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新编全科医生手册》第320页(7599字)

慢性心力衰竭亦称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系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心脏排出的血液不足以维持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综合征。临床上以肺循环和(或)伴循环淤血以及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主要特征,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病的终末阶段。

【病因】

1.心肌衰竭:包括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病、心肌浸润性病变。

2.心脏负荷过重:由于心脏前、后负荷异常或心肌收缩不协调所致心力衰竭。前负荷过重可见于二尖瓣、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左至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等。后负荷过重见于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缩窄、高血压等。心室舒张受阻见于缩窄性心包炎、心包填塞及限制性心肌病等。

左心室舒张期顺应性减低见于冠心病、高血压、肥厚性心肌病。

3.诱发因素:常见各种感染、心律失常、过劳和情绪激动、肺栓塞、水电解质紊乱、抑制心肌收缩力药物应用过量及乳头肌功能失调等。

【临床表现】 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左心、右心和全心衰竭。左心衰竭最常见,亦最重要。绝大多数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均以左心衰竭开始;右心衰竭多继发于左室衰竭,较少单独出现;全心衰竭又称双侧心力衰竭,临床上很常见,此时左、右心同时衰竭,但亦可先后发生。

1.左心衰竭

(1)症状

①疲劳乏力:四肢无力,稍活动即感疲劳。

②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活动后气喘,呼吸频率加快。随着肺充血的加重,轻微活动或休息时也出现呼吸困难。

③端坐呼吸:因平卧时呼吸困难,常被迫采取坐位及半卧位以缓解症状,这是左心衰的主要表现。坐位时肺淤血减轻,膈肌下降,胸腔容积增大,肺活量增高,呼吸困难改善。

④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患者于熟睡1~2小时后,因胸闷、气急而突然憋醒,轻者气喘约十几分钟后可缓解,重者频繁咳嗽、咯泡沫样痰,双肺可闻及干、湿性啰音及哮鸣音,又称为心源性哮喘,严重者可发展成肺水肿。此症与夜间卧位、回心血量增多、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等有关。

⑤急性肺水肿:为急性左心衰竭最严重表现,发作时高度气急,端坐呼吸,极度烦躁不安,口唇发绀,大汗淋漓,咳嗽,咳出大量血性或粉红色泡沫样痰,有时痰量极多,可从鼻中涌出。双肺布满干、湿性啰音,如不及时抢救,可导致休克死亡。

⑥咳嗽、咯血:咳嗽多在体力活动或夜间明显。二尖瓣狭窄、肺梗死、肺动脉高压均可引起咯血,特点为血呈鲜红色,量多少不定。

⑦紫绀:见于口唇、耳垂和四肢末端。二尖瓣狭窄者的紫绀在两颧骨处明显。急性肺水肿者末梢有显着紫绀。

⑧陈-施氏呼吸:左心衰竭时心排血量下降,脑供血不足,脑细胞缺血、缺氧,呼吸中枢敏感性降低,表现为呼吸周期性停止。历时约1分钟后再开始上述节律性变化,如此周而复始。

(2)体征

①心脏扩大:以左心室扩大为主,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

②心率增速:多为窦性心动过速,心率在100次/分以上。

③肺动脉第二音亢进:为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的结果。

④舒张早期奔律:亦称第三心音奔马律,为舒张期负荷过重所致。

⑤舒张晚期奔马律:亦称第四心音奔马律,为收缩期负荷过重、左室顺应性下降的表现。

⑥心尖区收缩期杂音:左心衰竭后,心脏扩大,由于房室瓣环扩大和乳头肌功能不全造成相对性二尖瓣关闭不全,而产生收缩期杂音。

⑦交替脉:即正常节律的脉搏呈强弱交替出现状态,明显的交替脉在扪诊时触知,而轻度的交替脉仅在测血压时发现。

⑧肺部听诊:两肺底可听到湿性啰音。阵发性呼吸困难和肺水肿时,湿性啰音可布满两肺野,并伴有哮鸣音和干性啰音。

⑨胸水:约有1/4病人发生胸水,以右侧胸水多见。

(3)辅助检查

①X线检查:左心室扩大,左心房、肺动脉段增大。两侧肺门阴影增加,密度加深。早期上叶静脉扩张;中期呈肺间质水肿,表现为肺叶间水肿,可见KeLey氏B线或A线;晚期为肺泡性水肿,肺野呈云雾状阴影。部分病人可有少量胸腔积液。

②心电图:可发现心室肥厚和扩大,左心室劳损,ST-T改变。可有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和心肌梗死等表现,PTFV1≤0.03mm·s。

③血循环时间测定:正常臂舌循环时间在10~16秒之间,左心衰竭时血流速度减慢可延长至20秒以上。

④肺毛细血管楔压测压(PCWP):为一重要血液动力学监测指标,对判断左心衰竭程度和指导药物治疗方面意义很大。正常值为0.8~1.6kPa,大于4kPa出现肺水肿。

