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南大学出版社《虞张冯中医儿科手册》第187页(4155字)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指由志贺菌属(也称痢疾杆菌)致病的肠道传染病。亦称为志贺菌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或呼吸衰竭。

中医学亦称痢疾。发病原因多为外感温热疫毒、内伤饮食生冷及不洁食物所致。临床所见每为内外交感,互结肠中,气血与病邪搏结,化为脓血,而致下痢赤白。如湿盛气伤为主,多为“白痢”;热盛血伤为主,多为“赤痢”。若感受时行疫毒,热毒炽盛,迅速传入营血而致高热、神昏、惊厥等症状者,称为“疫毒痢”。邪毒内陷可致闭证;正气虚衰而为脱证。痢疾迁延,邪恶正虚,脾胃两虚,则成“久痢”;或为时愈时发的“休息痢”。积年累月,耗伤正气,伤及于肾,导致脾肾虚寒,称为“虚寒痢”。

【辨证论治】

(一)湿热痢

〔证候〕发热恶寒,头身疼痛,食少口渴,腹痛便频,脓血杂下,里急后重,尿黄。苔白或黄腻。脉滑数。指纹浮紫或紫。

〔治法〕清热燥湿,行气解毒。

〔方药一〕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

【歌诀】 葛根芩连加甘草,解表清里止痢好。

〔按语〕本方为原方加地、香组成。用于兼有表证的湿热痢,为表里双解之剂。方中葛根,解肌表而止下痢为主药,它对动物离体肠管有解痉作用;芩、连清热燥湿,两者对志贺菌属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加用甘草调和胃气。加用地锦清利湿热、解毒止痢,本药对各型志贺菌属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木香行气止痛,对志贺菌属有抗菌作用,并能促进胃肠蠕动及分泌,因而能缓解胃肠气胀所致的腹痛。若热重便血多者加①、②。

〔方药二〕白头翁汤与黄芩汤合方加味。

【歌诀】 白头翁汤柏连皮,诸药合用治赤痢。

黄芩汤中枣芍草,治痢和中止痛好。

〔按语〕本方为原方加地、香组成。表中前四味药为白头翁汤,白头翁为主药;芩、芍、草、枣为黄芩汤,黄芩为主药。对表证已解、下痢脓血、赤多白少的患儿可选用本方。方中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治痢,它对志贺菌属中的志贺菌作用较强,对鲍氏、福氏、宋内菌依次减弱或不抑菌;秦皮苦寒而涩,能清湿热而止后重;黄柏泻下焦湿热,其抗痢疾杆菌的有效成分是小檗碱;芍药疏肝止痛;草、枣和中益脾。芩、连、地、香作用同处方一。我们曾用白头翁汤治小儿菌痢,其治愈率为82.3%。

(二)疫毒痢

1.闭证型

〔证候〕多数在未见下痢时,突起高热、烦躁、惊厥、神昏;部分下痢者大便腥臭伴脓血,尿短赤。舌质绛,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治法〕清热解毒,开窍熄风。

〔方药〕清营汤(见乙脑节)加钩藤、菖蒲、紫雪丹(其用量及用法见惊厥节)。

〔按语〕清营汤清热解毒、凉血清心;其方解见第四章乙脑节,该方中银花、连翘、黄连对志贺菌属有抗菌作用。加用钩、菖及紫雪丹清热、止痉、开窍。若有腹胀可加枳壳、大黄。大便见脓血者加用白头翁、地锦。

2.脱证型 其辨证论治见第十一章小儿感染性休克节。

(三)脾虚久痢

〔证候〕下痢日久,时作时止,面黄肌瘦,纳差,乏力,大便中多夹黏液而少脓血,或有脱肛。舌质淡,舌体胖,苔白或腻。脉濡。指纹淡。

〔治法〕健脾利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见第七章腹泻节)加地锦、乌梅。

〔按语〕下痢日久,气血两虚,本型患儿脾虚之证明显,故选参苓白术散补气健脾,调中止泻,健脾和胃。加用辛平的地锦及酸平的乌梅,不伤脾胃,而两者抗志贺菌属的作用较强,故对久痢脾虚的患儿尤宜。对有脱肛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地锦。

(四)虚寒痢

〔证候〕下痢累月或积年,大便常见白冻黏液,食少体瘦。神差怕冷,面色白,四肢不温,腹隐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沉细弱。指纹淡。

