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津液及体质病证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南大学出版社《虞张冯中医儿科手册》第422页(4360字)

(一)虚劳

1.气虚 ①肺气虚:人参、黄芪、五味子、紫菀、桑白皮、熟地、西洋参、太子参、党参、山药、蛤蚧、白果、胡桃肉等,如补肺汤(前6味)。②脾气虚:人参、党参、茯苓、白术、扁豆、莲子肉、薏苡仁、大枣、黄芪、山药、黄精、芡实、炙甘草等,如参苓白术散(见第七章小儿腹泻节)。③脾虚气陷:人参、党参、孩儿参、黄芪、升麻、白术、柴胡、桔梗、葛根等,如补中益气汤(见第十二章发热节)。④心气虚:党参、人参、黄芪、肉桂、生姜、甘草、茯苓、孩儿参、小麦等,如保元汤(第2~6味)、甘麦大枣汤(药同方名)。⑤肾气不固:金樱子、锁阳、芡实、益智仁、覆盆子、五味子、莲须、莲子、煅骨、煅牡蛎、桑螵蛸等,如金锁固精丸(见本章遗精项下)。⑥肾不纳气:人参、胡桃肉、蛤蚧、五味子、紫河车、补骨脂等,如人参胡桃汤(前2味)、人参蛤蚧散(由人参、蛤蚧、茯苓、知母、贝母、杏仁、生姜、桑白皮组成)。

2.血虚 ①心血虚:酸枣仁、柏子仁、黄芪、茯苓、茯神、川芎、炙甘草、半夏、神曲、五味子、人参、肉桂、远志、当归、熟地、阿胶、丹参、龙眼肉、麦冬、夜交藤、制首乌等,如养心汤(前14味)。②肝血虚:白芍、紫河车、当归、熟地、阿胶、枸杞子、制首乌、黑芝麻、酸枣仁、血藤等,如四物汤(见第十二章多汗节)。

3.阳虚 ①心阳虚:人参、黄芪、肉桂、甘草、生姜、附子、干姜、肉桂、桂枝、薤白等,如保元汤(前5味)。②脾阳虚:干姜、肉桂、肉豆蔻、草豆蔻、白豆蔻、附子、炮姜炭、吴茱萸、益智仁、砂仁、蜀椒等,如附子理中汤(见第四章细菌性痢疾节)。③肾阳虚:附子、肉桂、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当归、菟丝子、鹿角胶、杜仲、仙灵脾、仙茅、肉苁蓉、锁阳、巴戟天、补骨脂、续断、海、核桃仁、蛤蚧、紫河车、冬虫夏草、益智仁等,如右归丸(前10味)。

4.阴虚 ①肺阴虚:沙参、玉竹、百合、麦冬、天冬、黄精、生地、阿胶、冬虫夏草等,如沙参麦冬汤(见第四章麻疹节)、百合固金汤(见第四章肺结核节)。②心阴虚:麦冬、柏子仁、酸枣仁、生地、熟地、阿胶、龟板、白芍、天冬等,如天王补心丹(见第八章心力衰竭节)。③肝阴虚:当归、熟地、白芍、川芎、酸枣仁、木瓜、炙甘草、女贞子、旱莲草、龟板、鳖甲、制首乌、山茱萸、枸杞子、沙苑蒺藜等,如补肝汤(前7味)。④肾阴虚:熟地、山药、山萸肉、菟丝子、枸杞子、膝、鹿角胶、龟板胶、鳖甲、生地、玄参、首乌、桑寄生、阿胶、女贞子、旱莲草等,如左归丸(前8味)。⑤脾胃阴虚:石斛、乌梅、麦冬、沙参、生地、玉竹、冰糖、天花粉、芦根等,如益胃汤(第3味到第7味)。

(二)血证

1.吐血 ①胃中积热:大黄、黄芩、黄连、大蓟、小蓟、侧柏叶、茜草根、白茅根、山栀、丹皮、大黄、荷叶、棕榈炭等,如泻心汤(前3味)合十灰散(后10味)。②肝火犯胃:龙胆草、生地、当归、柴胡、黄芩、山栀、泽泻、车前子、水牛角、丹皮、赤芍、三七、郁金、降香等,如龙胆泻肝汤(前8味)合犀角地黄汤(见第十二章发热节)。

