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南大学出版社《虞张冯中医儿科手册》第164页(7805字)

病毒性肝炎是由一组嗜肝病毒致病,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目前已知有甲、乙、丙、丁、戊、己、庚和非甲-庚型肝炎等类型。临床可分为急性肝炎(又有黄疸型和无黄疸型)、慢性肝炎(分轻、中、重三度)、重型肝炎(又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重型肝炎)及淤胆型肝炎、肝炎肝硬化、慢性无症状携带者等型。主要表现有发热、黄疸、消化道症状,腹痛、腹胀、肝大疼痛、肝功能异常等。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湿温”“黄疸”“胁痛”“积聚”等范畴。多因脾胃正气不足,机体抵抗力差,加之饮食不节,内伤肝脾,外感湿热疫毒,内外合邪,湿热交阻,蕴结肝胆脾胃,致脾湿肝郁而发病。当影响胆液的正常疏泄,外溢于肌肤,则发为黄疸。如受邪较轻,或湿热对胆的影响较少,胆液不致外泄,则为无黄疸型。黄疸色黄而明亮如橘子黄者为“阳黄”,多属湿热实证;若色黄而暗晦无光泽者为“阴黄”,多属寒湿之证。若发病急骤,湿热炽盛,蒙蔽清窍,或化毒攻入心包,或热入血分灼伤脉络,以及黄疸迅速加深者均称为“急黄”。急性黄疸型肝炎多属阳黄;若迁延不愈,超过6个月者称慢性肝炎,部分慢性肝炎可表现为阴黄。

【辨证论治】

(一)急性肝炎

1.肝胆湿热,热重于湿 多见于急性黄疸型肝炎。

〔证候〕发热,或有恶寒,目黄身黄,色泽鲜明,口苦烦渴,喜饮而饮不多,恶心呕吐,纳差厌油,腹胀胁痛,肢重身困,小便深黄短少,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茵陈蒿汤合栀子柏皮汤加味。

【歌诀】 茵陈蒿汤栀大黄,治疗黄疸是良方。

栀子柏皮甘草合,不用茵陈亦治黄。

〔按语〕本方为茵陈蒿汤与栀子柏皮汤加滑、板、郁、曲而成。茵陈蒿汤组成与方解见新生儿黄疸节。本方以茵陈为主药,故用量宜大。栀子柏皮汤由栀、柏、甘草组成:栀子清热利湿;黄柏苦寒燥湿;用甘草可缓栀、柏苦寒之性,也有解毒之功。本方前四味药均有利胆作用,大黄活血化瘀、利胆通便。加用滑石清热利小便,使湿热从下而泄;加板蓝根清热解毒;郁金行气解郁。有报道单用本药治疗黄疸型肝炎,有止痛、退黄、使肝脾缩小等疗效;加神曲健脾化滞。恶寒、发热重者加①、②;恶心、呕吐明显加③、④;腹痛、腹胀者加⑤、⑥。有报道用茵陈蒿汤治疗1184例急性肝炎,近期治愈率90%以上。经动物实验得知本方可使四氯化碳中毒动物肝细胞的气球样变性、脂肪变性和坏死明显减轻,最突出的是使肝细胞肿胀明显减轻,肝内微循环障碍改善。方中茵、板、大黄、柏、芩、甘等均为广谱抗病毒中药。目前一般均认为本方对急性肝炎疗效肯定。

2.肝胆湿热,湿重于热 多见于轻型急性黄疸型或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证候〕黄疸轻或不明显,不发热或低热,口淡不渴、四肢困倦,神疲懒言,厌油纳差,恶心呕吐,胸闷腹胀,便溏。舌质胖大,苔润滑微黄厚腻。脉弦滑或濡缓。

〔治法〕利湿为主,佐以清热。

〔方药〕茵陈四苓散(汤)加味。

【歌诀】 四苓术泽茯苓,利湿祛黄茵陈主。

〔按语〕本方为原方加栀、板组成。茵陈为治黄疸要药,前已述及。茯、猪、泽利尿渗湿,白术健脾利湿,加用栀、板清热解毒。本方退黄而利湿,用于本型有黄疸者效佳。若无黄疸,以胸闷、恶心、呕吐、厌食、便溏为主症者可加①、②,此两药有芳香化浊,下气散满之功。

