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胸背肢体病证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南大学出版社《虞张冯中医儿科手册》第434页(7353字)

(一)头病证

1.头痛

(1)风寒头痛:川芎、防风、荆芥、白芷、细辛、羌活、辛夷、苍耳子、独活、吴茱萸、藁本、半夏、葱白等。前6味为川芎茶调散主要药物(全方尚有薄荷、甘草)。

(2)风热头痛:桑叶、菊花、薄荷、川芎、白芷、石膏、葛根、升麻、蔓荆子、白僵蚕、山栀、黄芩、大青叶。前3味为桑菊饮主要药物(全方见第六章上感节)。

(3)风(寒)湿头痛:羌活、独活、川芎、蔓荆子、防风、藁本、白术、苍术、天麻、半夏、生姜等。前6味为羌活胜湿汤主要药物(全方尚有甘草)。

(4)伤暑头痛:香薷、厚朴、黄连、扁豆、藿香、佩兰、蔓荆子、荷叶等。前4味为黄连香薷饮,见《类证活人书》。

(5)肝风头痛:天麻、钩藤、石决明、膝、白芍、菊花、山栀、夏枯草、珍珠母、羚角、僵蚕、全蝎、蜈蚣等。前4味为天麻钩藤汤主要药物(全方见第九章急性肾炎节);后2味为止痉散。

(6)痰浊头痛:半夏、白术、天麻、茯苓、陈皮、生姜、川芎、厚朴、蔓荆子、蒺藜、白附子、天南星、竹茹等。前6味为半夏白术天麻汤主要药物(全方尚有甘草、大枣)。

(7)瘀血头痛:川芎、桃仁、红花、赤芍、麝香、生姜、葱白、当归、黄芪、延胡索、牛膝、地、水蛭、虻虫、全蝎、蜈蚣等。前7味为通窍活血汤(全方见本章耳病证耳聋项下)。

(8)气血亏虚:八珍汤(见第十章贫血节)选加蔓荆子、白芷、菊花、防风、延胡索、首乌、黄芪、枸杞子等。

(9)巅顶及前额冷痛:属督脉虚寒、阳明亦衰。可用熟附片、熟地、白芷、川芎、煨姜、鹿角胶、升麻、吴茱萸等。

(10)治头痛引经药:①太阳头痛(后头部及项背痛):羌活、麻黄、蔓荆子;②阳明头痛(前额及眉棱连齿痛):白芷、葛根、升麻;③少阳头痛(头之两侧连及耳痛):柴胡、川芎、白芍、白蒺藜、黄芩;④厥阴头痛(巅顶连及目系):吴茱萸、藁本、川芎。

2.头晕 因肝风内动者勿用辛散,可服河车大造丸(紫河车、熟地、麦冬、天冬、龟板、茯苓、党参、杜仲、牛膝、黄柏),选加鳖甲、羚羊角、阿胶、黑芝麻、竹茹、陈皮、枳壳等。

3.大头瘟 感受温毒,头面红肿。服普济消毒饮(见第四章流行性腮腺炎节)。

4.解颅 颅缝解开,头颅增大,落日状眼。可服扶元散(当归、白芍、川芎、熟地、人参、白术、茯苓、茯神、炙甘草、黄芪、山药、菖蒲、姜、枣);或经验方(①生地黄、姜黄、瓜蒌仁及皮、杏仁、藁本、厚朴、僵蚕、蝉蜕,用于脾虚水泛,壅阻脑络;②地龙、莪术、益母草、葶苈子、大腹皮、桃仁、赤芍、延胡索、枳实、槟榔、琥珀);或六味地黄丸加鹿茸。

5.囟填 囟门填胀突起。①属热:可服化毒丹(黄连、青黛、大黄、薄荷、桔梗、玄参、水牛角、甘草);若便结苔黄明显:可用凉膈散(见第六章扁桃体炎节)。②属寒:可服理中汤(见第七章小儿腹泻节)合匀气散(见第十二章夜啼节),寒甚者加附子、肉桂。

6.腮肿 见流行性腮腺炎节及本节发颐项下用药与选方。

(二)颈项病证

1.颈粗 伴心悸、食增、出汗、性急者,可服夏枯草煎(夏枯草、生牡蛎、白芍、玄参、麦冬、生地、浙贝母、甘草),选加柴胡、郁金、钩藤、珍珠母、龟板、乌梅、黑山栀、桃仁、黄连、黄芪等。

2.颈项疮毒 ①生于喉结外,称锁喉痈。初用牛蒡解肌汤(牛蒡子、连翘、山栀、丹皮、荆芥、薄荷、石斛、玄参、夏枯草),选加银花、蒲公英、贝母、皂角刺、穿山甲等。溃后按痈证处理。②生于后项正中者,称对口疽。实证初起可用仙方活命饮或透脓散(均见第十一章疖与疔节),虚证用托里消毒散(黄芪、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川芎、白芍、白芷、银花、皂角刺、桔梗)。③生于颈部两侧的急性淋巴结炎,又称颈痈,其用药、选方与上述锁喉痈大体相同。

