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北京出版社《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第130页(5790字)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以周围血管炎症和闭塞为特点的疾病,主要累及四肢中动脉、小动脉、小静脉,尤以下肢为甚。绝大多数患者为青壮年吸烟者。该病属中医“脱疽”范畴。

1 诊断标准

1.1 病名诊断

1.1.1 临床表现:疼痛是本病最突出的症状。初起行走一段路程后,出现足部或小腿胀痛,休息片刻能缓解,再行走后又出现疼痛,称之间歇性跛行。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静息痛,程度剧烈,以夜间为甚,患者常屈膝抱足而坐。同时出现患肢发凉,怕冷,对外界寒冷敏感,随着病情发展加重,患肢出现针刺烧灼、麻木等异常感觉。

1.1.2 发病特点:缓慢起病。

1.1.3 诱发因素:吸烟、寒冷、潮湿、外伤、感染、营养不良。

1.1.4 检查项目:多普勒超声检查为必备的常规检查。监听器中动脉搏动声降低消失,示波器上示动脉血流波幅降低或呈直线状。新型彩色多普勒超声并可显示病变动脉形态,确定病变位置和范围,可作定性定位诊断。皮肤温度测定亦为常规检查,在室温(15℃~25℃)条件下,肢体温度较对侧相应部位下降2℃以上,显示该侧肢体供血不足。

参考检查项目有红外线热象图、肢体阻抗血流图检查、节段性测压和应激试验、动脉造影、甲襞微循环检查、血液流变学检查、活动平板或脚踏车运动试验。

1.2 分类诊断

1.2.1 分型(暂缺待补)

1.2.2 分期

第一期(局部缺血期):主要表现为患肢麻木、发凉、酸胀和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或(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可伴有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

第二期(营养障碍期):除第一期的临床表现外,患肢缺血性疼痛由间歇性跛行转为静息痛。并出现患肢营养障碍,如见皮肤干燥、无汗,皮色苍白、瘀紫或潮红,趾甲增厚、变形,汗毛脱落,小腿肌肉萎缩等。

第三期(组织坏死期):除第一、第二期临床表现外,患肢出现缺血性溃疡、坏疽。开始为干性坏疽,继发感染后转为湿性坏疽。

1.2.3 分级

Ⅰ级:坏死、坏疽局限于足趾或手指。

Ⅱ级:坏死、坏疽延至足背或足底,超过趾指关节(手部超过掌指关节)。

Ⅲ级:坏死、坏疽延至踝关节或踝关节以上(手部超过腕关节以上)。

1.2.4 分度

轻度:一期Ⅰ级,二期Ⅰ级。

中度:二期Ⅱ级,一期Ⅱ级。

重度:二期Ⅲ级,Ⅲ期。

1.3 证类诊断

1.3.1 寒湿阻络证(ZBHM80)

主症:患指(趾)喜暖怕凉,麻木疼痛,遇冷痛剧。

兼症:肤色苍白冰冷,小腿酸胀,间歇性跛行。

舌脉:舌质淡或暗,苔白腻,脉沉细,趺阳脉减弱或消失。

1.3.2 血脉瘀阻证(ZYX360)

主症:患趾(指)酸胀疼痛加重,下肢沉重。

兼症:肤色暗红,下垂时明显,可伴游走性红斑、结节、肌肉瘦削。

舌脉: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苔白,脉弦或涩,趺阳脉搏动消失。

1.3.3 热毒伤阴证(ZBRDG0)

主症:皮肤干燥,毫毛脱落,肌肉萎缩瘦削,肢端干性坏疽。

兼症:趾(指)甲增厚变形,身有低热,精神萎靡,纳呆食少。

舌脉:舌质红,苔黄,中间苔剥,脉弦细数。

1.3.4 湿热毒盛证(ZBMRV0)

主症:患肢疼痛剧烈,昼轻夜重,喜凉怕热,局部皮肤紫暗、肿胀、溃烂。

兼症:发热,疮面不鲜,气秽,口渴引饮,便秘。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1.3.5 气血两虚证(ZYVX30)

主症:患肢坏死组织脱落后,疮面久不收口,脓液稀薄,肉芽暗红或色淡不鲜。

兼症:肢体乏力,精神倦怠,短气懒言,面色萎黄。

舌脉:舌质淡体胖,苔薄白。

2 疗效标准

2.1 近期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肢体疮面愈合或接近愈合,肢体末梢血液循环障碍及血流图均有改善,步行速度100~120步/min,能持续步行约500m左右。

