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胸锁乳突肌肿块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南大学出版社《虞张冯中医儿科手册》第386页(816字)

男婴,第1胎。于生后20天发现右侧颈部有一肿块而来诊。体查:一般情况好,舌淡红,苔薄白。右侧胸锁乳突肌中下部有一类梭形肿块,约2cm×2cm大小,触之较硬,局部皮肤颜色正常,头部斜向病侧,下颏略翘向健侧。给予自拟丹蒲四物汤加减:丹参3g,蒲黄、当归各2g,川芎1g,赤芍1.5g,红花1g,地2g,内金、鸡血藤各1.5g,延胡索、王不留行、甘草各1g。服7剂后肿块开始变软,停药数日后,又服5剂,肿块缩小至1cm×1cm,斜颈好转头可摆正。经停药1周再服药7剂,肿块基本消失,但触及局部仍略有硬感,休息7日后再服7剂,局部硬感已不明显。前后历时近50天,服药26剂。在服药同时,每天用温药渣局部温湿敷,以促使肿块消散。

【讨论】清·王清仁着《医林改错》认为:“无论何处皆有气血……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该儿之肿块为气机不利、脉络瘀阻、气血凝聚而成。对胸锁乳突肌肿块这一体征,西医有多种命名:如过去称胸锁乳突肌血肿、胸锁乳突肌肿;现今称先天性肌性斜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2002.493~494)、胸锁乳突损伤(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2003.948)。由于对此肿块的病因未定,故发病机制说法较多。新近认为,胎儿经产道分娩时,可造成胸锁乳突肌扭结或过度伸展(气血不利),使肌肉缺血水肿,最后形成肌肉纤维化挛缩(气血凝聚),或反应性肉芽组织增生(血凝结块)。依据上述论点,本例应用丹蒲四物汤(其方解见新生儿头颅血肿病案)补血养血、活血祛瘀。将原方中生地易红花,增强活血化瘀之力。同时加用延胡索活血化气,破癥消块、松弛肌肉[中麻通讯.1978,(3~4):30〕。王不留行通利血脉。鸡血藤补血行血、舒筋活络。甘草益气缓急、调和诸药。同年,笔者用上方又治疗1例2个月的患儿,共服药50剂,局部肿块消失,头居正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