3.瘰疬 见第十一章颈淋巴结结核节。

4.项强 ①痉证:见惊厥节。②外邪致恶寒发热无汗者,可用葛根汤(葛根、桂枝、麻黄、白芍、甘草、姜、枣)。③“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对外湿所致,可用羌活胜湿汤(见本章头病证头痛项下)。

5.项软 ①先天不足,脾肾气虚,不能滋养骨肉,可用扶元散(见本章头病证解颅项下)加鹿角胶。②病后项软(后项为督脉循行,应注意扶阳):服斑龙丸(鹿角胶、鹿角霜、补骨脂、熟地、茯苓、柏子仁、菟丝子)。

(三)肩背胸病证

1.肩痛 ①偏肩前,连手臂,可用羌活散(羌活、川芎、细辛、防风、黄芩、石膏、菊花、茯苓、枳壳、前胡、蔓荆子、甘草、姜),选加桑枝、姜黄、当归、白芷、秦艽等。②偏肩后,连背部,可用羌活胜湿汤(见本章头病证头痛项下)。③全肩(关节)痛,参本章痹证项下用药。④颈椎病引起肩背痛,小儿少见。⑤一般肩痛:选用羌活、独活、姜黄、桑枝。

2.背痛 ①风寒、风湿者,用羌活胜湿汤(见本章头病证头痛项下)或姜黄散(姜黄、羌活、白术、甘草),加防风、秦艽、桂枝、白芍等。②卧时重,动后减,可用舒筋汤(姜黄、羌活、白术、甘草)加川芎、丹参、玄胡、血藤等。③背痛引经药:羌活、防风。④背脊痛,痛在背中觉冷,用右归丸(见本章心脑病证痴呆项下)加脊。

3.龟背 ①禀赋不足,肾气亏损,发育迟,智力钝,用龟鹿二仙膏(龟板、鹿角、人参、枸杞子)常服,并用左归丸(见本章虚劳项下),或补天大造丸(鹿茸、龟板、枸杞子、紫河车、补骨脂、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泽泻、丹皮、天冬、麦冬、五味子、菟丝子、杜仲、肉苁蓉、牛膝、当归)。并注意重用补肾固脊之品,如补骨脂、龟板、菟丝子、杜仲、牛膝、狗脊、续断等。②风寒湿侵脊所致者,病初可用枳壳防风丸(枳壳、防风、当归、独活、前胡、肉桂、麻黄、大黄,见《证治准绳》)。或张渔松蕊丹(松花、枳壳、防风、独活、前胡、肉桂、大黄、胡黄连)。病久可加全蝎、蜈蚣、僵蚕、乌梢、白芥子、地龙等。病后期出现肝肾亏虚、气血两虚者,应选用滋养肝肾、气血双补的药物及方剂。③后天失养、佝偻龟背,见第七章佝偻病节。

4.鸡胸 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护失宜者,用药选方同龟背。②肺受压而咳喘,先治其标,可用宽气饮(桑白皮、杏仁、苏子、橘红、枇杷叶、葶苈、枳壳、麦冬、甘草),伴发热咳喘甚者合用麻杏石甘汤(见第六章肺炎节)。咳喘平,蕴痰清,再培元固本治其本。

5.胸痛 见本章前述心脑病证胸痹项下。

6.胁痛 见本章前述肝胆病证胁痛项下。

7.乳房结节(核) ①女孩用清肝解郁汤(当归、白芍、柴胡、茯苓、白术、甘草、人参、熟地、赤苓、山栀、丹皮、贝母、半夏、陈皮、川芎、姜);或消疬汤(当归、白芍、柴胡、白术、炙甘草、太子参、郁金、夏枯草、皂角刺、青皮、陈皮、瓜蒌,此系经验方),或逍遥散(见第四章病毒性肝炎节)加夏枯草、贝母、半夏、牡蛎、连翘、桃仁等。②男孩单用青皮或橘叶煎服,或用逍遥散加味。

(四)四肢、手足病证

1.上肢痛 羌活(温,散风寒)、秦艽(平,祛风湿)、姜黄(温,行气血)、桂枝(温,祛风和血)、威灵仙(温,散寒行气)、防风(温,祛风胜湿)、桑枝、海风藤、络石藤、丝瓜络(以上四药均祛风通络)等,常用防风汤(防风、羌活、秦艽、桂枝、当归、葛根、黄芩、杏仁、茯苓、甘草、姜)或舒筋汤(羌活、姜黄、当归、赤芍、海桐皮、白术、甘草)。

