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特点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南大学出版社《虞张冯中医儿科手册》第4页(1918字)
如上所述,由于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故在病理上的特点为易寒易热、易虚易实,易于发病、易于变化,也易于康复。
(一)易于发病
1.卫外功能未固,易于感受六淫之邪 小儿形体未充,腠理疏松,卫外功能未固,对寒暖又不善自调,故易为六淫之邪所侵。“肺为娇脏”“肺合皮毛”,外邪由表而入,首先犯肺,出现咳喘、气促或痰鸣等肺病证候。各综合性医院临床儿科的病例,均以急性呼吸道感染最多见。其发病率约占门诊病例总数的2/3,占住院病例总数的1/3,其中尤以婴幼儿发病率最高。说明小儿卫外不固与肺常不足、肺病多见的特点。
2.脾常不足,脾胃之病多见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小儿脾胃功能尚未健全,但生长发育迅速,所需营养物质较多,脾胃运化功能的负荷较重;加之小儿饮食不知自节,或因外感六淫之邪,易导致腹泻、呕吐甚至疳积等。有人认为小儿脾胃病占儿科疾病的40%左右。
3.肾气未盛,肾虚之证多见 小儿可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其所养而发生肾虚之证。先天禀赋不足者包括:①遗传性疾病:如染色体畸变和代谢缺陷、原发性免疫缺陷等病。②先天性疾病:如母怀孕后营养不足或因患病等而影响到胎儿的发育。如先天禀赋不足者,均常有智力与体格发育障碍,常属肾虚之证。后天失其充养,亦可表现为解颅(囟门增大、延迟闭合、颅缝分离)和五迟、五软等,为儿科多见病。我国中南、华北、华东、东北、西北等地区,婴幼儿佝偻病(表现为肾虚证)发病率均较高就是例证。
4.肝常有余,肝病亦不少见 小儿生机蓬勃,升发之气旺盛。肝为风木之脏,故小儿患病较易犯肝。如上所述小儿易感六淫之邪,病后又多从热化,故各种热性疾病均较成人多见,年龄愈小热性病发病率愈高。热性病患儿常有哭闹、烦躁、睡眠不安及面红耳赤(肝火)等肝阳亢盛征象。小儿高热常发生急惊风(肝风),该证候又为小儿时期特有的病证。故有人认为小儿肝病极为多见,很多疾病应用理肝法治疗常可获效。
5.季节性疾病与温病亦较多 小儿腠理疏松,卫外不固,抗病力差,最易感受四时不正之气。如春伤风、夏伤暑、秋伤燥、冬伤寒等均较成人多见。时令之邪或温病之毒,均从口鼻而入者居多,如麻疹、水痘等。古代有关小儿痘疹门专述极多,内容丰富。其他瘟疫如疫痢、顿咳等也较成人多见。
6.其他 古代医家有关小儿因受惊吓或精神刺激而致病的医案,很早就有报道,认为小儿神气怯弱是其发病的原因。过去对惊吓致病之说虽未被广泛承认,但近代临床儿科也确有因受惊吓而诱发疾病者。从现代医学研究来看,小儿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情感脆弱,故易因精神刺激而发病。此外,胎毒、胎疾、脐部疾病等,均为新生儿特有的疾病。
(二)易于变化 小儿患病传变迅速,可一日数变。如上午外感风热(表证),下午即可传里而出现肺热证(里证)。天气变化时稍有不慎即可受凉(易寒);外感风寒常从热化,表现为风热证或里热证(易热)。小儿夏季暑湿泄泻(实证)多见;腹泻数日或暴泻仅数小时,即可出现伤阴伤气之证,严重者甚至可亡阴(阴脱)或亡阳(阳脱),出现虚脱之证。儿科宗师钱乙的弟子阎季忠在《小儿药证直诀·原序》中指出,小儿患病“易寒易热、易虚易实”,概括了小儿病理特点。小儿年龄愈小,患病愈易由实转虚、由轻转重甚至发生阴阳两伤。阴阳两者是互根的,小儿稚阴稚阳,暴泻或高热极易伤阴,继之伤阳。危重症患儿阴阳两伤者颇不少见,亦为儿科病理之特点之一。以上均说明小儿患病易于传变与变化迅速的特点。因此,小儿患病后应及时就诊,并嘱按时复诊。复诊时医生不可拘泥于原方,应再辨证施治。若治疗不及时或处理不当,易使轻病加重,重病转危,进而导致死亡。医者必须认识小儿这一病理特点,方不致延误病情。
(三)易于康复 小儿生机蓬勃,活力充沛,患病之后若能进行正确的护理与治疗,常较快地邪退正复,各脏腑功能恢复亦较快、较完善。《景岳全书》有小儿“脏腑清灵,随拨随应”的看法。以临床肝炎为例,由于小儿肝脏结缔组织发育较差,肝细胞再生能力强,是小儿患病后易于恢复、肝硬化较少发生的原因。其他如肾炎等疾病,小儿恢复较成人快,完全痊愈者亦较成人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