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诊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南大学出版社《虞张冯中医儿科手册》第6页(4589字)
由于小儿不会用言语来表达疾病的痛苦,在进行检查时小儿又不易合作,故望诊对小儿尤为重要。因此,小儿就诊时,不要急于检查,应先仔细观察小儿的一般情况。望诊包括望体质、形态、神色、苗窍、指纹、皮疹以及二便等。
(一)望体质、形态与神色 有助于辨别体壮或体虚,以及疾病是否危重等。
1.体壮 形体壮实,肌肉丰满,皮肤柔嫩,毛发润泽,面色红润,神志清,精神好,活泼好动,反应灵敏,哭声洪亮,呼吸均匀等,多属正常或罹病亦轻。
2.体虚 形体消瘦,皮肤干燥,毛发枯焦,面色苍白、苍黄或暗晦无华,精神委靡,乏力懒动,倦卧嗜睡,反应迟钝,哭声低微,呼吸喘促,可有鸡胸、龟背、囟门逾期不合,多属久病虚证或病情较重。
3.危证 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精神委靡,反应迟钝或神志不清;面色青紫,端坐呼吸,或呼吸气短不续、时有时停,唇指发绀,烦躁不安;惊厥不止或反复惊厥等。
4.关于五色主病 望色,又称“色诊”。主要观察面部皮肤色泽诊察疾病。五色系指白、红、黄、青、黑,五色主病又称五色诊:①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②红色:主热证,亦可见于戴阳证(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游移不定者)。新生儿面色嫩红,婴幼儿白里透红,为正常肤色。③黄色:主脾虚、湿证,可见于疳证、积滞、虫证。面目一身俱黄者,称为黄疸。④青色:主寒证、疼痛、瘀证、惊癎。⑤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疼痛、惊癎。
(二)望苗窍 苗窍指两眼、两鼻孔、双耳、口及两阴共九窍。苗窍和脏腑关系密切,即舌为心之苗,肝开窍于目,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肾开窍于耳及前后两阴。脏腑有病,往往能反映于苗窍,故中医十分重视望苗窍,其中尤以舌诊为最重要。
1.舌 据历代医籍记载,脏腑病变反映于舌面,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一般认为:舌尖多反映上焦心肺病变,舌中部多反映中焦脾胃病变,舌根部多反映下焦肾的病变,舌两侧多反映肝胆病变。
望舌主要观察舌体、舌质和舌苔两方面。望舌体、舌质,以候脏腑虚实、气血盛衰;望舌苔,以分析病邪深浅与邪正的消长。
(1)舌体、舌质:主要观察颜色、形态及动态。
1)颜色:正常小儿及多数初生儿舌质淡红、润泽。部分初生儿及早产儿舌质鲜红。舌质色淡、白为气虚、血虚或阳虚;鲜红或深红为热证;色绛少苔为热入营血;舌尖红为心火;青、紫色或有气血运行不畅、瘀斑则为瘀血证候。
