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有毒中草药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南大学出版社《虞张冯中医儿科手册》第101页(6179字)

(一)国家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局公布的毒性中药 我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79年重新修订并公布了中药材中的《医疗用毒药、限制性剧毒药管理规定》,其中将毒性中药分为两类:第一类有砒石(红砒、白砒、砒霜)、水银两种;第二类有生白附子(禹白附)、生附子、生钱子、生乌头、生川乌、生草乌、生天雄、斑蝥(包括青娘虫)、红娘虫、生巴豆、生半夏、生南星、生狼毒、生甘遂、洋金花、闹花、蟾酥、轻粉、红粉、红升丹、白降丹、地胆、葛上葶长、生千金子、生天仙子、生藤黄等26种。另公布有毒中成药有丸(含巴豆霜等,现已停止生产)、九分散(含马钱子等)、九转回生丹、回生散等4种。

(二)国家药典收载的毒性中药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收载的522种药材及其制品中,对其中的毒性中药分别作了“大毒”“有毒”“小毒”的不同标注。

1.大毒类 多指毒性大,使用较小剂量即可迅速发生严重中毒症状,可造成主要脏器严重损害甚至死亡的药物。如生川乌、生草乌、马钱子、巴豆、红粉(HgO)、斑蝥、闹羊花、天仙子等。

2.有毒类 多指毒性较大,使用较大剂量后较慢地发生中毒症状的药物。如使用不当,或用量过大,亦可造成重要脏器损害,甚至死亡。如白附子、附子、生天南星、生半夏、蟾酥、洋金花、轻粉、甘遂、芫花、常山、雄黄、木鳖子、仙茅、白果、京大戟、商陆、牵子、蓖麻子、蜈蚣、金钱白花、朱砂、苍耳子、全蝎、苦楝皮、硫黄、蕲蛇、罂粟壳、香加皮、两头尖、干漆、千金子、华山参、关木通、土荆皮、山豆根等。

3.小毒类 多指一些毒性较小,但使用不慎或用量较大,或久用蓄积亦可使机体出现毒副作用的药物。一般不损害重要组织器官,症状较轻,不易造成死亡。如红大戟、苦杏仁、鸦胆子、急性子、蛇床子、川楝子、鹤虱、重楼、牙皂、蒺藜、土鳖虫、艾叶、吴茱萸、丁公藤、九里香、小叶莲、水蛭、北豆根、地枫皮、两面针、苦木、草乌叶、绵马贯众等。

(三)建国以来已报道的单味中药中毒举例 建国以来各地报道的单味中药引起中毒的已达百种之多,其中:①植物药有90多种,如马钱子、白附子、巴豆、半夏、狼毒、附子、乌头、曼陀罗花及苗、莨菪、苦楝根皮、苍耳子、牵牛子、山豆根、雷公藤、昆明山海棠、萱草、夹竹桃、雪上一枝蒿、福寿草、槟榔、乌桕、瓜蒂、黄药子、杏仁、桃仁、枇杷仁、红茴香、钩吻、艾叶等;②动物药及矿物药各10多种,如斑蝥、蟾酥、蜂蛹、胆、砒霜、雄黄、密陀僧、皂矾、胆矾、铅丹、升药(粗制氧化汞)、朱砂等。

(四)依现代药理研究,有毒中药的种类

1.含毒性蛋白类药物 含毒性蛋白植物类毒药主要存在于种子中,经榨油后存留在油渣中。如蓖麻子、苍耳子、桐子、望江南子。这类毒物能损害肝、肾等实质细胞,亦可引起全身出血,常因肝性脑病、呼吸及循环衰竭致死。儿童服蓖麻子2~7粒可中毒、致死;成人服20粒可致死。再如巴豆,其毒性蛋白是一种细胞原浆毒,能溶解红细胞,使局部细胞坏死,成人服1粒可中毒;巴豆油能剧烈刺激肠壁,导致峻下,成人内服20滴可致死;据称尚含有致癌成分。相思子所含毒性蛋白对温血动物的血液有凝聚作用,可引起循环衰竭。

2.含生物碱类毒性药物 如乌头、附子、马钱子、曼陀罗、莨菪子、钩吻、雪上一枝蒿、山豆根、昆明山海棠、雷公藤、山慈姑、藜芦等。此类药物中毒潜伏期较短,其毒性成分大多数侵及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或心脏。纯乌头碱成人内服0.2mg即可中毒,3~4mg可致死。马钱子中所含番木鳖碱(士的宁),毒性甚强,幼儿内服5mg即可致死。成人服生药2g(约合士的宁30mg)可致死。

3.含酸、醇类有毒中药 如马兜铃、银杏、甘遂等。马兜铃的主要毒性成分是马兜铃酸、马兜铃次酸及木兰花碱。马兜铃酸可引起马兜铃酸肾病已众所周知,马兜铃中毒后还可抑制中枢神经,麻痹呼吸中枢。银杏(白果)种皮含白果酸等,种子含少量氰苷,中毒时对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白果以绿色的胚最毒,有报道小儿吃5~10粒可致中毒死亡。

