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新编全科医生手册》第387页(5347字)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临床特征:①周围性、对称性的多关节慢性炎症;②病程持续、反复发作;③病理特征为慢性关节滑膜炎、关节外血管炎;④约70%的患者血清中出现类风湿因子(RF)。本病在我国成人患病率为0.32%~0.36%,女性患者2~3倍于男性,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绝经期为发病高峰。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可能是遗传、感染及某些诱因导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1.感染因子:RA患者对某些病原微生物有高免疫反应现象,提示感染因素可能与RA发病有关,如EB病毒、逆转录病毒、支原体、链球菌等。但尚未发现有直接导致本病的感染因子。

2.遗传倾向:RA家族及同卵双胞胎中RA的发病率约为15%;RA遗传因子与HLA-DR4的某些亚型有关,它在RA患者的出现频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临床表现】RA常以缓慢而隐匿方式起病,少数表现为较急剧发病。

1.关节表现

(1)晨僵:指早晨或睡醒后出现关节发紧、僵硬、活动不灵或受限。95%以上RA患者出现晨僵,一般持续1小时以上,其持续时间与关节炎严重程度成正比。

(2)关节痛

①早期表现为关节在静止状态下不痛或减轻,刚活动时疼痛加剧,活动后减轻;病变活动期表现为自发性疼痛(静止状态下疼痛),活动后加剧。

②多呈对称性、持续性关节痛,时轻时重。

③部位:多见于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其次是趾、膝、踝、肘、肩、颈椎关节。

(3)关节肿胀

①多呈对称性,可持续数月。

②最常见于腕关节、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膝关节等;近端指间关节多呈梭形膨大;膝关节积液时膝眼消失,浮髌试验阳性。

(4)关节畸形:多见于较晚期患者。关节可呈纤维性或骨性强直;可有手指关节半脱位,常出现尺侧偏斜、屈曲畸形、天鹅颈样畸形、纽扣花样畸形等。

(5)特殊关节受累的表现

①颈椎:可出现颈痛、活动受限,有时因半脱位而压迫脊髓。

②肩、髋关节:常见局部疼痛和活动受限,髋关节多表现为肿胀、臀部及下腰部疼痛。

③颞、颌关节:出现于1/4患者,早期表现为讲话或咀嚼时疼痛加重,严重者有张口受限。

(6)关节功能障碍:关节肿痛和结构破坏都可引起关节活动障碍。

2.关节外表现

(1)类风湿结节:为较特异的表现,发生率为20%~30%。多位于关节周围骨突部,一般无压痛。多在RA活动期出现。

(2)类风湿血管炎:可累及任何一个器官。查体可见皮肤、指甲下或指端出现小血管炎性紫癜、淤点、淤斑。少数可引起组织缺血性坏死。眼部可有巩膜炎、结膜炎及脉络膜炎。

(3)胸膜及肺部损害:可有胸膜炎,少量或中等量胸腔积液,肺间质病变,肺内结节样改变,以肺上野多见。

(4)心包炎:出现小量心包积液。

(5)神经系统

①多发性单神经炎:表现为受累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或疼痛,肌萎缩,甚至腕、足下垂,多因小血管炎引起缺血性病变所致。

②腕管综合征:腕关节滑膜炎压迫正中神经所致。表现为手指麻木、疼痛、烧灼感。

(6)Felty综合征:多见于中老年女性RA患者。表现为脾大、中性粒细胞减少。

(7)干燥综合征:继发于30%~40%RA患者,症状较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轻微。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1.血象:呈正细胞、正色素性及低色素性贫血;血小板明显升高。

2.血沉及C-反应蛋白:对诊断无特异性,是判断滑膜炎症活动度和病情缓解程度的可靠指标。

3.类风湿因子(RF):约70%RA患者类风湿因子阳性。其滴度与RA活动性和严重程度呈正比。但RF也可出现在SLE、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慢性肺结核、高球蛋白血症等,须结合临床表现诊断本病。

4.关节滑液:受累关节腔滑液增多,滑液中中性粒细胞增多,含糖量低于血糖水平。

5.关节X线检查:以手指及腕关节X线检查最有价值。病变分为4期:

Ⅰ期: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骨端骨质疏松,无骨质破坏。

Ⅱ期:关节间隙轻度狭窄,局限性软骨下骨质破坏。

Ⅲ期:关节间隙明显狭窄,关节面出现虫蚀样破坏。

Ⅳ期:关节半脱位和关节纤维性强直和骨性强直。

【诊断】 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RA诊断标准:

1.晨僵持续至少1小时(每天),病程至少6周。

2.有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肿,至少6周。

3.腕、掌指、近指关节肿,至少6周。

4.对称性关节肿,至少6周。

5.有皮下结节。

6.手X线片改变(至少有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的狭窄)。

7.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20)。

有上述4项者即可诊断为RA。

【鉴别诊断】

1.风湿性关节炎:RA与风湿性关节炎均可出现四肢大关节对称性肿痛,但风湿性关节炎很少侵犯手、足小关节,大关节呈游走性肿痛,多于1~6周自然消肿。多见于青少年。关节外症状可出现咽痛、心肌炎及环形红斑等,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度升高,血清类风湿因子阴性。