2)形态及动态:小儿正常舌质较成人细嫩,运动自如。舌体胖大,转动不灵,或胖塞满口,称木舌,由心脾热炽、热火循经上行所致。舌下红肿突起,形如小舌,称为重舌,因心脾火炽、上冲舌本引起。舌出唇外,来回拌动,掸转不灵,称为弄舌,多为大病之后心气不足,或属智力低下。舌吐唇外,缓缓收回,称吐舌,多为心经有热。舌质胖嫩色淡,边缘有齿痕,为虚证,多属脾虚湿困。若胖大而色红(或绛),多属心脾有热。舌生芒刺(舌乳头比正常高突)充血,为热证,多属胃肠实热结滞。舌有裂纹而红绛多属热入营血;舌红干裂,多属热盛阴伤;舌淡有裂纹,多属气血两虚;若平素舌即有裂纹,裂沟中有舌苔覆盖,且无不适症状,多为先天性舌裂。舌体强硬,色红绛,属热邪入心,热毒炽盛。舌颤抖,色红绛,属肝热动风;舌颤动而色淡,属心血虚(如小儿营养性巨细胞贫血)。吐舌(舌伸出而弛缓)色淡,多属心脾两虚(如小儿先天愚型、大脑发育不全等)。舌多见于肝风挟痰,或风痰阻络。舌痿软、短缩,不能伸长,多见于气血俱虚或病情危重。
(2)舌苔:正常为薄白苔,早产儿及部分初生儿无苔。病理时,薄白苔多见于表证;厚腻苔多属里证,因热邪入里,胃肠积食或痰湿滞留等。如薄苔突然增厚,提示邪气盛而入里;厚苔骤然消退,舌无新生薄苔,为正不胜邪,或胃气暴绝。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凡有厚苔者,均代表消化道功能减退。正常舌苔干湿适度。若舌面水分过多,伸舌欲滴,扪之湿而滑,称滑苔,主寒、主湿。燥苔示体内津液已伤。腻苔主湿浊、痰饮、食积。若苔湿而厚腻,属湿邪滞留。若少苔、无苔、花剥或光剥,均因津液亏耗、胃气受损、胃阴大伤,如阴虚内热者常舌红少苔,热入营血者常少苔或无苔。舌苔色黄属热,色白属寒,灰苔、黑苔均表示病情较重。灰黑苔润滑者,多属虚寒证;灰黑苔干燥者多属实证、热证,常表示热已入血分。此外,吃了有色糖果食物或药物等,均能使原来的舌苔变色,则不属病苔范围。
小儿舌象对辨证十分重要,且常补充西医的不足,如“湿证”舌苔厚腻,西医常缺乏治疗方法,中医有祛暑化湿、健脾燥湿、淡渗利湿、祛风胜湿等治法,常能使症状缓解。
目前,国内外对舌诊的客观化研究,正在逐步向微观研究和定量检测等方面深入。常用的研究方法有:①舌色定量检测,国内已有荧光光谱“舌色仪”;②舌血流量测定;③用超声波扫描测定舌黏膜厚度;④舌印片脱落细胞检查;⑤刮舌涂片检查;⑥活体显微镜检查;⑦舌组织切片检查;⑧舌象变化与体内生理、生化、病理变化的相关性研究;⑨正常与异常舌象动物模型的建立等。
2.唇与咽 正常小儿唇色红润。若唇色深红或干裂为热,苍白为血虚,发绀为瘀血或寒证。咽正常为淡红,深红为热证。扁桃体肿大而红为外感风热或肺胃有火,有黄白色分泌物(如化脓性扁桃体炎)或有灰白色假膜(如白喉等)多属热证。
3.口腔黏膜与牙龈 口腔黏膜充血、白膜、溃疡、疱疹或糜烂等多属热证,常因心与小肠或脾胃有热而致。满口白屑,状如鹅口,为鹅口疮。两颊黏膜有针尖大小白色小点,周围红晕,为麻疹黏膜斑。牙龈红肿或出血多属胃火。
4.目 正常小儿双目有神,黑白分明。红赤为热,多属肝热;白珠黄染多为肝胆湿热上蒸;睡时露睛属脾虚;目窠内陷、哭而无泪多属病重或邪热伤阴;两目呆滞或上视,多为惊风。瞳孔缩小或不等,或散大而无反应,证必危重。
5.鼻 流清涕为寒;黄浊涕或鼻内干燥为热;鼻翼扇动伴呼吸急促为热郁闭肺,常见于肺炎;鼻衄为肺经郁热,迫血妄行。
6.耳 耳轮丰厚,颜色红润,为肾气充足之象。早产儿耳壳软薄、紧贴颅旁,为先天肾气不足。耳疼痛流脓为肝胆火盛,如急性中耳炎。耳筋紫黑,多属凶症。
7.二阴 前阴指生殖器和尿道口,属肾;后阴指肛门。正常男孩阴囊不紧不弛;松弛不收者多属肾气虚弱或见于热证。阴囊时肿时复,哭时更大,多为疝气。阴囊一侧肿大,透明光亮者,多为水液积聚。女孩前阴发红而湿者多为湿热。肛门红肿则多为大肠湿热;肛门潮湿,夜间瘙痒,应注意蛲虫;脱肛属中气下陷。
