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心脏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北京出版社《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第66页(6146字)
系统性红斑狼疮(简称SLE)是一多因素(遗传、性激素、环境、感染、药物、免疫反应各环节)参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突出表现为全身各系统、各器官均可受累,并有多种自身抗体。本病多发于女性,患病率为4/10万~25/10万。该病中医无固定名称,根据临床表现属于“蝴蝶丹”、“温毒发斑”、“阴阳毒”、“五脏痹”等范畴。
由系统性红斑狼疮而引起的心脏损害,统称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心脏病。近年来研究表明,SLE的多脏器损害中,心脏受累仅次于肾脏,发病率高达77%。所有尸检材料几乎都有心脏病变,主要影响心包、心肌、心内膜或冠状血管。心脏受累可以是首发症状,也可以是SLE终末期表现,多数呈亚临床进展,部分病人临床症状明显。
1 诊断标准
1.1 病名诊断
1.1.1 临床表现:主要有面部红斑、关节炎、蛋白尿、心悸、心包摩擦音及有急性左心衰和慢性充血性心衰。
1.1.2 发病特点:可为急性、暴发性或隐匿性。
1.1.3 诱发因素:常与诱发SLE活动的因素相一致,如日晒、劳累过度、妊娠等。
1.1.4 检查项目:除诊断SLE的血清免疫指标外,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为必备检查。
参考检查项目有胸部X片,血、尿常规,补体检测,肝、肾功能等。
1.2 分类诊断
1.2.1 分型
心包炎:是SLE最常见的一种心脏病,临床诊断率为20%~30%,超声心动图的检出率达46%~57%,以少量积液多见,尸检发现心包积液者高达80%。多数患者的心包积液量少,少数患者为中量或大量。积液多时,偶可引起心包填塞,需反复抽液。临床主要表现为胸骨后或左胸疼痛,与呼吸体位有关,常伴有发热、心动过速、心率失常。胸部X线检查显示心脏增大;超声心动图诊断敏感,可见积液征、心包增厚、僵硬或缩窄。
心肌病变:SLE合并有心肌病变者高达40%,患者很少出现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心动过速、心律不齐、活动后呼吸困难等,心肌的主要病理改变为心肌间质胶原纤维发生变性、间质水肿、偶有纤维破坏坏死和细胞浸润。心电图检查可有早搏、房颤、房室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示室间隔、左室壁增厚,左房和左、右室腔增大。心肌酶谱检查中肌苷磷酸肌酶、乳酸脱氢酶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如果SLE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心动过速、心律失常、传导障碍、奔马律等,结合上述检查可有助于诊断。
心内膜炎:Liman-Sack疣状赘生物为SLE的特征性心内膜病变,心脏瓣膜均可累及,以二尖瓣受累最常见,主动脉较少累及,肺动脉瓣和二尖瓣受累罕见。临床上诊断SLE心瓣膜病者并不多见,而心脏听诊有收缩期杂音者占16%~44%,但往往不伴瓣膜病变,心脏瓣膜病变大多无临床症状,但也可发展为明显的瓣膜返流或狭窄,需手术治疗。超声心动图对赘生物的检出率普遍较低,因此临床诊断较困难。
冠状动脉病变:可发生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临床上患者可有心前区疼痛和典型的心绞痛,也可无症状。心电图检查可发现非特异性ST-T改变,有的伴有室上性、室性心动过速或房颤,各种传导阻滞。心肌梗死也为本病死亡的重要并发症。
1.2.2 分期(暂缺待补)
1.2.3 分级(心脏损害分级)
指标:心包膜痛或心绞痛;呼吸困难;心电图心包炎或心肌炎证据;进行性X线改变——心脏大小;心律不齐包括不发热心动过速>100次/min。
Ⅰ级:过去有过上述任何一项。
Ⅱ级:轻度间歇胸痛或以上任何一项。
Ⅲ级:以上各项中至少任何两项。
Ⅳ级:心力衰竭或症状性积液+以上两项或以上四项。
1.2.4 分度(SLE病情分度)
轻度:皮疹,黏膜症状,关节炎,肌病,少量浆膜腔积液,尿沉渣异常。
中度:大量浆膜腔积液,心肌炎表现,持续蛋白尿,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重度: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全身性血管炎。