2.下肢痛 独活(温,通痹止痛)、肉桂(温,散寒止痛)、木瓜(温,舒筋止痛)、川草乌(温,散寒止痛)、牛膝(平,补肝肾强筋骨)、续断(温,通血脉强筋骨)、海风藤、络石藤、丝瓜络(以上三药均祛风通络)等,常用三痹汤(见下述痹证),湿重者用薏苡仁汤(薏苡仁、独活、川乌、苍术、羌活、防风、麻黄、桂枝、当归、川芎、生姜、甘草,见《类证治裁》)。

3.膝部肿痛 ①小儿鹤膝风:可用六味地黄丸加鹿茸、羌活、独活、牛膝等。②膝游风:一膝引痛,膝微红不甚肿,可用换骨丹(独活、羌活、防风、牛膝、苍术、当归、龟板、萆薢、秦艽、蚕沙、枸杞子、松节、白茄根,原方有骨、白酒)。③全膝肿痛并寒热:仙方活命饮(见第十一章疖与疔节)。

4.足跟痛 局部无红肿,系肝肾阴血不足。可用左归丸(见本章虚劳项下);立安丸(牛膝、黄柏、杜仲、破故纸、小茴香);或鹿角胶丸(鹿角胶、鹿角霜、人参、白术、茯苓、当归、熟地、菟丝子、杜仲、龟板、牛膝,原方有虎骨)。

5.四肢痛 其辨证用药见本章下文痹证。

6.四肢抽搐 见第十二章惊厥节。

7.四肢麻木 人参、党参、黄芪、黄精(补气),丹参、当归、白芍(和血),威灵仙、海风藤、丝瓜络(通络),羌活、独活、防风(散风),枳壳、半夏、僵蚕(开气化痰)。如神效黄芪汤(黄芪、人参、白芍、陈皮、蔓荆子、甘草)。手臂麻加桑枝,下肢麻加牛膝,手指麻可用桑枝膏丸(当归、枸杞子、何首乌、黑芝麻、菊花炭、柏子仁、白蒺藜,桑枝膏为丸)加丝瓜络、豨莶草、桑寄生等。

8.四肢痿弱 见下文痿证用药。

9.下肢瘫痪 可试用地黄饮子(熟地、山茱萸、附子、肉桂、巴戟天、肉苁蓉、远志、石菖蒲、石斛、麦冬、五味子、茯苓)。

10.手指挛急(鸡爪风) 可用加味姜黄散(姜黄、羌活、当归、白芍、甘草、白术)。

11.手掌脱皮(鹅掌风) 手掌痒、燥、裂、脱(皮),脱皮不犯手背。内服祛风地黄丸(生地、熟地、枸杞子、菟丝子、知母、黄柏、白蒺藜、牛膝、独活);外搽润肌膏(当归、紫草,用麻油熬至药枯,滤清后再熬,加黄蜡化溶)。

12.足背肿 用桂苓草枣汤(桂枝、茯苓、甘草、大枣)加薏苡仁。

13.手足心热 可选养阴养血方加地骨皮,白薇、银柴胡等。若肾虚湿热下注,足心热,可用知柏地黄丸(见第七章口腔炎节)加秦艽、鳖甲等。

(五)痹证

1.风寒湿痹

(1)通用药与通则:①散风寒类:如麻黄、桂枝、细辛、羌活、防风、白芷、藁本等;②温里散寒类:如附子、肉桂、川乌、草乌等;③祛风湿类:如独活、秦艽、桑枝、豨莶草、臭梧桐、老鹳草、海风藤、海桐皮、松节、徐长卿、威灵仙、伸筋草、木瓜、蚕沙、苍术、寻骨风、路路通、丁公藤、五加皮、雪莲、雷公藤、枫香脂、蕲蛇、乌梢蛇、金钱白花蛇等;④养血活血类:如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姜黄、乳香、没药等。⑤通则:“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脾旺能胜湿,气足无顽麻”。

(2)行痹(风痹):常用防风汤(见本章四肢、手足病证上肢痛项下);若邪从热化,关节红肿者,用金匮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芍药、知母、麻黄、防风、白术、炮附子、炙甘草、生姜);若痹已成,关节不得屈伸时,用芍药甘草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生姜、大枣)。风胜于上,加羌活、白芷、桑枝、威灵仙、姜黄、防风、川芎等;风湿胜于下,加独活、续断、蚕砂、海风藤、牛膝等;痛久不止,加姜黄、红花、当归尾、地龙、乌梢蛇、白花蛇、海桐皮等。

