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心脏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南大学出版社《虞张冯中医儿科手册》第267页(1955字)

本病是指小儿风湿热急性期发生的心脏炎症性疾病。小儿风湿热以心脏炎起病者占40%~50%。以心肌炎及心内膜炎多见,亦可发生全心炎。严重者常导致心力衰竭。目前,本病的发病率有明显下降的趋势。由于本病是损伤心肌与心瓣膜,若治疗不当或多次发作,可导致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影响小儿成长与健康,故仍应注意防治。

本病属中医“心悸”“怔忡”“气喘”“水肿”“虚劳”“瘀血”“心痹”等病证的范畴。致病原因为正气不足,复感风、湿、热邪的侵袭,或风、寒、湿邪侵袭后化热而致病。风、湿、热邪侵犯经脉,伤及心脏,故出现发热、心悸、胸闷、气促、关节肌肉疼痛或胸痛等症状。本病易合并心力衰竭,故其发病机制和分型与心力衰竭相似,然而由于本病多由外感风、湿、热邪致病,其热象较明显,且常伴有风湿热痹与心痹等证候为其特点。

【辨证论治】

(一)风湿犯心 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炎急性期。

〔证候〕起病急,发热(或高热),口渴,心悸,胸闷或心前区疼痛,多汗或有心烦,呼吸困难,鼻衄,腹痛,关节红肿疼痛等。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养阴,祛风除湿,通络利痹。

〔方药〕银翘白汤加味。

【歌诀】 银翘石知粳米桑,木瓜防草风心方。

〔按语〕本方系原方加人参组成。原方系原四川医学院报道,对方中剂量进行了调整。方中银、翘清热解毒;石、知清泄里热、滋阴生津除烦;防、木、桑祛风化湿、通络止痛;粳、草和中,甘草还具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加用人参益心气、安心神,能使心脏收缩力加强。胸闷、心前区痛者加①、②;鼻衄加③。

(二)气阴两虚 多见于本病缓解期、恢复期或病情迁延的患儿。其辨证论治同本章心力衰竭节。

(三)心脾两虚 多见于本病缓解期、恢复期或病情迁延的患儿。其辨证论治同本章心力衰竭节。

(四)心肾阳虚 多见于本病合并心力衰竭的患儿。其辨证论治同本章心力衰竭节。

(五)气滞血瘀 多见于本病合并心力衰竭的患儿。其辨证论治同本章心力衰竭节。

(六)心肾虚脱 多见于本病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儿。其辨证论治同本章心力衰竭节。

【单验方】

1.玉竹 每日煎服15g,30日为1疗程。适用于心悸伴有阴虚证候者。或将玉竹与鹧鸪(去毛和内脏)隔水炖熟后服用,隔日1次,连用数次。

2.生(参)脉散注射液或参麦注射液 同本章心力衰竭节。

3.风心方 成人用桂枝、熟附子各9~30g,生地15~90g,白术15g,炙甘草9~15g,大枣5枚,生姜9g。并随症加减。60天为1疗程,服药期间每周停药2天。有人用此方治疗成人风湿性心肌炎80例,疗效较好。风寒湿重者,酌加桂、附;阴虚内热者,加大生地用量。小儿应用此方时,应将剂量酌减,特别是选用桂、附时,应从小量开始,依病情变化再考虑逐渐加大剂量。

【体会】风湿性心脏炎的急性期,病情危重,应以中西结合治疗为宜。由于青霉素与激素的广泛应用,目前出现高热证候的已属少见。本病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是由于风、湿、热三邪侵犯心脏,又以热与湿为主;热邪伤阴,湿邪伤阳,故气阴耗伤者多见,生脉散的应用就较为普遍。病情迁延时,多数患儿出现心、肺、脾、肾等脏虚证,此时辨证应首辨阴虚或阳虚,一般以阴虚有内热者多见。本病常合并心力衰竭和心功能障碍,故心气虚与心阳虚亦不少见,并常与心阴虚同时出现。目前国内对风湿性心脏炎的辨证论治很少有论述者,上述辨证论治之分型,是我们10余年来中医查房与门诊的初步体会。我们对风湿性心脏炎的急性期是采用中西两法进行治疗的:对缓解期、恢复期或病情迁延的患儿,单用中药辨证论治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对合并心力衰竭者,按心力衰竭节处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