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南大学出版社《虞张冯中医儿科手册》第397页(1858字)

刘某,男,9岁,住院号313063。心悸3年加重半年,于1988年2月23日护送入院。患儿自1985年上半年无明显诱因,渐起心悸、怔忡,有时胸闷,以卧床起来为甚,有时感头昏乏力,活动后伴有气促。1987年12月曾先后3次于夜起小便后突然倒地,不省人事,持续1~5分钟苏醒。近半年来,汗多,不能上楼梯。既往无游走性关节痛或咽喉痛。体查:体温36.7℃,脉搏90次/分,呼吸28次/分,血压100/50mmHg,颜面稍苍白,颈静脉无充盈,咽无充血,双肺清晰,心率90次/分,期前收缩(早搏)10~15次/分,心尖区可闻及2/6级收缩期吹风性杂音,P2>A2,腹软,肝脾未扪及。舌尖微红,舌苔薄白,舌根部微黄。脉细弱、结代脉。血红蛋白119g/L,白细胞3.7×109/L,中性0.63,淋巴0.36,嗜酸性0.01,尿常规(-),ASO<500单位,ESR2mm/h,LDH372U/L,C反应蛋白正常范围,黏蛋白49mg/L。心电图示多发性室性早搏,有二联律或三联律。超声心动图:右室内径稍增宽。入院诊断:心律失常,病毒性心肌炎。

〔辨证〕心气心血(阴)两虚。

〔治法〕益气养血,滋阴复脉。

〔方药〕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12g,党参、生地、阿胶、麦冬各10g,桂枝6g,大枣10g,当归、丹参各10g,川芎6g,黄芪、白术、浮小麦、麻仁各10g。每日1剂煎服,阿胶蒸兑服。西药应用:静脉滴注辅酶A、ATP、大剂量维生素C及口服维生素B1等。

二诊:住院后先用上述西药,未用抗心律失常药,治疗8日心律不齐与上述各症状无明显改善,乃加用炙甘草汤加减(即上方药)7剂后,自觉头昏明显改善,白天自汗减轻,听诊时二联律、三联律较前减少,心律80~90次/分,早搏7~8次/分。继续服用原方。

三诊:服中药15剂后,复查超声心动图示右室内径恢复至正常范围,患儿好转出院。出院后继续追踪与服中药。

【讨论】早搏是小儿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无症状的偶发早搏可见于正常儿童,若早搏频发呈联律出现并伴有临床症状则多为器质性心脏病。本例室性早搏为多发性,呈二联律或三联律,持续3年且伴有气促、心悸、不能上楼等心功能障碍症状,且有昏厥3次,可能为脑供血不足。超声心动图有右室内径增宽,临床考虑为病毒性心肌炎导致的心律失常。

患儿于入院后经一般休息与西药治疗8日无明显效果,而采用炙甘草汤加减7剂后,头昏、自汗减轻,二联律、三联律减少。早搏从10~15次/分减至7~8次/分。服用上方15剂后超声心动图恢复正常而出院,说明本方有治疗效果。

炙甘草汤又称复脉汤,此方益气养血、滋阴通阳复脉,主治心悸气短、脉结代,常用于小儿心律失常。本方为炙甘草汤去生姜,加当归、丹参、川芎、黄芪、白术、浮小麦而成。原方中炙草补益心气,党参、大枣、健脾益气,桂枝、生姜温心阳、通血脉,生地、阿胶、麦冬滋阴养血,麻仁润便养血。本患儿由于已有心功能障碍,在休息时有时也有心悸,运动后则气促,且脉结代,这些症状属心血瘀阻,故方中加用当归、丹参、川芎等活血化瘀药。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方中参、麦、芪、桂有强心作用,全方有抗心律不齐作用,当归、川芎、丹参有扩张冠脉作用,故可改善心功能与心律不齐。患儿出汗多为表虚,且心主汗液,有心气虚等,故除补益心气外,加用黄芪、浮小麦益气固表止汗,使患儿服药后,症状明显改善。

我们曾用炙甘草汤加减与合方,或加清热解毒利湿等中药辨证论治,治疗小儿心肌炎和(或)心力衰竭40例,由于绝大多数患儿同时或先后接受中药与西药的治疗,故难对中药的作用作出确切的结论;然而在加用中药后绝大多数患儿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或明显的好转,故我们认为这些方剂治疗小儿心肌炎有效,中西医结合治疗优于单纯西药治疗。有些小儿心力衰竭、心肌炎或心律失常,不宜应用洋地黄等制剂或不宜久用,我们对这些患儿则较长时期应用炙甘草汤加减取代洋地黄等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也可弥补西医药之不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