3.肝胆湿热,湿热并重

〔证候〕具有上述两型特点,湿与热的证候均着或迁延较久。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化浊。

〔方药〕甘露消毒丹(汤)。

【歌诀】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

芩翘贝母射干薄,湿热黄腻苔用良。

〔按语〕本方由原方木通易白茅根组成,滑、茵、芩为主药。由于湿热交阻,以致气机不利,热留气分,故方中茵、滑、白清热利湿;芩、翘苦寒泄降,清热解毒;藿、蔻、菖芳香化浊,开泄气机;射、贝清咽化痰;薄荷辛凉透热。诸药合成,清热利湿,芳香化浊。经实验研究,方中茵、芩具解热及利尿作用,薄荷通过发汗而解热,滑、白具有利尿作用。据报道用本方治疗小儿急性黄疸型肝炎,疗效较好〔中医药研究,1992,(1):64]。现代药理研究,全方具有保肝、利胆、调整免疫、解热及促进消化等作用。

4.疫毒内陷(急黄) 见于急性重型肝炎。

〔证候〕急起高热、烦躁或嗜睡、神昏谵语、惊厥等神经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黄疸迅速加深。齿、鼻衄血或皮肤发斑,甚则呕血、便血、尿血等全身出血倾向。腹胀或见腹水,尿短赤。舌干质绛,苔黄厚腻。脉弦数无力。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凉血。

〔方药〕清瘟败毒饮(见第四章“流脑”节)加茵陈、胆草。

〔按语〕本方清热解毒,凉血滋阴,为大寒解毒之剂,方解见“流脑”节。加茵、龙以泻肝胆湿热;若便结可加大黄,以涤荡肠胃热邪;脉细数无力者加人参;肢冷脉微欲绝者,按感染性休克节辨证论治;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者,按“流脑”或“乙脑”节辨证论治。

5.肝郁脾虚 可见于急性或慢性肝炎。

〔证候〕胁肋窜痛或胀痛,右肋明显,不爱玩耍,食少腹胀,大便时结时溏,尿黄,面色苍黄或苍白。偏肝郁者伴口苦咽干、急躁易怒、便结、舌边暗红、苔薄黄、脉弦数。偏脾虚者伴疲乏懒言、便溏、舌质淡嫩胖大、苔白腻、脉濡缓或滑。

〔治法〕疏肝健脾。

〔方药〕逍遥散(汤)。

【歌诀】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

解郁疏肝健脾胃,神情怡悦气血和。

〔按语〕本方为原方去生姜而成。柴胡疏肝解郁为主药,佐少许薄荷,增强疏散解郁之功;肝郁易致血虚,故配归、芍补血和营以养肝;肝病每易乘脾,而影响脾胃功能,故用茯、术、草健脾和中;诸药合用肝脾同治,气血双调。据实验研究,方中柴胡合甘草按1∶1的比例用量降酶速度快,幅度大。当归、茯苓具有降酶、抗肝细胞坏死、抑制炎症反应等作用;茯苓、白术有增加肝细胞内核糖核酸含量、抗胞浆疏松等作用;白芍可抑制炎症反应。若偏于脾虚气滞可加①、②,胁痛明显可加③、④,本型若为急性初发病例加⑤、⑥。曾有报道用本方为主治疗无黄疸型肝炎253例,肝功能恢复正常者36例,好转139例,总有效率为69.2%。我们曾用本方加减治疗1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被拒绝进入幼儿园者。经服药1年,乙肝表面抗原转阴,入园2个月后,再次复查亦为阴性,可能与本方有抗乙肝病毒作用有关。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方能使肝细胞变性和坏死减轻,血清转氨酶下降,并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促进肠蠕动等作用。

(二)慢性肝炎

1.肝郁脾虚

〔证候〕同急性肝炎肝郁脾虚型。

〔治法〕同急性肝炎肝郁脾虚型。

〔方药〕同急性肝炎肝郁脾虚型。

〔按语〕据我们观察,本型是小儿慢性肝炎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对食欲不振者,还应与保和丸合方加减。我们曾追踪11例病程在1~5年的慢性活动性肝炎患儿,应用逍遥散加活血化瘀药治愈5例,好转6例。