⑤心脏指数(CI):反映左心室排血量,正常值为2.6~4.0L/(min·m2)。心脏指数降至2.2L/(min·m2)以下时,出现低心排出量症状群。

2.右心衰竭

(1)症状

①长期消化道淤血:引起消化道功能紊乱,如食欲减退、腹胀、恶心、呕吐。

②肝脏淤血:肝功能减退引起消化不良,右上腹痛。

③肾淤血:尿量减少而夜尿增多,尿中可出现少量蛋白,红细胞管型。

④脑缺血: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失眠、嗜睡、眩晕、谵妄等。

(2)体征

①紫绀:为右心衰竭常见症状。

②颈静脉充盈:为右心衰竭的早期征象,早于皮下水肿和肝脏肿大。

③皮下水肿:多局限于身体下垂部位,严重病人水肿可波及全身。主要为水钠潴留或肝功能低下,血浆白蛋白过低所致。

④心脏体征:继发于左心衰竭者呈全心扩大,单纯右心衰竭可见右房、右心室肥大。听诊可发现窦性心动过速、右室舒张期奔马律,以及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所致的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⑤肝脏肿大:右心衰竭均有肝脏肿大,并伴有压痛,压迫肝区可引起颈外静脉充盈加剧,即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⑥胸水:多见于全心衰竭病人,亦可见于单纯右心衰竭,以右侧胸水多见。

⑦腹水:发生于右心衰竭晚期。

(3)辅助检查

①X线检查:全心扩大或右心扩大,肺野较清晰,静脉阴影增宽,由肺心病引起者,有肺气肿表现、肺纹理粗乱及支气管感染征象。

②循环时间:臂至肺循环时间延长超过8秒以上。

③静脉压:静脉压增高,一般在26.7~33.4kPa(150~250mmHg)。

④心电图:右心室肥厚、劳损,右心房肥大。如继发于左心衰竭则有双侧心室肥厚。

⑤化验检查:尿常规比重增高1.025~1.030,有少量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肝功能异常时蛋白倒置,胆红质增高及电解质紊乱等。

3.全心衰竭:此时左、右心衰竭的临床表现同时存在。因有右心衰竭存在,右心排血量减少,因此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等肺淤血表现反而减轻,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表现为左、右心室同时衰竭者,肺淤血征常不明显,这时左心衰竭的主要表现为心尖部舒张期奔马律和脉压减小。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及呼吸困难和心源性水肿的特点,一般不难作出诊断。诊断时还应包括其基本心脏病的病因及心功能分级。

对于心衰程度的判断,临床上仍将心功能分为4级:

一级:体力劳动不受限制,日常活动不会引起症状。

二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制,一般活动可引起乏力、心悸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三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轻度活动即引起上述症状。

四级:体力活动重度受限制,病人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即使休息也有症状。

【鉴别诊断】

1.左心衰竭引起的呼吸困难应与肺部疾病所引起的呼吸困难相鉴别,特别是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后者虽亦可有夜间呼吸困难,但咳痰后就缓解,不一定需要坐起。心源性哮喘有时难以与支气管哮喘鉴别,但若患者咯粉红色泡沫痰,则可判断为心源性哮喘。

2.右心衰竭引起的水肿、腹水应与肾性水肿、心包疾患和肝硬化所引起者相鉴别。肾性水肿多出现于眼睑、颜面部组织较疏松的部位,且以晨起较明显,故不同于心力衰竭的重力性水肿。心包疾患和肝硬化的腹水征常较外周水肿为明显。

【治疗】 心衰治疗的原则是防治基本病因和诱因,针对病因和病理生理变化进行治疗,采用休息、镇静及饮食控制,合理使用强心剂,增加心肌收缩力,纠正代谢紊乱,改善心功能。

1.病因治疗:原有心脏病,如能采用药物或手术进行治疗,部分心衰可解除,并纠正贫血。高度二尖瓣狭窄有指征可行手术治疗,有助心衰根治,控制诱发因素如呼吸道感染、心律失常。避免情绪激动,进行精神、心理治疗等均有助于防止心衰发生。

2.减轻心负荷

(1)休息:是减轻心负荷的一个重要措施,必要时可应用足量镇静剂。

(2)利尿剂的应用:消除或减轻水肿,减少过多血容量,使心脏负荷减轻。

①噻嗪类利尿剂:双氢克尿噻25mg,每天2~3次。环戊甲噻嗪0.25~0.5mg,每天2次。

②袢利尿剂:呋喃苯胺酸(速尿)20~40mg,每天1~2次。利尿酸25~50mg,每天1~2次。

③潴钾利尿剂:安体舒通(螺内酯)20~40mg,每天3~4次。氨苯喋啶50~100mg,每天3次。

(3)血管扩张剂的应用:可降低心脏负荷,改善心功能。

①肼苯哒嗪:25~75mg口服,每6小时1次。注意,可能有头痛、心悸、恶心、呕吐、体位性低血压等副作用。

②哌唑嗪:对慢性心力衰竭伴高血压者效果好。每次2~10mg,每天3次口服。注意,可出现首剂反应,表现为眩晕、头痛、心悸、出汗、无力等,严重者可发生虚脱。为预防发生首剂反应,首次剂量宜小,可为0.5mg,睡前服用。

