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新编全科医生手册》第438页(2427字)

脑出血或称脑溢血,是指非外伤性的,原发于脑实质内的动脉、毛细血管或静脉破裂而引起的出血。以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出血最为常见。

【病因】

1.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同时并存是其最常见的原因。还有脑梗死后出血、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血液病、抗凝或溶栓治疗、脑动脉炎、淀粉样血管病或肿瘤侵袭血管壁破裂出血等。

2.剧烈的情绪波动(生气、吵架、恐惧、焦虑、兴奋及紧张)可引起大脑皮质及下丘脑兴奋,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全身小动脉收缩痉挛,心跳加快,血压升高;长期生活在强烈的噪音环境中或长期紧张的工作易致高血压的发生;长期饮酒亦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增高;过量饮酒,可使血压突然升高。以上均可导致血管破裂,引起脑出血。

【临床特征与分类】 本病好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女发病率相近,多有高血压、头昏、头痛病史。

1.临床表现

(1)按病程分类

①症状不明显期:多在体力活动或精神激动时发病,病情进展迅速,在数分钟到1小时内达高峰,可有头昏、头痛、肢体麻木、发音不清等症状。

②临床期:剧烈的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短时间内出现意识障碍。可伴明显的血压升高,大小便失禁,脑膜刺激征,严重时瞳孔不等大、眼底出血等。

(2)按出血部位分类

①壳核-外囊出血:出现病灶对侧中枢性偏瘫,眼注视病灶侧。

②丘脑-内囊出血:出现“三偏征”,即对侧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丘脑受累可见“落日症”(双眼上视不能),记忆、定向、智能障碍,感觉障碍较重。可伴不快性的疼痛(丘脑痛)。

③脑叶出血

a.颞叶出血:不完全对侧同向偏盲,左侧病变主要为语言障碍,少有肢体瘫。

b.额叶出血:同侧额部头痛,对侧偏瘫,多有嗜睡。

c.顶叶出血:颞部剧烈头痛或呈嗜睡状态,肢体认识不能,对侧严重感觉障碍,左侧病变时有失语,伴语言理解能力不良。

d.枕叶出血:病灶侧眶周剧烈头痛,对侧同向偏盲或下象限盲,对侧上肢感觉迟钝,通常无明显的偏瘫,可有书写和阅读困难。

④桥脑出血:构音不清与交叉性瘫,头眼转向病灶对侧。短期进入昏迷,瞳孔针尖样大小但光反应存在,中枢性高热,四肢瘫,伴去脑强直,呼吸不规则。常在72小时内死亡。

⑤小脑出血:突然眩晕,频繁呕吐,后枕部痛,一侧肢体共济失调而无明显瘫痪、可有眼球震颤。重症大量出血迅速进入昏迷,多在48小时内死亡。

⑥脑室出血:原发性少见,多为继发性。突然昏迷加重,脑膜刺激征,四肢弛缓性瘫痪,可有抽搐及植物神经紊乱(面部多汗),生命体征不稳定。预后极差。

2.辅助检查:CT检查有确诊价值,腰穿脑脊液多为血性,但有明显颅内压高时禁行腰穿。脑血管造影能显示出血血管,可根据情况到专科医院检查。

【诊断与鉴别】

1.诊断:5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活动中发病,伴明显的血压升高、颅内压增高症状,有局灶征,病情进展快,应怀疑本病。

2.鉴别诊断:①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参见“脑血栓形成”。②能引起昏迷的全身性疾病,如各种脑病、中毒、低血糖等。一般多有明显的原发病史,少伴有神经系统局灶征。

【处理】

1.治疗原则:防止进一步出血,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维持生命机能和防治并发症。

2.治疗措施:①保持呼吸道通畅,抬高头位,给氧,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及时调整、处理。②适当降低血压,收缩压超过26.6kPa(200mmHg)时,可适当给予降压药物,可用利血平1mg肌肉注射。一般将血压维持在20.0~21.3/12.0~13.3kPa(150~160/90~100mmHg)。③降低颅内压,可用20%甘露醇快速静滴。④因脑出血主要为血管源性脑水肿,如无禁忌可加用地塞米松10~20mg静滴,每天1次,对脑水肿、脑肿胀作用肯定。⑤同时头部降温,可用冰帽、冰毯等,达到降低颅内压,降低脑氧耗,减少脑损害的目的。⑥止血和凝血药物的应用,一般在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或有凝血障碍时应用。常有EACA、PAMBA、安络血、止血敏等。

经上述处理,病人生命体征尚稳定,昏迷程度加深,瞳孔不等大者,准备转院。要向病人家属交代病情及预后,备好急救药品及氧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以下情况表明病情恶化应尽快送医院治疗:高热、抽搐、血压持续升高(降压药物效果差)、瞳孔变化(如不等大)、严重呃逆、消化道出血,甚至昏迷、呼吸循环障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