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党建制度的载体创新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上海人民出版社《新世纪党的基层组织工作实务手册》第786页(1760字)

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党的组织制度、领导制度、工作制度、监督制度、动员制度等多个方面。制度建设一方面能使党的组织、管理、领导制度化;另一方面,能全面提高党的领导力、凝聚力、战斗力。社区党建是一项新的工作,同样需要我们从转变工作方式、健全工作制度入手,在充分考虑社区建设的内在规律和现实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建设,从而保证长效运作。除了过去被实践证明有效的制度要坚持外,还要建立一些新的制度。

建立双重管理制度。要形成区域性党建,必然涉及到原有管理体制的问题,即如何对警署、工商、税务等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派出机构进行管理?街道党工委不是一级地方党委,但依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体制又必须对派出机构实行第三级管理。为此,一些街道社区建立和实行三项制度:一是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加强双重领导单位与街道党工委的沟通,确定需要街道协调解决的问题及有关单位需要配合街道进行的工作;二是报告制度,实行双重领导单位的领导同志定期向社区居民代表大会汇报工作,并交居民代表审议;三是行风评议、考核与会签制度,年终考核由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会同有关职能部门听取双重领导单位主管领导述职,组织居民、机关干部代表及行风监督员进行行风评议,形成考核书面意见,抄报其上级主管部门。从实践效果来看,建立“条块结合”的双重管理制度不仅是“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重要体现,也是对社区建设与管理力量的充实。如果缺少派出机构的支持,缺少对它们的统一协调,就难以形成社区党建的新格局。

现在不少社区建立了社区居民议事会制度。议事会由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专职事业干部、社区中德高望重的人士、热心社区工作的居民、共建单位的代表等组成。议事会主要就居委会工作的重点、难点和居民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并寻求解决的办法,它要听取社区工作操作层的报告,并向居民大会负责。议事会制度的建立不仅使居委会的决策民主化、科学化,而且调动了社区居民的社会参与热情,为发扬基层民主找到了一条制度化渠道,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向心力、归属感。

许多社区建立了党支部与居民之间的沟通制度。居民区党支部作为城市最基层的党组织,理所当然地承担着与民联系、为民办事的任务。为了把群众工作落到实处,并常抓不懈,一些社区建立了接待群众的工作制度,围绕社区建设的工作重点,与居民区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如在居民区开展“高兴、放心”主题活动,坚持做好“串百家门、知百家事、暖百家心”,使居民区党支部进一步了解群众的疾苦,想方设法为群众排忧解难,增强公仆意识,发挥载体作用。

还有不少社区建立了党员积极参加社区党建工作的制度。通过双向联系、双向服务、双向反馈等措施,鼓励在职党员和社区内的党员一起为社区建设、管理和党的工作作出贡献。在职党员增强党的观念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在社区中也要自觉履行党员的义务,认识到我们从事某项职业有上下班之分,但作为党员,投身党的建设,是没有上下班之分和离退休之分的。共产党员在社会角色多样化时,要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通过自身的行动把党组织的意图带到社区中去,发挥政治骨干作用。有的街道社区建立了居民区党支部与在职党员所在单位的双向联系制度,由其所在单位党组织出具党员“社区联系单”,要求党员积极参与居民区党支部组织的社区公益活动,在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中发挥模范作用。有的还建立了在职党员联系册,把党员参加居民区活动的情况和表现记录在册,并通过“居民点评台”进行评议,将党员在社区的先进事迹及时向其所在单位反馈。党员所在单位对党员实行全面考核,对在职党员的提干、晋级、评先进等,主动征求居民区党支部的意见。居民区党支部成员通过当“24小时党员”、“舍小家,为大家,服务百家”等献身社区的行动,带动在职党员在业余时间参加志愿者队伍,参与卫生保洁、治安巡逻、邻里互助、法律咨询、思想政治工作等,积极为群众服务,起到“一个党员一面旗”的作用,成为社区管理、社区党建的中坚力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