4.含毒苷类有毒药物

(1)强心苷类:如夹竹桃、万年青、罗布麻、北五加皮、羊角拗、福寿草、白薇、铃兰等。其致毒主要成分为多种强心苷,中毒症状与洋地黄中毒相似。

(2)氰苷类:如苦杏仁、枇杷仁、桃仁、白果、郁李仁、木薯等,中毒后主要引起组织细胞窒息缺氧,内服氢氰酸1mg/kg即能迅速致死。成人口服苦杏仁55枚(约60g),其内含苦杏仁苷约1.8g,可以致死。

(3)皂苷类:如天南星、皂荚、白头翁、川楝、商陆、三七等,中毒后主要有局部刺激作用、溶血作用及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等。

(4)黄酮苷类:如芫花、千里光、臭梧桐等。芫花煎剂口服有强烈利尿致泻作用,并可引起出血,血压下降,循环衰竭。芫花的中毒剂量成人为9g以上。

5.含匝萜类与内酯类 如艾、苦楝、吴茱萸、薄荷、白芷、细辛、丁香、红茴香等。艾叶中挥发油可引起肝细胞代谢障碍,发生中毒性肝炎,亦可使中枢神经过度兴奋,引起惊厥。成人一般用20~30g即可引起中毒。苦楝皮中川楝素对肝有毒害,能阻断神经肌肉接头正常传递功能,死于呼吸循环衰竭。有报道1岁小儿服用鲜苦楝根皮30g后致死。

6.矿物类有毒药物 如砒霜、朱砂、水银、轻粉、铅、雄黄等。与其所含有毒化学物质有关。砒霜即三氧化二砷,成人口服5~50mg即可中毒,致死量为20~200mg。朱砂主含硫化汞,过量或久服可致汞中毒,中毒量成人为5g以上。

7.动物性有毒药物 如蟾酥、全蝎、蜈蚣含毒性蛋白,斑蝥含斑蝥素等。蟾酥中蟾酥毒素类物质具有类似洋地黄对心脏的毒性作用。中毒严重者可致死。全蝎中含神经毒蝎毒与细胞毒蝎毒,成人中毒量在20g以上;蝎毒可使胎儿骨骼发育异常,具致畸作用。蜈蚣含有组织胺样物质及溶血性蛋白质,成人中毒量在15g以上。成人斑蝥中毒量为0.6g,致死量为1.3~3g;斑蝥素致死量为30mg。

(五)具有肝毒性的常见中草药

1.具肝毒性的常见中草药品种 据彭学莲等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86~1998年国内有关中药致肝损害的临床报道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排在前10位的单味药及中成药依次是:壮骨关节丸、黄独、疳积散、复方青黛丸、克银丸、小柴胡汤、望江南、蛇莓、雷公藤多苷、雷公藤片。梁进权等对1996年国内医学期刊报道的中药不良反应个案937例进行归纳分析,发生肝损害的中药主要为:苍耳子、铅丹、朱砂、疳积散、蝮蛇抗栓酶等。除上述者外,文献报道的单味药及中成药尚有:何首乌、昆明山海棠、六神丸、牛黄解毒片、蓖麻子、川楝子、天花粉、复方丹参及丹参注射液、炮甲珠、西黄粉、炒白果、麻黄、大黄、贯众、千里光、薄荷、苍术、白屈菜、金不换、五倍子、石榴皮、缬草、款冬花等。有人分析报告具有肝毒性的中草药,主要集中在寒、热类和苦、辛类,以及归肝、脾、肾经类和有效成分中含生物碱、苷类等药物。

2.中草药肝损害的判定与临床病理类型 临床诊断中草药肝损害,应具备以下要点:

(1)明确的服药史:其服药的时间、用量与肝损害的发生、发展在时间上具有相关性,特别是超剂量、长期服用史。药物的种类,以含生物碱类、苷类、毒蛋白、匝萜类及内酯类、金属类中毒为多,特别是如上所述已有报道中毒者,更有助于此项条件的成立。

(2)有肝损害的临床表现:包括一般表现(如纳差厌食、神差乏力、恶心呕吐、厌食烦腻、黄疸、肝区疼痛不适等),严重者肝功能异常、明显的黄疸、出血、肝大或缩小、腹水、水肿,甚至肝性脑病、肝衰竭、死亡。

(3)具有该中草药或中成药固有的药理及毒理作用的其他表现。如上述的疳积散,因含有广丹、朱砂等有毒物(主含成分分别为四氧化三铅及硫化汞),除能造成肝损害外,还会出现铅中毒与汞中毒的其他表现。

(4)毒物鉴定:如含吡咯双烷类生物碱(Pyrrolizidine Alkaloids,PA)的中草药(如千里光、款冬花),可用荧光法检测尿中PA的代谢产物;对薄荷酮与薄荷呋喃可测定血清浓度;对有毒金属元素类进行特异的毒物鉴定等。

(5)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肝损害的原因与疾病。

据报道,中草药引起肝损害的临床病理类型主要有:急性肝炎、慢性肝炎伴或不伴肝纤维化、肝硬化、肝静脉阻塞性疾病(HVOD)、胆汁淤积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巨细胞性肝炎、微血管脂肪变性、带状或广泛的肝细胞坏死,以及急性肝衰竭等。