③硝酸甘油制剂:对心肌梗死所致的心力衰竭最为适宜。硝酸甘油舌下含化,每次0.3mg,静脉滴注,最初剂量为5~10μg/分,最高剂量为200μg/分;消心痛,10~20mg,每天4次,可舌下含化及口服。

如有条件可试用硝普钠或酚妥拉明。

3.增强心肌收缩力:主要应用洋地黄类药物。

(1)洋地黄制剂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①适应证:各种心脏病心衰;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心脏病伴心扩大面临手术或分娩时可起预防作用。

②禁忌证:预激综合征伴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Ⅱ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明显低钾血症。

(2)洋地黄制剂的种类和选用原则:洋地黄类药物有速效、中效、慢效三种制剂。速效制剂中常用的是毒毛旋花子甙K和毛花甙丙,均采用静脉给药,中效制剂中常用的是地高辛,慢性制剂常用者为洋地黄叶和洋地黄毒甙,见表4-10。

表4-10 常用洋地黄类强心甙的剂量和用法表

慢性心衰一般选用中效或慢效制剂,但严重病例应选用速效制剂,收效后改用中效或慢效制剂。伴快速心室率的心房颤动患者先用毛花甙丙,后给地高辛口服。

(3)给药方法:传统的使用方法是洋地黄化,即先给予饱和量,然后应用维持量。由于洋地黄的强心作用与体内蓄积的剂量呈线性相关,小剂量的洋地黄亦同样有心肌收缩作用,地高辛每日0.25~0.5mg,经6~8天,蓄积地高辛血浓度可达治疗浓度水平。此法起效较慢,但较安全,发生毒性反应较少,适用于病情不太急、允许逐渐控制的病人。由于地高辛每日排出量占体存量的33%,每日维持量以分2次服用为宜。对病情较急重者,仍应以饱和量给药方法为好。洋地黄毒甙和洋地黄叶半衰期长,也不适用维持量法给药。

(4)注意事项:应坚持按个体化原则用药,有以下情况时洋地黄用量应减少:①肾功能不良、老年人;②甲状腺功能减退;③低血钾、低血镁、低血钙;④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肺心病;⑤与奎尼丁、维拉帕米、双异丙吡胺或胺碘酮、利血平、胍乙啶、β-受体阻滞剂、肾上腺皮质激素、排钾利尿剂、胰岛素及葡萄糖、大量水杨酸盐合用时,均较易发生洋地黄中毒,用量宜减少。甲状腺功能亢进时地高辛的清除率高,要酌情适当增量。

(5)洋地黄过量:以上注意事项如有疏忽易发生洋地黄过量。临床表现为:

①消化系统症状: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常先出现。

②循环系统表现: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以室性过早搏动呈二联律和多发性、多源性室性早搏常见,并可见室上性心动过速伴有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病人用药后心室律未恢复窦性,且呈规整节律,无论快慢均提示洋地黄过量。

③神经系统表现:头痛、忧郁、乏力、视力模糊、黄视、绿视等及精神改变。

(6)洋地黄过量的治疗

①立即停药及停排钾利尿剂。

②对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补充钾盐及应用苯妥英钠,10%氯化钾10~15ml,4~6小时口服1次;苯妥英钠100mg。每日3~4次口服。

③硫酸镁除纠正低血镁外,可兴奋受洋地黄抑制的钠、钾、ATP酶,制止心肌钾的丢失,可用25%硫酸镁10ml加入葡萄糖液中静滴。肾功能不全时慎用。

④如有缓慢心律失常,主要应用阿托品。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阿-斯综合征或快速异位心律者,宜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一般不用钾盐治疗。

(7)非强心甙类正性肌力药物:可分为拟交感胺类和非交感胺类两大类。拟交感胺类主要有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吡丁醇、舒喘灵等;非交感胺类主要有氨联吡啶酮、氢钾双吡酮、胰高血糖素等。

氨联吡啶酮(安利农)为一合成的双吡啶衍生物,可明显增强心肌收缩力并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多用于治疗顽固性心衰病人。口服1次100~300mg,300~900mg/d,服后1小时内起作用,1~3小时达高峰,持续4~6小时。静脉注射,1次1~4mg,2分钟起作用,10分钟达高峰,持续1~1.5小时。偶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肌痛等不良反应。长期服用可发生血小板减少,停药后可恢复。

如上述治疗无效或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应立即转院治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