2.气阴两虚

〔证候〕苍白消瘦,胁肋隐痛,疲乏无力,头晕易怒,手足心热,或有低热,纳差腹胀,大便不实。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或数。

〔治法〕气血双补,滋阴养肝。

〔方药〕八珍汤(见第十章贫血节)熟地改生地,白芍换赤芍;另加麦冬、枸杞。

〔按语〕八珍汤补益气血,加麦、枸滋阴养肝。有低热者加青蒿、地骨皮:胁痛加郁金、川楝子;食滞加焦三仙,去生、熟地。我们曾用本方合逍遥散治疗1例慢性肝炎,原肝大在肋下3cm,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明显升高,经服药20剂后明显好转。后经复查,一般情况良好,肝在肋下0.5cm,ALT正常。

3.脾虚湿困

〔证候〕胁肋隐痛,脘腹闷胀,倦怠无力,纳差恶心,便溏尿黄,或有浮肿。舌苔白腻。脉沉细无力。

〔治法〕健脾燥湿。

〔方药〕平胃散(汤)加味。

【歌诀】 平胃散用苍术朴,陈皮甘草姜枣服。

燥湿散满消腹胀,理气健脾湿困除。

〔按语〕本方为燥湿健脾的基础方,为原方加茯、参组成。苍术燥湿健脾为主药;厚朴宽中除满;陈皮理气和中,与厚朴同用增强理气宽中的作用;草、姜、枣调和脾胃。加用参、茯益气健脾渗湿。恶心呕吐者加①、②,胁痛、食滞者加药同气阴两虚型。本型患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偏高者,可加清热利湿药如茵陈、五味子、地菜子等收效较好。但不宜过用苦寒药,以免伤害脾胃。

4.气滞血瘀

〔证候〕胁肋刺痛或胀痛,较固定,脘腹胀满,食后更甚,面色暗晦,际发红,身有血痣(蜘蛛痣),胁下瘀积(肝脾大),烦躁易怒,衄血,尿黄。舌质暗紫或有瘀点。脉弦或涩。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方药〕逍遥散(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歌诀】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

桃红四物祛瘀功,地芍归芎配桃红。

〔按语〕本方为逍遥散减甘草、生姜、薄荷合桃红四物组成。逍遥散之方解与作用见前急性肝炎肝郁脾虚型按语。方中四物活血、养血,加桃、红活血化瘀,方中芍药用赤芍,取其活血作用。胁痛明显加①、②;腹胀加③、④;肝脾大、硬加⑤、⑥,鳖甲软坚散结,丹参凉血散瘀。我们曾治疗2例肝脾明显大,有蜘蛛痣多个,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明显增高的患儿,经服本方3个月至2年后基本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肝脾恢复正常,蜘蛛痣消失,肝功能正常。又分别继续追踪2年半及5年,未见复发。

5.寒湿困脾

〔证候〕皮肤、巩膜黄染久久不退,色晦暗不鲜,脘闷腹胀,食少便溏,困倦身重或肢冷。舌苔白腻。脉沉迟。

〔治法〕温化寒湿。

〔方药〕茵陈术附汤。

【歌诀】 茵附术草姜,阴黄有效方。

〔按语〕方中茵陈利湿退黄;附子温中壮阳;白术温运脾阳;附、术合用,能温壮脾肾阳气以祛水湿。佐以干姜辛温祛寒散湿。气虚者加①。本型在临床上较为少见。此型患儿由于久病体虚,在病程中往往出现发热畏寒夹感之证。当有夹感时,则应暂时停服本方,按外感进行辨证治疗。

【单验方】

1.地茵车汤 我们选用地锦23g、茵陈14g、车前草18g,共治疗3岁以上小儿急性肝炎31例,服药后平均半个月内黄疸消退,最快的是4天;肿大的肝脏平均20天恢复到正常范围,最快的是5天;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平均1个月左右恢复正常,最快的是2周。31例中,治愈23例,近愈6例,好转2例。另我们用茵陈8g、板蓝根9g、栀子6g、甘草3g煎服,每日1剂,经临床观察,对预防本病流行有一定的作用。

2.骨草 小儿用干的全草30~60g,瘦猪肉100g,煎服,每日1剂,直至痊愈。有人报告治疗急性肝炎44例,治愈42例,平均治愈时间为21天。但该药对慢性肝炎效果不佳。

