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诊疗进展与展望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新编全科医生手册》第815页(1773字)
血液病学是一门进展较快的医学学科。近年来,由于单克隆抗体、重组DNA技术、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理论和技术的快速发展,血液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等基础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临床诊断、治疗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尤其是恶性血液病的治疗已从以往的化疗、放疗和骨髓移植治疗进展到诱导分化治疗、生物治疗、靶基因治疗和外周血、脐血干/祖细胞的移植治疗,这些治疗手段的改进不仅根治和治愈了不少血液病患者,也成为部分实体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与干细胞有关的遗传性疾病治疗的重要措施。
在新世纪里,血液病学将会在如下方面取得突破:
1.从分子水平揭示疾病发病机制:分子遗传学技术广泛应用,使凝血机制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现已认识到,生理条件下的凝血机制与组织因子介导的凝血途径有关。通过对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筛选,已确认因子V Lenden突变导致Va因子对蛋白C的裂解灭活产生抵抗,是西方人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对以血友病A为代表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的研究,也获得了充分的分子病理学证据。在临床应用方面,基因诊断技术以血红蛋白病为先导,在多种遗传性血液病的检测和产前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癌基因的认识和研究有助于揭示恶性血液病的发病机制,可检测小残留病灶及准确评价疾病的预后。
2.靶向治疗进展:于1994年正式启动的我国人类基因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CP)在白血病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具有国际影响的成果。白血病也成为肿瘤基因组学的重要突破口之一,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我国学者在人类白血病研究的良好模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融合基因的结构功能和应用分化诱导剂全反式维A酸治疗疾病的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成为我国“疾病基因组学”理论和技术体系中最具创新的组成。通过从基因角度对APL进行的研究,证明了针对白血病基因蛋白产物的“靶向”治疗,有可能成为今后肿瘤治疗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另一个成功的运用分子靶向治疗的范例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其特征染色体异位形成BCR/ABL融合基因,由此表达具有很强酪氨酸激酶活性的P210蛋白,导致信号传导通路异常、有丝分裂基因活化和凋亡抑制,从而发生CML。瑞士科学家发明了一种信号传导抑制剂(signai transduction inhibitor,STI)——甲磺酸伊马替尼(STI571),对BCR/ABL有高度特异性抑制作用,治疗慢性期的CML患者有较高的血液学和细胞遗传学缓解率。相信随着对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肿瘤病理分子机制的进一步阐明,会有更多的靶向治疗药物应用于临床。
3.生物效应调控治疗进展:随着多种具有生物治疗作用的细胞因子的发现,重组DNA技术的成熟,出现了一大类具有广泛生物活性和抗肿瘤作用的生物制剂,具有抑制和杀灭肿瘤细胞、增强人体固有的抗肿瘤能力等作用。参与生物学治疗的各种物资总称为“生物应答调节剂(bioiogicai response modifier,JBRM)”,它涉及各种与肿瘤增殖相关的调控基因、调节因子和生物活性细胞等。目前已用于临床的有干扰素、白介素、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lymphokine activated killer cells,LAK)、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 lyphocytes,TIL)、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等,生物治疗将成为继手术、化疗、放疗之后治疗恶性肿瘤的第四种治疗方法。
4.基因治疗:得益于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相继发现,以及分子生物学手段的发展和完善,基因治疗已在肿瘤治疗中体现出不可估量的作用。目前基因治疗的常用策略有:细胞因子导入、肿瘤疫苗制备、自杀基因疗法、向靶组织转移抑癌基因等。但肿瘤是一个多因素、多环节、多阶段的复杂疾病,单一因素的纠正往往不能达到理想的抑制肿瘤效应,提出有效治疗方案或现有途径进行有效联合,是基因治疗的研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