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税源调查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企业管理出版社《地税业务手册》第517页(5093字)
经济税源是指税收的经济来源。一般来讲,税收来自一定时期内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所创造的国民收入(V+M),主要是纯收入(M)。不同种类的税收具有不同的来源。对不同的经济税源进行经常性的调查分析,是正确制定税收政策和税收计划的重要前提。
一、经济税源调查的任务
经济税源调查的任务包括:
1.分析影响经济税源发展变化的因素,为编制税收计划提供依据,以提高计划工作的预见性和科学性;
2.分析研究经济税源的变化情况,针对税收计划执行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促进税收计划的顺利完成;
3.分析研究经济税源变化情况,为改革税制和改进征收管理提供依据。
二、经济税源调查的内容
经济税源调查的主要内容如下:
1.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措施对税收的影响。
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采取的各项重大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措施,是根据客观经济情况的发展而制定的,其贯彻执行的结果,必然反映到税收上来。税务机关调查国家经济政策和经济措施对税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不仅有利于税源分析,而且可以更好地贯彻奖限政策和合理负担政策,使税收工作能够紧紧跟上国民经济发展的形势。
2.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经济税源变化以及重点税源变化对税收的影响。
税收来自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调查各经济部门经济发展情况,可以具体掌握各部门税源变动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具体包括:(1)在工业生产方面,重点调查产值、产量、销售等的增减变化,以及原材料供应、能源分配、运输条件等对税收的影响;(2)在农业生产方面,重点调查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产量、收购量,以及林、牧、副、渔等多种经营的现状和发展规划。还应调查农村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后,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乡镇企业的发展对税收的影响;(3)在交通运输方面,重点调查货运量、客运量以及各种运输能力的增减变化对税收的影响;(4)在商业和其它方面,着重调查社会商品流转额、商品销售总额、社会购买力增减变化对税收的影响。由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各种产品的情况不同,影响税收收入的程度有很大差异。为了抓重点、保一般,掌握重点税源的发展变化情况,必须重点抓产量大的商品或企业,以增强税收预测的可靠性,并最终实现税收计划。此外,不同企业的生产状况,经营管理水平,成本升降,利润增减变化,以及季节性税源变化对税收的影响,也是经济税源调查的重要内容。
3.税制改革和税收政策措施对税收的影响。
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属于上层建筑,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情况的变化,有必要进行经常性的调整和定期的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陆续建立了多税种、多层次、多环节的复税制,恢复和开征新税种,调整税率,改变征收办法和纳税环节,并且采取一些重大减免税措施,都对税收收入的增减有直接影响。对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措施的每次变化,需要及时组织经济税源调查,以利于税收的计划管理和征收管理。
4.加强征收管理和采取组织收入措施对税收的影响。
长期以来,在税收管理中,征收管理是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主要表现在征收管理制度不健全、征收管理手段落后、干部素质较差等方面,使该收的税款未能全部入库。1986年以后,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条例》,使全国的税收征收管理有了统一的制度依据。199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进一步使税收征管制度法制化、正规化。历年税收大检查,也是组织税收收入的重大措施。只有通过经济税源调查才能落实这些措施对税收的影响程度。
5.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对税收的影响。
在经济生活中,影响税收的增减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可能事先都估计到,有些情况往往是无法预计的,不能简单用以往的经验来说明一切问题。如某个时期或某个税种的税款的增减幅度超越正常规律,某种经济成份的纳税人缴纳的税款的增减幅度与其在各种经济成份中所占比例不相适应,等等。需要及时进行调查研究,找出原因,并查出各种因素对税收的影响程度。分析是暂时性的因素,还是长久性的因素,从而为编制下期税收计划和征收管理提供依据。
三、经济税源调查的方式和方法
经济税源调查一般分为经常性调查和调查两种。从税收计划管理的需要来说,经常性调查所提供的数据和资料,是最直接的依据。但这并不是说专题性调查不重要,而是说经常性调查往往是围绕着编制税收计划的需要展开的。
(一)经常性调查