1.3 证类诊断
1.3.1 热毒炽盛证(ZBRD10)
主症:高热持续不退,两颧红斑,斑色紫红,心悸胸闷。
兼症:烦躁口渴,关节疼痛,尿短赤。
舌脉:舌红绛苔黄,脉细数。
1.3.2 阴虚内热证(ZYYR10)
主症:持续低热,斑疹鲜红,五心烦热,口干咽痛。
兼症:心烦面赤,口疮,或有低热。
舌脉:舌红苔少,脉细数。
1.3.3 瘀热阻滞证(ZYXRD1)
主证:手指瘀点累累,心胸刺痛,悸动不宁。
兼症:关节肌肉隐痛,腰膝酸软。
舌脉:舌黯红,脉细弦。
1.3.4 饮留胸胁证(ZYT060)
主症:胸胁闷痛,心悸怔忡,甚则不能平卧。
兼症:咳嗽气促,或有发热。
舌脉:舌淡苔薄,脉沉细弱。
1.3.5 气阴两虚证(ZYVY30)
主证:心悸,头晕耳鸣,脱发。
兼证:失眠多梦,关节酸楚或有低热。
舌脉:舌淡红、苔薄,脉细数。
2 疗效标准
2.1 综合疗效评定
显效:治疗3个月内主症消失,主要检测指标趋于正常,病情程度积分下降≥2/3。
有效:治疗3个月内主症有所改善,主要检测指标数值有所改善,病情程度积分下降≥1/3而<2/3。
无效:治疗3个月内未达到有效标准。
加重:治疗3个月内,主要症状较治疗前有所加重,检测指标数值异常程度增加。
2.2 证候计分评定
2.2.1 计量评分
2.2.1.1 面部红斑
3分:广泛红斑,或为大疱样皮损。
2分:呈蝶状分布,紫红黯褐色,或有鳞屑。
1分:散在红斑或呈丘疹样。
0分:无面部红斑,或红斑消失。
2.2.1.2 发热
3分:体温39℃以上。
2分:体温38℃~39℃。
1分:体温37.5℃~37.9℃。
0分:体温正常。
2.2.1.3 胸痛
3分:胸痛伴呼吸困难,活动时为甚。
2分:局部刺痛或钝痛,呼吸时加重。
1分:间歇胸痛。
0分:无胸痛。
2.2.1.4 心悸
3分:心悸持续不缓解。
2分:不活动时即有阵发性心悸。
1分:活动时感心悸。
0分:无心悸。
2.2.2 疗效评定
显效:证候大部分消失,证候积分为0或下降2/3。
有效:证候部分消失,证候积分下降1/3。
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
加重:治疗后证候积分超过治疗前者。
3 分证论治
3.1 热毒炽盛证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
主方:清瘟败毒饮加减(《疫疹一得》)。
药物:生石膏30g 生地30g 玄参15g 麦冬10g 金银花30g 连翘15g 黄连10g 竹叶10g 丹参15g 知母10g
3.2 阴虚内热证
治法:滋阴清热。
主方:知柏地黄丸(《医方考》)合玉女煎加减(《景岳全书》)。
药物:生地30g 知母15g 生石膏15g 黄柏10g 茯苓10g 泽泻15g 女贞子15g 旱莲草15g 丹皮10g 虎杖15g 炙龟板10g
3.3 瘀热阻滞证
治法: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主方:四妙勇安汤和血府逐瘀汤加减(《医林改错》)。
药物:玄参30g 金银花30g 生地30g 当归15g 丹参30g 川芎10g 赤芍15g 鸡血藤30g 牛膝15g 柴胡10g 水蛭3g
3.4 饮留胸胁证
治法:清热泻肺逐饮。
主方:葶苈大枣泻肺汤合五苓散加减(《伤寒论》)。
药物:葶苈子30g 猪苓30g 泽泻15g 茯苓15g 桑白皮15g 地骨皮15g 白芥子10g 全瓜蒌15g 大枣6g
3.5 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
主方:生脉散加味(《内外伤辨惑论》)。
药物:太子参15g 生地30g 麦冬10g 黄精30g 黄芪15g 茯苓10g 女贞子15g 白芍15g 枸杞15g
4 成药应用
4.1 热毒炽盛证
4.1.1 狼疮丸:清热解毒,活血化瘀。1次1袋(7.2g/袋)水密丸,每日2次;急性期1次2袋,每日3次,疗程4周。
4.1.2 地坛牌清开灵注射液:清热解毒,化痰通络。1次20~40ml稀释后静滴,每日1次,疗程2周。
4.1.3 蒲公英牌安脑丸:清热解毒,豁痰开窍。1次2丸,每日2次,疗程2周。
4.2 阴虚内热证
4.2.1 知柏地黄丸:养阴清热。1次20粒,每日3次,疗程4周。
4.2.2 玛奇卡牌杞菊地黄胶囊:滋补肝肾。1次4粒,每日3次,疗程4周。
4.3 瘀热阻滞证
4.3.1 昆药牌血塞通注射液:活血化瘀,通脉活络。1次2~4ml稀释后静滴,每日1次,疗程2周。
4.3.2 以岭牌通心络胶囊:活血化瘀。1次4粒,每日3次,疗程4周。
4.4 气阴两虚证
4.4.1 华西牌生脉注射液:益气,养阴,复脉。1次20~40ml稀释后静滴,每日1次,疗程2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