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硬肿症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南大学出版社《虞张冯中医儿科手册》第137页(3099字)
新生儿硬肿症系指新生儿期所发生的周身或局部发冷,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兼有水肿或有全身多器官功能损害的一种严重疾病。不兼水肿者,称新生儿硬化症。单纯由于寒冷所致者,称为寒冷损伤综合征。本症病死率较高,目前在国内为新生儿期特有的常见病。除寒冷损伤所致硬肿为其明确病因外,非寒冷因素所致硬肿的确切病因,尚不十分清楚。
本症属中医“胎寒”“五硬”“寒厥”“血瘀”等病证范畴。其病因主要为先天禀赋不足、感受寒邪或热邪,以及与后天失养有关。临床上大部分患儿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复感寒邪而发病。寒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特别是寒邪直中脏腑,伤及脾肾之阳时,使阳气不能达于肌肤四末,故见身冷肢厥,体温不升。脾阳不运可致浮肿。寒伤腠理及肺气后,肌肤不温,肺气失宣,不能通调水道,则水肿加重。阳虚则寒,寒凝则气滞,气滞则血瘀,故见肌肤僵硬色呈紫红。少部分患儿感受温热病邪后,由于热毒蕴郁,正不胜邪,正虚邪实,气血不行(受阻),气滞血瘀,而见硬肿之症。
【辨证论治】
(一)脾肾阳虚,气滞血瘀 本型(寒型)在临床上多见。
〔证候〕皮肤及皮下硬肿,肢冷少动,哭声低微,吮乳无力,严重者不哭、不吃、不动、体温不升,肢厥僵硬,肌肤紫红,甚则鼻窍出血。尿清便溏。舌质稍紫红偏暗,苔白。脉迟。指纹滞。具有硬、肿、冷、静、清、稀、紫、白、迟、滞等特点。
〔治法〕温肾健脾,活血化瘀。
〔方药〕参附汤合真武汤加减。
【歌诀】 人参附子救命方,益气固脱又回阳。
脾肾阳虚真武汤,附术茯芍加生姜。
〔按语〕表中真武汤方为原方去生姜,白芍改赤芍;参附汤为人参、附子组成。另加归、芎、红、芪、地组成。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肾阳、祛寒邪,为主药。实验证明附子具有强心、改善全身循环及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作用,对体重太低者(<2kg)用量还应酌减,并应熟制久煎;苓、术健脾利湿;人参大补元气,能提高机体对低温的耐受力,与附子配合回阳益气,缺药时可用大剂量的党参代;归、芍、芎、红养血、活血、散瘀,改善血液循环;黄芪补气升阳,温养脾胃,能扩张周身末梢血管、改善皮肤血液循环。由于多数患儿有明显的或隐匿的感染性疾病存在,故方中加用辛平无毒、健脾祛湿、非大苦大寒的广谱抗菌药地锦,以解毒消肿。
(二)热毒蕴郁,瘀血内阻 临床上本型(热型)较少见。
〔证候〕皮肤及皮下硬肿,发热、烦躁、面红、肌肤紫红,尿短赤,大便干,严重者不哭、不吃、不动,鼻窍出血。舌质紫红,舌尖红,苔黄。脉数。指纹紫滞。具有硬、肿、热、躁、赤、干、紫、黄、数、滞等特点。
〔治法〕清热解毒,行气活血。
〔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味。
【歌诀】 黄连解毒柏栀芩,苦寒泻火此方饮。
〔按语〕本方为原方加参、芎、红、苓、芪、麦组成。可应用于伴有发热的新生儿感染并有硬肿症的患儿。黄芩泻上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黄连泻心火,兼泻中焦之火,心火宁则诸经之火自降,为本方主药。栀子通泻三焦之火,从膀胱而出。诸药合用,泻火解毒。原方具有极强的抗菌作用,对革兰染色阴性、阳性球菌、杆菌均有抑制作用,且不易产生耐药性。本方尚有清除抗原,抑制免疫反应,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减少过氧化脂质,降温,改善脑血流及镇静等作用。连、芩、栀诸药均为大苦大寒之品,虽泻火解毒作用较强,但苦寒之药,易伤脾胃,特别对新生儿,应中病即止。方中加用参、芎、红、苓、芪的作用同上方解。新生儿为稚阴稚阳之体,遇感染发热,很易伤阴,遇苦寒稍甚,亦易伤胃伤津,故加养胃生津的麦冬。
【单验方】
1.川芎红花注射液 我们在采用西医常规疗法的基础上,应用川芎红花注射液(每毫升含生药川芎1g,红花0.6g),按每次0.1~0.3mL/kg计算,加10%葡萄糖注射液5~10mL稀释后缓慢静脉推注,或加10%葡萄糖注射液20~50mL静脉滴注。轻者1日1~2次,重者1日2~4次,症状明显好转后减量,共治13例,11例治愈。
2.硬肿症外敷方 ①原上海第一医学院儿科医院采用中药油膏局部包敷,认为能提高治愈率。其药物组成是当归、红花、川芎、赤芍、透骨草各15g,丁香9g,川、草乌各7.5g,肉桂6g,乳香、没药各7.5g。使用时将上药研成粉末,加100g羊毛脂、900g凡士林拌匀备用。用时将油膏均匀地涂在纱布上(涂药时将纱布放在热水袋上加温),然后将硬肿区包扎,每日换药1次。②当归、红花、川芎、赤芍、马勃、五灵脂、肉桂、丹参各6g,鸡血藤、黄芪各8g。研末,加30g羊毛脂、300g凡士林拌匀备用,用法同①。
3.中药药浴 ①取上述中药外敷第2方全方药粉5份,加水煎至2000mL,滤去药渣,作药浴用。水温37~40℃,每次15分钟左右,每日1~2次。浴时室温应在30℃或稍高,浴后立即擦干,放入暖箱或暖床中保温。②或取艾叶或芫荽、或韭菜、或鲜橘皮煎煮成3%~10%浓度作药浴用。方法同上。也可同时用已煎煮的芫荽或韭菜的枝叶揉摩硬肿皮肤。
4.复方丹参注射液 每支2mL含生药3g,每次0.5~1mL/k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30~5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每日1次,5~7日1疗程。
5.参附芪芎汤 由红参、熟附子、黄芪、川芎、红花、茯苓、地锦草组成。该方为笔者自拟方,临床疗效显着(详见第十三章案八)。
【体会】为了临床简便、实用,我们将本病分为寒热两型(见前述之辨证论治)。该意见被1983年在陕西临潼举办的首届全国新生儿疾病学术座谈会及1990年在沈阳举行的第二届全国新生儿学术会议接受,并纳入会议发表的新生儿硬肿症诊断及防治建议与新生儿硬肿症诊疗常规中。
中医中药对本病确有一定疗效。但目前重症患儿病死率仍较高,故应以中西两法结合治疗为宜。由于本病往往同时存在感染或其他非感染性疾病,故在施治中应特别注意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其他一般治疗措施如细心护理、注意复温、供给足够的水分与热量等也很重要。如我们曾治愈一例硬肿面积达80%的早产儿,由于护理周到,又恰在夏季,室温经常在28℃以上,经采用少量多次鼻饲牛奶及母乳,仅服用上述参附汤合真武汤加减,而使硬肿完全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