〔治法〕温补脾肾,涩肠固脱。

〔方药〕附子理中汤合真人养脏汤加味。

【歌诀】 温中附子理中汤,甘草人参白术姜。

养脏汤中诃粟壳,甘草党参白术芍,

肉蔻当归桂木香,虚寒久痢此方酌。

〔按语〕本方由原两方加地锦组成。理中汤中干姜温中祛寒,参、术、草健脾益气。寒多者以干姜为主药,虚多者以党参为主药。加附子以温脾肾之阳。养脏汤中参、术、草、归、芍调补气血,参、术为主药;罂、诃涩肠止泻,罂粟壳中含吗啡、可待因、罂粟碱等具镇静止泻作用,不宜久用,诃子有收敛作用;蔻、香、桂(冲服)温中散寒、行气止痛,使补药、涩药补收而不致气滞。方中使用止涩固肠之药治其标,用补气血之药治其本,可谓标本同治。本方中加用的地锦及方中的芍、诃、归、香对志贺菌属均有抗菌作用。

【单验方】

1.地锦合剂 我们用地锦15g、车前草10g、青木香3g治小儿急性菌痢,治愈率71.8%。一般2~3天好转,3~4天治愈。

2.黄连 我们用川连制成浸膏制剂,1mL等于1g,治急性菌痢47例(住院组),治愈27例(57.4%)。用药后平均4.2天,大便次数正常,粪培养阴性。5岁以下每日0.15g/kg;5岁以上每日0.1g/kg。

3.大蒜 笔者用大蒜治菌痢32例,治愈20例(62.5%)。均用紫皮蒜,大部分口服,少数保留灌肠。口服量4岁以下,每次1~2g;4岁以上,每次3~4g。均为每4小时1次。

4.辣蓼、海蚌含珠合剂 原湖南医学院附二院儿科治疗急性菌痢71例,治愈48例(67.6%)。口服剂量是辣蓼及海蚌含珠各18g,每日1剂。或将两药制成注射剂(每2mL含生药各5g),每次肌内注射2mL,1日2次。

【体会】中草药治疗急性菌痢的疗效是肯定的。一般在急性症状控制之后,应再继续服3~5剂,以巩固疗效,避免复发。由于治疗急性菌痢多用苦寒燥湿的药物,故病情好转后还应加用健脾化湿、调中和胃的药,以防苦寒伤胃。有人认为治痢之法有所谓“血行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故临床处方中常加用行血调气之类的药物。对于久痢迁延者,中草药的疗效亦较显着;对脱肛者,应用补中益气汤有明显疗效,我们曾治愈数例,但服药时间较长,约需1个月。中医药治疗菌痢,以调理脾胃、气血、扶正祛邪为其特点,可弥补西医药之不足。对迁延病症更为重要。对中毒型菌痢则应中西医结合进行抢救。近年来我们应用单验方治疗菌痢获得一定疗效,特别是地锦,不仅对急、慢性菌痢有效,且对痢疾带菌者的疗效也很满意(10天1疗程)。上述单验方中介绍的方药,不仅可用于治疗,也可用于预防。

【附】阿米巴痢疾

不论是志贺菌属或阿米巴原虫引起的痢疾,中医学统称为痢疾。阿米巴痢疾的一般症状与菌痢相似,但起病较缓慢,仅有微热,里急后重较轻,便中血多脓少,或呈果酱色,有腐败腥臭味,新鲜大便检查可见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治法为清热凉血、解毒止痢。可选用以下方药:

1.鸦胆子 总剂量为每千克体重3枚(去壳取仁),总量分6~10天服完。其每日量分3次于餐后服。实验证明它能杀灭阿米巴原虫,无抑制志贺菌属的作用。治愈率约在80%。本药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服用时必须用胶囊或桂圆肉或馒头皮包裹吞服,脾胃虚弱者慎用。

2.白头翁汤 方药与用量见菌痢节。白头翁煎剂及其皂苷在体外和体内都能抑制溶组织阿米巴原虫的生长。

3.剑叶凤尾草 每日30~60g,加水煎成100~200mL,一次服用,并可做保留灌肠。10~14日为1疗程。

4.大蒜 体外试验大蒜水浸液有杀灭阿米巴原虫的作用,紫皮蒜较好。有人报告单用紫皮蒜治愈率达88%,为防止复发,在症状消失后,仍须服1~2个月。口服量可参考治菌痢单验方中所述。笔者曾治疗一例阿米巴痢疾患儿,患病数月,经各种药物治疗均无效,后改用紫皮蒜内服,每日1~2头(每头16~22g),连服数月而愈,未再复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