2.强直性脊柱炎(AS):RA与AS均可出现下肢大关节肿痛,可累及颈椎关节。但AS多见于青少年男性,下肢大关节炎呈非对称性,主要累及骶、腰、胸椎,极少累及手关节,X线大多出现典型骶髂关节炎,90%以上HLA-B27阳性。血清类风湿因子阴性。

3.银屑病关节炎(PSA):RA与PSA均可出现对称性关节肿痛。但PSA多有银屑病史,多累及远端指间关节,可同时有骶髂关节炎及脊柱炎。血清类风湿因子阴性。

4.骨性关节炎(OA):RA与OA均可表现为双手及双膝关节疼痛和肿胀。OA多见于中老年人,疼痛随活动加重。掌指、腕关节极少受累,手指则以远端指关节出现骨性增生和结节为特点,血清类风湿因子阴性。

5.SLE:SLE因手指关节肿痛为首发症状时易被误诊为RA。但SLE关节病变无骨质破坏,症状轻,关节外多系统损害较明显。补体降低,抗dsDNA抗体多阳性。

【治疗】 尚不能根治本病。

1.一般性治疗:急性期应适当休息,保持关节于功能位置;恢复期应尽早开始关节功能锻炼,保持关节功能。物理疗法可减轻关节肿胀疼痛,改善关节功能。

2.药物治疗:治疗原则为尽早治疗、联合用药、个体化方案的原则。

(1)非甾体抗炎药(NSAID):治疗本病不可缺少的、非特异性的对症治疗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以减少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产物前列腺素的生成,起到抗炎、止痛、消肿作用。此类药物常出现胃不适、胃痛、恶心、反酸,甚至胃黏膜溃荡、出血、穿孔等不良反应。长期应用可出现肾间质性损害。

常用NSAID类药物的用量:①布洛芬:每日1.2~2.4g,分3~4次口服。②萘普生:每日0.5~1g,分2次口服。③双氯芬酸:每日75~150mg,分3次口服。④吲哚美辛:每日75~100mg,分3次口服。

(2)慢作用抗风湿药(SAARD):起效慢,需数周甚至数月,但抗炎效果持久;作用于RA病程中的不同免疫成分,有控制病情进展的可能;尽早应用可减缓关节的侵蚀破坏,但不能使已破坏的关节恢复正常。

①甲氨蝶呤(MTX):为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同时有直接抗炎作用。每周7.5~20mg,以口服为主(1日内服完),亦可静注或肌注。4~6周起效,疗程至少半年。不良反应:肝损害、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等,停药后多能恢复。

②柳氮磺吡啶:可减轻关节局部炎症,使血沉下降。毒性较小,起效较快。每日2g,分2次口服,由小剂量开始。对磺胺过敏者禁用。

③金制剂:可抑制RA的滑膜病变,减缓关节破坏。口服制剂金诺芬,每日6mg,分2次口服。一般3个月后起效。适用于早期或轻型患者。不良反应少。

④青霉胺:抑制淋巴细胞转化,抗体产生减少,也可减少滑膜绒毛形成。开始剂量为125mg,每日2~3次,无不良反应者,每2~4周后剂量加倍,达每日500~750mg。待症状改善后减量维持。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皮疹、肝肾损害等。

雷公藤总甙:有抑制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抗炎作用。每日60mg,分3次口服。病情稳定后可酌情减量。不良反应为性腺毒性,出现月经减少、停经、精子活力及数目降低、肝损害、胃肠道反应等。

⑥硫唑嘌呤:抑制淋巴细胞合成及功能。每日50~100mg,病情稳定后改为50mg维持,可持续2~3年。服药期间需检测血象及肝、肾功能。

⑦环磷酰胺(CTX):可抑制细胞、体液免疫,使抗体生成减少。每日100mg,1次口服;或用200mg静脉注射,隔日1次。多用于难治性、持续性活动性、系统症状较重的患者。不良反应:骨髓抑制、性腺抑制、胃肠道反应、肝损害、出血性膀胱炎等。

⑧环孢素:主要抑制细胞免疫,可明显缓解关节肿痛和晨僵。每日3~5mg/kg,1次口服。不良反应:肾毒性和血压升高。

(3)激素:是最强的抗炎药,可迅速、有效地缓解病情,但不良反应较多。临床应用:①RA血管炎,泼尼松每日30~40mg,症状控制后递减,以每日10mg维持;②急性患者,早期小剂量应用,泼尼松每日不宜超过10mg,并逐渐以非甾体抗炎药代替;③疼痛明显的大关节炎可关节腔注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