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新编全科医生手册》第29页(1255字)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的精神发育全面障碍。患儿以与父母无亲近表现、极度孤独、刻板重复动作、怪异行为、言语交往消失和智力下降为特点。

【病因】 多数学者认为此类行为异常是由于器质性病变。患儿往往有较多的体格异常及脑电图变化,约有1/3病儿可见血液五羟色胺明显增加,但后者也可见于一般的智能落后的病人,故非特异性。

【临床表现】 早期表现为对亲人不会微笑,如母亲要抱他时,他不会伸手作被抱的准备,而且不会将身体贴近妈妈。另一部分患儿在1~2岁前与一般儿童在发育上无差别,只是在起病后才与周围人失去情感接触。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不乐意与小朋友在一起,宁愿一人玩。不论谁和他们讲话都不理睬。他们对亲人不亲,却常对一些非生物体,如竹筷、红砖、塑料袋、西瓜等发生特殊依恋。部分患儿有一种要保持环境不变的强烈愿望,如要求吃饭时座位和碗筷放的地方不变。部分患儿的言语从未发育,但更多的患儿原先发育正常,在起病后言语减少、重复、口齿不清,也有将代名词如你、我、他错用,以至后来一句话也不会讲了。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东张西望,注意力分散,且活动过多。他们常有刻板姿势和怪异动作,如眨眼、嘴鼻抽动、吹手、耸肩、咬衣领和衣袖等。有的患儿对外界刺激麻木不仁或过分敏感。起病后,患儿的智力水平明显下降,以至到精神发育迟滞的程度。

【诊断和鉴别诊断】 极度孤独和强迫地坚持原样不变,以及社会适应性和言语交往均有明显障碍。怪异动作和异常感知反应均为重要的诊断依据。起病年龄大多在出生后30个月之内。由于孤独症有严重的智力障碍,故须与精神发育迟滞鉴别。后者以智力明显低下和适应存在明显缺陷为特征,它的病程呈延续性,无缓解阶段。孤独症大多起病前智力正常,个别甚至超过正常,只是起病后才下降,并有行为异常特征。从面容上看,孤独症患儿大多呈聪明样。

【治疗】 治疗的目标在于减轻行为症状和促进延缓功能的发展。

1.心理和家庭治疗:①为父母提供咨询,开展家庭治疗;②行为矫正治疗;③游戏治疗,患儿尚难通过语言交往进行心理治疗,而在游戏中,大人可将玩具娃娃抱在怀里,拍拍、亲亲,给娃娃讲话,此病患儿有较强模仿能力,使他们对娃娃发生兴趣,而后将感情转移到父母身上。有年龄相仿的孩子可与患儿一起游戏,以发挥“同伴”作用,对增进社会交往和重建合适行为将起到积极作用。患儿在游戏中某一行为的改善将引起连锁反应,使其他行为也得到进步。

2.药物治疗:常用的是氟哌啶醇,对减少活动过度、刻板动作、激动和情绪不稳,以及改进孤独有较好效果。多数患儿的适宜剂量是1~2mg/d,但有些患儿则需较大剂量,应因人而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