正马蹄内翻足畸形。

3.神经外科手术

有神经肌支切断术、脊神经后根切断术、交感神经切断术等。

(1)神经肌支切断术:通过切断支配某一强力痉挛肌群的神经肌支,减轻肌肉张力,调节肌力平衡,用于6岁以上的患儿。如果拮抗肌已麻痹则为手术禁忌症。

(2)闭孔神经切断术:用于治疗股内收肌痉挛引起的髋关节内收挛缩畸形。

(3)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或/和脊神经前根切断术:应严格选择病例,主要用于肢体肌肉痉挛较严重者,根据某一病变肌群找出相应的神经根,进行部分切断。

选择性切除脊神经后根:将每一个神经后根均匀分成4~5束,用电刺激神经根束枝,观察下肢相应部位肌肉收缩情况,记录其刺激阈值,依次切断阈值低的束枝,并切除1.5cm。后根切断率一般为40%~80%。

选择性切除脊神经前根:用分离钩轻拨刺激神经前根,观察相应部位肌肉收缩情况,选择支配痉挛肌群的神经前根2~4个,仔细轻柔分束标记,经分别弹拨刺激,判断其敏感度,依此切断最敏感的束枝,并切除1.5cm。切断率为每个神经根的15%~20%。

(三)预防

1.禁止近亲结婚,应做好婚前检查。

2.孕前夫妻及怀孕的孕妇均应避免接触放射性元素,戒烟酒;孕妇在孕期应避免病毒感染及不合理用药,做好围产期保健。

3.产中及婴儿出生后避免颅脑的损伤。

4.婴幼儿生长发育过程中,防止患脑炎等疾患,若患病则应及时诊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