2.咯血 ①风热犯肺:桑叶、杏仁、沙参、浙贝、山栀、梨皮、豆豉、芦根、玉竹、牛蒡子、侧柏叶、荷叶、生地、艾叶等,如桑杏汤(前7味)合四生丸(后4味)。②肝火犯肺:青黛、瓜蒌、栀子、诃子、海浮石、桑白皮、地骨皮、黄芩、侧柏叶、花生衣、炒蒲黄、小蓟、白茅根、白及等,如咯血方(《丹溪心法》,前5味)合泻白散,龙胆泻肝汤(见前吐血项下)。③阴虚火旺:生地、熟地、玄参、麦冬、百合、贝母、芍药、甘草、桔梗、当归、阿胶、白及、杏仁等,如百合固金汤(前10味)。④烟酒伤肺:葛花、茜草根等。

3.便血 ①肠道湿热:地榆、茜草根、黄芩、山栀、茯苓、黄连、槐花、侧柏叶、荆介穗、枳壳、地锦、蒲黄、紫珠草等,如地榆散(前6味)合槐花散(第6~10味)。②脾胃虚寒:灶心黄土、阿胶、附片、白术、干地黄、黄芩、甘草、地锦、花生衣、三七、卷柏等,如黄土汤(前7味)。

4.尿血 ①心火亢盛、下焦湿热:小蓟、蒲黄、藕节、生地、淡竹叶、滑石、山栀、黄柏、苍术、地锦、紫珠草、花生衣、白茅根等,如小蓟饮子(见第九章急性肾炎节)、二妙散(第8~9味)。②阴虚火旺:知母、黄柏、地锦等,如知柏地黄丸(见第七章口腔炎节)合小蓟饮子(见第九章急性肾炎节)。

5.皮肤紫癜 ①血热妄行:水牛角、生地黄、丹皮、赤芍、白茅根、大蓟、小蓟、茜草、侧柏叶、山栀、大黄、丹皮、棕榈皮、荷叶、蒲黄、仙鹤草、紫珠草、棕榈皮、花生衣、卷柏等,如犀角地黄汤(前4味)、十灰散(第5~14味)。②阴虚火旺:茜草根、侧柏叶、生地黄、阿胶、黄芩、甘草、丹皮、白茅根等,如茜根散(前6味)。

6.气不摄血 人参、黄芪、阿胶、党参、当归、炮姜炭、艾叶炭、菟丝子、桑寄生、山萸肉、灶心土、茯苓、白术、龙眼肉等,如归脾汤(见第十章贫血节)、十全大补汤(八珍汤+黄芪、肉桂)。

(三)汗证

1.自汗 ①轻症:黄芪、牡蛎、麻黄根、浮小麦,以上4味称牡蛎散。②重症:黄芪、人参、白术、五味子、甘草,以上5味称补阳汤。亦可服人参乌梅汤(人参、乌梅、白术、山药、龙骨、牡蛎、木瓜、莲子、甘草)。③肺卫不固:黄芪、白术、防风、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等,如玉屏风散(前3味)。④胸部出汗(心汗):人参、麦冬、五味子、浮小麦、炙甘草,以上5味称生脉散加味。⑤半身汗出:可服十全大补汤加桃仁、地龙、红花。⑥手足出汗:益气药(伴手足不温者)或补血药(伴手足心热者)加酸枣仁、浮小麦、麻黄根、牡蛎等。⑦头汗:黄芪、五味子、龙骨、牡蛎等。

2.盗汗 ①阴虚热扰:生地、麦冬、白芍、丹皮、地骨皮、五味子、山萸肉、山药、泽泻、莲子、灯心,以上11味称益阴汤;内热重可选当归六黄汤(见第十二章多汗节)。②气阴虚弱:人参(或用党参、太子参、西洋参)、麦冬、五味子、生黄芪,以上合称黄芪生脉散。

