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南大学出版社《实用儿科药物手册》第616页(724字)

【作用用途】:

系由人白细胞经特殊处理制得的一类低分子量糖蛋白,不能直接中和病毒,但进入人体细胞后能与抗病毒蛋白的密码抑制物相结合,抑制受病毒感染细胞中病毒的酶、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阻断病毒的复制、释放和增殖;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和淋巴细胞对靶细胞的特殊细胞毒性;对细胞内寄生的衣原体与原虫也有作用;尚有调节机体免疫等多种功能的作用。用于各种病毒性疾病,如带状疱疹、小儿病毒性肺炎、上呼吸道感染、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乙型、慢重型)、丙型肝炎、丁型肝炎等。对红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也有良好的疗效。

【剂型用法】:

①注射剂:100万U/支、200万U/支、300万U/支、500万U/瓶。肌内注射:小儿病毒性肺炎:100万U/次,1次/d;带状疱疹:每日100万U/次,6d为1疗程;肝炎:100万U/次,1次/d,连续3d,以后隔日1次,12周为1疗程;尖锐湿疣:100万U/次,以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0.5~1.0mL稀释后均匀注射于各病损基底部;肿瘤:100万~300万U/次,3次/周。②滴眼剂:100万~150万U/支(1mL)。充血性结膜炎、结膜角膜炎及出血性结膜炎:0.1mL/次,滴眼,3次/d。

【不良反应】:

可有发热、寒战、乏力、肌痛、厌食等反应,偶有过敏反应。

【注意事项】:

本品应溶解后立即应用,不得放置保存,溶解后若有混浊、沉淀等不宜使用,如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适当治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