有效:临床症状减轻,肢体疮面接近愈合,肢体末梢血液循环障碍及血流图略有改善,步行速度100~120步/min,能持续步行约300m左右。

无效:治疗1个疗程后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加重:病情继续发展者。

2.2 远期疗效标准(1年以上)

显效:能持续步行500~2500m,步行速度100~120步/min,能进行一般非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受累后天气变化及寒冷时仍有轻度临床症状。

有效:能持续步行500~2500m,步行速度100~120步/min,有轻度临床症状,但病情稳定无发展。

无效:缺血症状比较明显,有时有破溃,甚至发生溃疡及坏死。

加重:经继续治疗无效而截肢者。

2.3 证候计分评定

2.3.1 计量评分

2.3.1.1 综合证候

4分:持续疼痛,肿胀、麻木、皮肤颜色紫暗、趾甲变形、皮肤温度感觉障碍、舌脉异常等证影响工作和生活者。

3分:上证不影响工作和生活者。

2分:上证间断出现,不影响工作和生活者。

1分:上证偶尔出现,不影响工作和生活者。

0分:无疼痛或疼痛等其他证候消失者。

2.3.1.2 发热

2分:体温高于37.5℃。

1分:体温低于37.5℃。

2.3.1.3 坏疽

2分:湿性。

1分:干性。

2.3.2 疗效评定

显效:证候全部消失,积分为0或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差≥70%。

有效: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差≥50%而<70%。

无效: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差<50%。

加重:治疗后证候积分超过治疗前者。

3 分证论治

3.1 寒湿阻络证

治法:温阳散寒,活血通络。

主方: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

药物:熟地20g 鹿角胶(烊化)10g 肉桂10g 炙麻黄6g 白芥子12g 炮姜炭10g 桂枝10g 白芍15g 皂角刺6g

3.2 血脉瘀阻证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主方: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药物:生地15g 红花15g 赤芍15g 炒枳壳6g 柴胡10g 桔梗6g 川芎15g 川膝10g

3.3 热毒伤阴证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养阴。

主方: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

药物:当归30g 玄参30g 金银花30g 生甘草10g 连翘15g 蚤休15g 赤芍15g 白花舌草30g

3.4 湿热毒盛证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解毒。

主方:二妙散(《丹溪心法》)合仙方活命饮(《医宗金鉴》)。

药物:苍术15g 黄柏10g 川牛膝10g 金银花30g 白芷15g 炒山甲10g 当归30g 赤芍15g 皂角刺15g

3.5 气血亏虚证

治法:益气养血。

主方:归脾汤(《兰室秘藏》)合八珍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药物:人参3g 炒白术15g 炙黄芪30g 全当归20g 茯苓15g 炙远志6g 陈皮10g 木香6g 白芍15g 川芎6g

4 成药应用

4.1 寒湿阻络证

4.1.1 曙光牌寒湿痹颗粒:温阳散寒,通络止痛。1次2袋,每日3次,疗程4周。

4.1.2 追风透骨丸:祛风散寒,通络止痛,1次30粒,每日3次,疗程4周。

4.2 血脉瘀阻证

4.2.1 999牌复方丹参注射液:活血化瘀,降气止痛。1次10~15ml稀释后静滴,每日1次,疗程2周。

4.2.2 昆药牌血塞通注射液:活血化瘀。1次10~15ml稀释后静滴,每日1次,疗程2周。

4.2.3 桂冠牌脉络宁注射液:活血化瘀。1次10~30ml稀释后静滴,每日1次,疗程2周。

4.3 热毒伤阴证

4.3.1 蒲公英牌安脑丸:清热解毒。1次2丸,每日2次,疗程4周。

4.4 湿热毒盛证

4.4.1 地坛牌清开灵注射液:清热解毒。1次20~30ml稀释后静滴。每日1次,疗程2周。

4.4.2 戎州牌穿琥宁注射液:清热解毒。1次60~80ml稀释后静滴。每日1次,疗程2周。

4.5 气血亏虚证

4.5.1 地奥牌地奥心血康胶囊:益气养阴,活血通络。1次4粒,每日3次,疗程4周。

4.5.2 登峰牌参麦注射液:益气养阴。1次10~60ml稀释后静滴,每日1次,疗程2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