(3)痛痹(寒痹):常用乌头汤(川乌、黄芪、麻黄、芍药、甘草)。若痛甚加乳香、没药、北细辛;若关节硬、腰膝重着加姜黄、秦艽、海桐皮。痛痹不愈、皮肤麻木者,可用黄芪益气汤(人参、白术、甘草、黄芪、当归、红花、升麻、柴胡、陈皮、黄柏)。

(4)着痹(湿痹):常用薏苡仁汤(见本章四肢、手足病证下肢痛项下)。身有浮肿者,加茯苓、苓、泽泻、萆薢等。痹久不解,肢软肉麻,可用神效黄芪汤(黄芪、人参、白芍、甘草、陈皮、蔓荆子)。

(5)风寒湿俱重之痹病:可用《医学心悟》卷3之蠲(读juan捐,免除之意)痹汤(羌活、独活、秦艽、桂心、当归、川芎、甘草、海风藤、桑枝、乳香、木香)。若寒重加细辛、附子。湿重加薏苡仁、苍术。本方与下述的三痹汤在主治上有近似之处,但本方善治上半身痹痛,三痹汤长于治下半身痹痛。

(6)风寒湿痹+肝肾气血虚证:可用①三痹汤(人参、黄芪、茯苓、甘草、当归、熟地、白芍、川芎、防风、独活、秦艽、细辛、桂心、生姜、杜仲、续断、牛膝、大枣)。或②独活寄生汤(本方计15味,详见第十一章关节炎节。与三痹汤相比,本方多一味桑寄生,缺续断、黄芪、生姜、大枣,余14味均与三痹汤相同)。

(7)风寒湿痹引经药:①上肢寒痛:桂枝、姜黄、防风、羌活等;②下肢寒痛:牛膝、独活、肉桂、木瓜、续断等;③上下肢痛:海风藤、络石藤、丝瓜络;④游走性痛:羌活;⑤下肢湿胜:木瓜、防己;⑥背痛:狗脊;⑦足不驻地:五加皮。

(8)风湿顽痹:白花蛇、乌梢蛇、全蝎、蜈蚣、地龙、穿山甲、雷公藤、昆明山海棠、威灵仙、乳香、没药、丁公藤等。

2.热痹

(1)通用药:黄柏、苍术、牛膝、秦艽、防己、忍冬藤、络石藤、穿山龙、地龙、桑枝、木瓜、白鲜皮、薏苡仁、萆薢、赤小豆、赤芍、丹皮、熟大黄等。

(2)常用方:①热痹热胜于湿:用白虎加桂枝汤(见第十一章关节炎节),并随证加上述通用药。②遍身肢节沉重肿痛:用当归拈痛汤(见第十一章关节炎节)。

(六)痿证

1.肺热伤津 用清燥救肺汤(见本章肺病证咳嗽项下)加白芷(入肺经,祛风润肌养筋,治痿常用)。

2.湿热浸淫 用四妙丸(见第四章脊髓灰质炎节)加当归、萆薢、泽泻、木瓜、防己、秦艽、茯苓,若热重去苍术加生地、龟板、麦冬。

3.脾胃虚弱 用七味白术散(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藿香、葛根、木香),加黄芪、砂仁、薏苡仁、神曲;脾气下陷足痿或脱肛者,用补中益气汤(见第十二章发热节);久病肌萎,补脾(四君子汤)、补肾(六味地黄丸)。

4.肝肾亏虚 用虎潜丸(熟地、龟板、锁阳、白芍、陈皮、知母、黄柏、干姜、当归、牛膝,原方有虎骨),加枸杞子、补骨脂、鹿角胶等。

5.重症肌无力 ①强肌健力饮(经验方):黄芪、党参、白术、当归、柴胡、升麻、五爪龙、甘草加枸杞、狗脊。②温肾培中汤(经验方):黑附子、山萸肉、生地、牛膝、麦冬、百合、知母、党参、白术、石斛、粳米。③复力冲剂(经验方):钱子、黄芪、党参、当归、柴胡等。

6.进行性肌营养不良① 先天肾亏:用鹿角胶丸(见前文足跟痛项下)加制马钱子粉(另吞,从小剂量开始,注意中毒反应)。②治痿汤(经验方):(党参、白术、茯苓、山药、黄芪、当归、熟地、川芎、赤芍、菟丝子、枸杞子、地龙、牛膝,另制马钱子冲服。③董廷瑶振痿方:黄芪、牛膝、鸡血藤、桂枝、白芍、桃仁、薏苡仁、木瓜、生姜、大枣。

7.多发性神经根炎 ①急性期利湿为先,可用四妙丸加味(见上述痿证中湿热浸淫型,并酌情应用马钱子煎服或冲服),暑热可用清暑益气汤(见第十一章夏季热节),加桑枝、鸡血藤、忍冬藤、络石藤等。②恢复期补脾益肾,可用参苓白术散、六味地黄丸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