(三)望指纹 望指纹是对3岁以内小儿的一种诊法,可以补充切脉的不足。指纹即示(食)指桡侧皮肤浅层小静脉(手太阴肺经支络)。幼儿皮肤嫩薄,易于显露,故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病情。指纹分为三关:示指(食指)近掌部第一节称风关,第二节称气关,第三节称命关(图1-1)。看指纹的方法,应抱小儿于向光处,医者用左手拇指和示指两指固定小儿示指尖端,另以右手拇指桡侧从命关适当用力向风关推动,使指纹初隐而后显露,以进行观察。
图1-1 婴幼儿指纹三关图
1.浮沉分表里 正常指纹隐隐可见,不浮不沉。初感外邪,病尚在表,则指纹浮露;病邪入里,则指纹多沉。
2.三关测轻重 观察指纹到达部位,是辨别疾病轻重的指征之一。纹达风关为正常或轻症,纹达气关病情较重,纹达命关病情危重。如心力衰竭等原因引起的静脉压升高或重度脱水所致静脉瘀血等,均可令纹达命关,甚至到达指端,称“透关射甲”。
3.纹色辨寒热 指纹为浅表静脉,正常为淡紫色。色紫或深紫色为热,青紫色或紫黑色为邪热深重或瘀血,纹色细淡、隐而不显为虚寒。据现代医学研究,指纹的色泽在某种程度上可反映机体缺氧的程度,缺氧愈重,血中还原血红蛋白愈多,指纹的青紫就愈明显。如血中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则指纹可变淡。
4.淡滞定虚实 正常指纹流利,即自命关向风关推动指纹,纹很快消失,又很快恢复(均在1秒钟左右消失或显露)。若指纹消失或显露迟钝超过2秒钟,则为滞,每因邪热、痰湿、食滞、气滞等郁结,导致气血不畅。指纹色淡,多属体质虚弱、血气不足。
(四)望皮疹 皮疹是小儿一种常见的体征,凡皮疹不高出皮肤称之为斑,高出皮肤者称之为疹。疹又可分为斑丘疹(如麻疹等)、水疱疹(如水痘等)和脓疱疹(如天疱疮等)等。凡皮疹压之褪色,称为充血疹;压之不褪色者,称之为出血疹(紫癜)。斑丘疹、出血疹等可见于多种小儿急性传染病;若温热病发斑、发疹,则多为热入营血的表现之一。
(五)望二便 正常大便除新生儿和幼小婴儿有时较稀溏外,一般正常是棉花条样、淡黄色、微臭,每日1~2次。大便色深、干结、臭气重,多属热证或挟食滞;便稀、有脓血为大肠湿热;便中血多为血分有热;大便绿色稀溏,多属肝旺脾虚;大便如冲蛋花样,每次量多,水分多,多属湿热;泻下清稀,完谷不化或有鱼腥气则多属寒证;大便灰白,多见于阻塞性黄疸;大便带血,色鲜红,附在大便表面,或于排便前后滴出者,为近血(降结肠及其以下部位出血),可见于风热灼伤肠络,或为痔、肛裂出血;血色暗红与大便均匀混合者,为远血(升结肠及其以上部位出血),可因内伤劳倦、肝胃瘀滞所致。长期大量用抗生素后,大便暗绿色、量多、带黏液或血,应注意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频泻黄绿色水便,有假膜排出者,应注意假膜性小肠结肠炎;黄色稀便,带泡沫、黏液及豆腐渣样细块,应注意真菌性肠炎。
小便正常色淡黄。小便短少色黄或短赤属热证,可因热盛伤津,亦可见于汗、吐、下、利伤津;清长多属虚寒,也可见于消渴证;尿中带血,见于尿血、血淋,多因热伤血络,或脾肾不固,或湿热蕴结膀胱引起;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样多属湿热或饮食失调、脾肾亏虚、清浊不分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