经常性调查是结合税收的日常业务活动进行的,又称为常规性调查或例行性调查。这种调查要求经常地、系统地收集和积累各个时期的经济税源资料。经过整理分析,掌握经济税源情况及其变化规律,并从各种相关联的数字中加工整理编制税收收入计划的有关指标,比如平均纯益率、平均价格、产课比例、产值收率、产值利润率等。虽然这种调查主要围绕税收计划的编制,税收指标的分配、考核、检查等工作进行,但也贯彻到日常征收管理、组织收入等工作中去。
经常性调查通常采用定期、定点、定内容的调查方法。具体方法有:
1.建立重点税源调查报告制度。税务机关根据本地区的特点,选择一些经营规模大,产品定型,在税收收入中占的比重大,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或产品为调查的重点。税务专管员通过日常的征管业务,定期按照所需资料内容的要求收集。对重点税源的调查所取得的数据情况,经过加工处理,应按企业或行业、经济性质、税种,编制重点税源情况调查表,建立重点企业税源资料档案。并采用各种数据对比,进一步掌握经济税源情况。
2.建立经常性的互相提供资料联系制度。国民经济各部门一定时期或不同时期的统计资料是研究税源发展变化、编制税收计划的重要依据。经常性调查就是要及时地、全面地掌握国民经济的发展形势和发展动态。各级税务机关要加强与计委、统计、物价等综合部门和企业主管部门的横向联系,相互提供信息,收集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资料。
3.定期整理汇总各项税收统计资料。税收统计是根据有关纳税资料并结合会计核算资料,对税收工作要求的主要指标定期地进行归纳整理。通过对不同时期的经济税源资料的对比,分析研究经济税源发展变化情况和趋势。
(二)专题性调查
专题性调查是为分析研究税收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或者为检查税收计划和税收政策执行情况所进行的调查。这种调查可以是一次性调查,也可以就一个专题,在一定时期内进行多项调查或多次调查。由于这种调查的主题鲜明,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所以要求突出重点,反映问题及时,分析情况透彻。
在实际工作中,专题性调查通常采用的方法有:
1.普查。
这是对经济税源情况进行的全面调查。通过这种调查达到全面系统掌握经济税源资料的目的。由于这种调查工作量大,需要动员较多的人力和物力,所以,不是经常采用的调查方法。
2.重点调查。
这是在总体中选择少数企业或产品进行的调查。这种调查虽然对象不多,但由于是重点企业或产品,从而可以掌握大多数的经济税源资料。这是经常采用的一种经济税源调查方法。
3.典型调查。
这是根据调查的目的和要求,选择少数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企业或产品,通过解剖麻雀的方法,进行深入、具体地调查,从中揭示调查对象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做到以点带面。
专题性调查必须有步骤地进行,通常包括三个阶段:
1.搜集、掌握经济税源资料。
一般来讲,在确定调查目的、明确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以后,为了使调查人员心中有数,必须拟定调查提纲和调查表式,确定调查时间和调查方式等。调查人员思想认识统一后,即着手进行调查。经济税源资料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税务机关内部的统计资料和会计资料;另一方面是计划部门、统计部门、被调查单位的资料。
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调查人员可以采用直接观察法,亲自深入现场,实地了解;也可以采用采访法,到与调查对象有关的单位进行个别采访或召开调查会集体采访。根据采访掌握的情况和数据,整理出调查资料;还可以以原始记录和核算材料为依据,根据需要拟定调查表式,由有关单位填报,然后汇总整理出调查资料。通过多种形式收集第一手资料,可以掌握有用的数据,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2.加工整理、分析研究调查资料。
由于各方面搜集的资料是分散零星的,来源渠道不尽相同,就事物整体来说,它们会有某些方面的片面性。为了得出正确的结论,了解事物的总体特征和它的发展规律,使分散零星的资料系统化,必须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研究。
加工整理是分析研究的开始。为了便于分析,对于调查来的资料,需要按照研究的问题进行整理,做出调查分析表,以便清晰地反映经济税源发展变化情况。分析研究资料,广泛采用比较法,在具体运用时,包括以下几方面:(1)执行数和计划数对比,用来观察税收收入进度和经济计划完成进度之间的关系,得到超收、短收趋势,以供进一步分析原因;(2)执行数和上年同期数、上期数对比,用来观察经济税源和税收的发展趋势,从中研究影响税收增减的因素;(3)执行数和一定时期的执行数对比,用以研究税收、税源的发展水平,揭示其中的规律性;(4)分组整理对比。比如分税种比较,分地区、分经济类型比较等,借以观察税源的变化和分布的变化。
3.提交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根据分析的结果,综合成系统地书面材料。编写调查报告的过程,是对事物加深认识的过程,是由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调查报告的篇幅不宜过长,内容不要过多,文字力求简练,做到有数字,有观点,有分析,有发现的问题,又有改进的建议。
经济税源调查除经常性调查专题性调查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外,还可以采用“三结合”的方法,即重点调查与一般调查相结合,直接调查与间接调查相结合,内部调查与外部调查相结合,以取得比较满意的调查结果。
当然,从税收计划管理全过程看,仅仅依靠经济税源调查研究所掌握的资料还是不够的,还要广泛运用历年整理的各种经济、税收统计资料,并以当年的国民经济计划以及长期经济计划的有关指标为依据,根据需要和可能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