3.茵栀黄注射液 对肝胆湿热服药有困难者,可用本药静脉滴注。其药物组成与用法见第三章新生儿硬肿症节,但注意对不同年龄小儿,应酌情增大用量。

4.苦参碱注射液 上海长宁区中心医院、上海市传染病医院何明焕等报告,对12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儿临床应用表明,该药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恢复正常率达80%,黄疸恢复正常率达90%,血清HBeAg转阴率达51%。并认为其退黄率、退黄速度、HBeAg转阴率明显优于茵栀黄对照组。其具体用法、用量请详见药品说明书。该研究曾获1997年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5.乙肝宁冲剂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张璧姿等报告,用该冲剂(含茵陈、黄芪、太子参、丹参、首乌、茯苓、白芍等)治6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儿中,HBsAg、HBeAg、抗-HBc阴转率分别为33.1%、40.5%、10.5%。62例随访半年,其中60例疗效稳定。该冲剂对实验动物肝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P<0.01);能促使肝细胞恢复与再生;有诱生体内干扰素和促进麻鸭HBV血清阴转及改善鸭乙肝肝脏病变的作用。该药每袋17g,成人每日3次,每次1袋,小儿酌减。该研究曾获1992年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

6.乙肝6号 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王伯祥等报告,该方以祛邪补肾法为治则,由茵陈、杖、制首乌、菟丝子等12味中药组成。临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其ALT复常率及HBsAg、HBeAg、DNA-P转阴率分别为80%、25%、76.5%、68.2%,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研究提示,该方能抑制乙肝病毒,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促进肝功能恢复,改善肝脏病理组织变化,安全无毒。该研究曾获1995年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

7.强肝汤(丸) 据山西省中医研究所报告治慢性肝炎疗效比较满意,近期治愈率86%,有效率94.4%。处方组成如下:

(1)强肝汤一号:适用于气血不足,脾虚肾虚肝郁等证。主药是黄芪、党参、丹参、当归、白芍、郁金;次药为黄精、生地、怀山药、泽泻、神曲、山楂、茵陈、秦艽、板蓝根、甘草。

(2)强肝汤二号:适用于湿热比较明显,肝功能损害比较重者。主药是龙胆草、栀子、败酱草、丹参、当归、白芍、郁金、白术、茯苓、茵陈;次药为银花、党参、甘草、车前子、香橼、炒莱菔。上方经动物实验证明,有保护肝细胞,抗脂肪肝,轻度抑制肝纤维化,促进肝细胞再生,抑制血清转氨酶升高及促进白蛋白合成等作用。

8.降酶方 ①广州空军医院报告用五味子、丹参、灵芝。降酶率90.1%。②湖北医学院及烟台肝炎协作组经验用败酱草、杭菊、茵陈、郁金、甘草等。若持续不降可加银花、板蓝根、龙胆草。

【体会】目前,对病毒性肝炎的治疗,西药尚无特效疗法。中医学对急性和慢性肝炎的治疗均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经各地大量临床实践报告证明,茵陈蒿汤加减对急性肝炎确有显着疗效。对慢性肝炎,我们在肝炎门诊主要用逍遥散、八珍汤、桃红四物汤及保和丸加减或交替应用,一般多数在服药后1周左右症状开始好转,约近半数病例治愈。由于慢性肝炎是一难治性疾病,常需持久地服用中药数月至数年。可同时加用西药如维生素、干扰素等。中医治疗除按前述辨证论治外,应根据肝藏血,肝为血脏,久病肝大,久病必瘀的学说,加用活血化瘀药,此类药物可改善微循环,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以防治肝硬化。肝大较硬者亦常加用消积软坚中药,有抗组织纤维化作用。临床实践有不少慢性肝炎患儿经持续服药后症状明显好转,肝功能正常,肝脏缩小,蜘蛛痣消失或减少,证明上述辨证论治的疗效。对部分有早期肝硬化者,坚持服药,亦可获得基本痊愈。对重度黄疸型肝炎,解放军302医院以凉血活血为基本方,重用赤芍取得较好疗效。由于急性重症肝炎目前病死率仍较高,应积极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抢救。

上一篇:白喉 下一篇:虞张冯中医儿科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