(六)具有肾毒性的常见中草药

1.具肾毒性的常见中草药品种 据陈裕盛等综述1952~2000年国内期刊1000余篇报道中药不良反应约3079例中,引起肾损害者228例(7.4%),其中103例死亡。另据李爱群等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国内17年间共35种杂志68篇文献报道有关中药致肾损害252例的分析表明,有27种中草药、5种中成药具肾毒性。其中排在前10位的依次是:雷公藤(54%)、鱼胆(13.9%)、蜂蜜(9.5%,蜜源来自有毒植物之花)、斑蝥(4.4%)、山慈姑(2%)、冠心无忧片(2%)、木通(1.6%)、马桑果(1.2%)、丢了棒(1.2%)、蜈蚣(0.8%)。占0.8%的还有雄黄、麝香。本组中共死亡80例(31.74%)。国外突出的报道是在比利时,1993年Vanherweghem首次报道服用含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AA)的减肥胶囊患者,出现进行性肾损害,至1998年已有100余人因服该减肥药导致慢性肾损害,其中1/3已接受肾移植。据称该减肥胶囊系药厂误将含有AA的木防己,又称广防己(Aristolochia Fangichi)代替了原药方中无毒的汉防己,又称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前者(广防己)系马兜铃科多年生缠绕草本植物广防己的根;后者(粉防己)系防己科多年生木质藤本植物粉防己的根。两者非同科植物。英国1999年报道因服用关木通(含AA)替代川木通引致2例特异性肾病,其中1例已做了肾移植。日本也曾报道数例肾病患者,在其服用的草药和保健食品中分析出了马兜铃酸,这些患者多诊断为范可尼(Fanconi)综合征,并大多发生在关西地区。除以上列举的单味中药及复方制剂外,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尚有以下药物对肾具有一定毒性:

(1)含马兜铃酸成分的其他中药:如马兜铃、汉中防己、天仙藤、青木香、寻骨风、细辛、德国的铁线莲状马兜铃、印度马兜铃、美洲的蛇根马兜铃等。

(2)植物类其他中药:如厚朴、益母草、草乌、川乌、附子、含羞草、红椰子树根、铁脚威灵仙、臭梧桐、千年健、昆明山海棠、苍耳子、牵牛子、商陆、甘遂、大戟、芫花、巴豆、蓖麻子、苦丁茶、大枫子、柴胡、泽泻、侧柏叶、望江南子、常山、鸦胆子、三七、土三七、山豆根、土牛膝、土荆芥、苦楝皮、使君子、八角枫、山慈姑、相思子、龙葵、芦荟、天花粉、土贝母、金樱根、罂粟壳、喜树、大麻子等。

(3)动物类其他中药:蛇毒、全蝎、蟾酥、红娘子、猪胆、海马、水蛭等。

(4)矿物类中药:如砒石、红矾、朱砂、轻粉、铅丹、胆矾、硼砂、代赭石等。

(5)其他中成药:如朱砂安神丸、六神丸(含雄黄、蟾酥、麝香等)、龙胆泻肝丸(含关木通)、导赤丸(含关木通)、八正散(含关木通)、耳聋丸(含关木通)、甘露消毒丹(含木通)、排石颗粒冲剂(含关木通)、玄珠狼疮丸(含广防己)、冠心苏合丸(含青木香)、蚂蚁丸、中华跌打丸等。

2.中草药肾损害的判定与临床病理类型 对中草药肾损害的判定要点与上述对中草药肝损害的判定要点基本相同。即应有明确的服药史,有肾损害的临床表现,有致肾损害药物的其他毒理作用表现,有条件时可做毒物鉴定、肾活检以及能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肾损害的原因与疾病。目前国内资料显示中药所致肾损害的表现以急性肾衰竭为主(77.38%),此类多为应用传统认为的剧毒中药中毒所致;长期使用传统认为无毒的某些中药,发生肾损害时常表现为各类肾炎(15.08%)。国外文献报道则以慢性间质性肾炎为主,表现为慢性、进展性小管-间质损害。此类损害主要由于所服中草药中含有AA所致,国外称之为“中草药肾病”(chinese herb nephropathy,CHN),国内学者们认为此名不妥,应称为“马兜铃酸肾病”(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AAN)。AAN可分为:

(1)急性AAN:见于短期大剂量服用含AA的药物,迅速出现少尿或非少尿性急性肾衰竭,可伴肾小管功能障碍,尿蛋白为肾小管性低分子蛋白尿。肾穿刺病理检查为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小球无明显病变,或有轻度系膜增殖。

(2)慢性AAN:可由急性AAN发展而来,或有持续小剂量服用含AA药造成,病变隐袭进展,逐渐出现肾小管和肾小球功能损害。即使停服AA,肾功能仍可继续损害。临床主要呈氮质血症或终末肾衰竭。B超示双肾萎缩。肾穿刺为广泛寡细胞性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球可有缺血性硬化。

(3)肾小管功能障碍型:临床出现肾小管酸中毒和(或)Fanconi综合征,病理呈肾小管变性及萎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