3.黄汗(汗黄染衣) 茵陈、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以上合称茵陈五苓散。

(四)消渴

1.上消 天花粉末、生地汁、藕汁、黄连末、人乳汁、姜汁、蜂蜜、石膏、麦冬、知母、葛根等,如消渴方(前7味)。或黄芪竹叶汤(人参、黄芪、竹叶、石膏、生地、麦冬、当归、白芍、川芎、黄芩、甘草)。

2.中消 石膏、知母、玄参、麦冬、生地、熟地、牛膝、黄连、黄芩,人参等,如玉女煎(见第七章口腔炎节)、人参白汤(见第十二章发热节)、增液汤(第3~5味)。

3.下消 ①肾阴虚:可服六味地黄丸(见第七章佝偻病节)合沙参麦冬汤(见第四章麻疹节)。②肾阴阳两虚:可用金匮肾气丸(见第六章支气管哮喘节)合桑螵蛸散(见第十二章遗尿节)。

(五)肥胖症

1.胃热滞脾 神曲、山楂、连翘、莱菔子、半夏、生地、天花粉、夏枯草、泽泻、郁李仁、大黄、厚朴、枳实等,如保和丸(见第七章小儿腹泻节)、小承气汤(后3味)。

2.脾虚痰湿 半夏、竹茹、茯苓、陈皮、炙甘草、枳实、大枣、黄连、苍术、大黄、厚朴、薏苡仁、泽泻、白术等,如黄连温胆汤(前8味)。

3.脾肾阳虚 茯苓、白术、白芍、附片、仙茅、党参、补骨脂、益智仁、黄芪、首乌、仙灵脾、防己等,如真武汤、苓桂术甘汤(均见第八章心力衰竭节)。

4.气滞血瘀 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生地、赤芍、牛膝、桔梗、桂枝、枳实、泽泻、丹参、木瓜、郁李仁等,如血府逐瘀汤(见第八章心力衰竭节)、当归四逆汤(见本章心脑病证胸痹项下)。

5.效验方 ①减肥轻身汤:茉莉花、玫瑰、泽泻、泽兰、草决明、桑葚子、补骨脂、枳壳、何首乌,便干加大黄,乏力气促加黄芪、党参,嗜睡加乌龙茶花。②四通减肥丸:泽泻、泽兰、槟榔、升麻、防风、片姜黄、仙灵脾、苍术。③疏肝减肥汤:柴胡、郁金、枳实、香附、当归、丹参、泽泻、生山楂、荷叶、大黄、水蛭。④减肥健美汤:泽泻、茯苓、猪苓、车前子、白术、大黄、山药、党参、丹参、熟地、枳壳、何首乌、山楂。⑤三花减肥茶:玫瑰花、茉莉花、代代花、川芎、荷叶、泽泻、山楂。⑥苍术减肥汤:苍术、陈皮、半夏、茯苓、泽泻、荷叶、焦山楂、茵陈、生大黄、炙甘草。⑦首乌白术减肥汤:首乌、白术、丹参、泽泻、茵陈、草决明、桑寄生、山楂、茯苓、当归。

(六)矮小症

1.益肾增高方 有报道共治100例,男性年龄:3~19岁计74例;女性年龄:4~16岁计26例。①增高1号:熟地、山药、山萸、丹皮、泽泻、茯苓、鸡内金、鹿角、枸杞子。用于遗传生理性矮小,营养不良矮小及佝偻病矮小。②增高2号:熟地、生地、山药、山萸、茯苓、泽泻、附子、肉桂、黄芪、白参。用于上述病种属肾阳不足伴发育迟缓及侏儒症。总显效率23%,有效率74%,无效3%(天津中医,1998,15:31)。

2.生长散 有报道服用本方,并配合服用可乐定,87%显效。方药:炙黄芪15g,熟地12g,当归10g,石菖蒲6g,远志9g,淮山12g,益智仁10g,川续断6g,炒杜仲10g,生姜3g,甘草3g,大枣6枚等20余味。每次服10~15g,每日2次,3个月一疗程,连服4~8疗程[中原医刊,1998,(4):147]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