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会计的基础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企业管理出版社《现代企业内部会计实用手册》第653页(5900字)

成本会计的基础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内容。

一、建立健全有关成本核算的原始记录和凭证

成本会计的重要内容,是对构成产品成本的各项费用进行数据处理,确定产品的成本,因此就要通过一定方式取得各项数据。原始记录就是提供计算数据的主要方式。

原始记录是指按照规定的格式,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具体事实所做的最初的记载。它是反映企业经济活动情况的第一手材料。根据企业经济活动内容,制定具有一定格式的表格,规定反映经济活动情况的具体项目、填制方式、传递程序以及责任单位等,健全比较严密的原始记录制度,对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

任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具有一定生产技能的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过程,而且还要把劳动产品及时销售出去,以取得销售收入弥补生产耗费。因此,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中心,包括生产准备活动和产品的销售活动等三方面的内容。企业应根据全面反映上述内容、满足全面经济核算的要求,编制记载不同内容的原始记录。

(一)记载生产准备具体事实的原始凭证

属于这类原始记录的,有记载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调拨单、转移单、报废清理单以及专项工程竣工验收单等有关固定资产的原始记录;记载材料的物资验收入库、发放领用、余料退库等有关储备资金的原始记录;记载职工的录用、离职、内部调动以及变更职务与工资级别的有关劳动工资的原始记录;以及与上述活动相适应的各项借款,报销的原始记录等。

(二)记载产品销售活动的原始记录

属于这类原始记录的,有记载产品入库、出库、销售以及同产品销售有关的结算记录等。这类原始记录同企业的生产特点关系比较小,因而在不同行业企业中没有太大差别,尽管各企业采用的格式不尽相同,但还有共同的特点。诸如这些记录都是在登记对象发生变动时填制的,而且一般是表明它的来源和去向;往往采用套守的方式满足有关方面的需要,等等。

(三)记载产品生产活动的原始记录

记载产品生产活动的原始记录,同企业的生产特点关系密切,因而在不同行业的企业中有很大的差别,即使在同一行业内的企业中,也由于各企业的生产组织和管理方法的不同,其具体格式与内容也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的记录还是大同小异的。

上述不同种类和内容的原始记录,尽管在具体格式上互不相同,但是一般都应具备下述几项基本内容:(1)原始记录的名称;(2)经济活动的内容与项目;(3)经济活动的计量单位和数量;(4)经济活动发生的时间和地点;(5)填制人员与负责人的签章等。

原始记录的填写,一般是谁在什么岗位上,管什么业务,谁就填写什么记录。如领料单一般由领料人填写;质量情况一般由质量检查人员填写。有关工人的生产活动情况的记录,如班组生产记录、个人生产记录等由谁填写、归纳起来不外有四种情况:(1)由工人自己记录;(2)由班组长记录;(3)由班组工人记录员记录;(4)由专职记录员记录。

原始记录往往为几个部门所需要,因此,按要求填写的原始记录,应分别递交有关需用部门。如果是采取一式一份的原始记录,应按需要部门依次传递使用。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填写简单,缺点是不能同时送达各需要单位,影响及时使用,并且发生丢失不易查对。一式一份的原始记录,通常由工人负责填写,如工序施工票等,多采用这种方法。

采用一式多份的原始记录,一般是由管理人员填写,可以同时送交各需要部门,如有丢失也便于查找。如成品交库单、废品通知单等,多采取这种方式。

原始记录的制定,按照谁做什么业务、谁就管什么原始记录的原则,一般由各业务部门负责判定本部门业务范围内的原始记录,由统计部门或会计部门协调、统一全厂的原始记录。原始记录应建立清理、归档、保管和销毁制度,以加强对原始记录的管理。

二、建立健全计量验收和领用盘存制度

原始记录为企业管理工作提供所需各项数据,这些数据主要是从数量上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各项财产物资的变动情况。计量工作是确定这些数据的依据,如没有准确的计量,就不能提供准确的数量,也就无法据以进行管理。另外,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移动的各项财产物资,其质量、规格是否合乎规定的要求,也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及其经济效果,因此,在企业中建立计量验收制度有着重要意义。

计量验收工作是加强企业管理工作的基础。为此,首先,在提高这项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的同时,根据不同计量对象,配置必要的计量器具,尤其对消耗量大的水、风、电、气的计量器具要配备齐全。其次,应该设置专职的质量检验机构与群众检查相结合,而以专职机构为主的质量检验判度,做到不符合质量、规格要求的材料物资不入库;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零部件不移送;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不入库、不发货。第三,应建立计量仪器和器具的管理与定期检验制度,以保证计量仪器与器具始终处于良好状态;对零部件和产品质量应不定期进行抽查,以检查质量验收制度的执行情况。

三、建立健全定额管理制度

定额是企业对生产过程中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规定的应遵守和达到的数量标准。它是企业加强包括成本管理在内的企业管理工作的基础;是企业实行生产经营计划管理的依据;是企业开展全面经济核算,加强成本管理的基础;是衡量工作数量与工作质量的客观依据。因此加强定额管理具有的重要的意义。

工业企业的定额有劳动定额、物资消耗定额、设备利用定额、流动资金利用定额和管理费定额等。各项定额制定的具体方法虽不尽一致,但总的说来,不外采用经验估计法,统计分析法与技术分析法三种方法。

(一)经验估计法

经验估计法是由定额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生产工人,根据自己的经验,结合分析有关技术文件资料制定定额。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花费的时间比较少。但这种方法对构成定额的各种因素缺乏仔细的分析与计算,因而它的技术根据不充分,又容易受估计人员的主观因素的影响。

(二)统计分析法

统计分析法是根据过去的统计资料,在分析当前生产条件变化的基础上制定定额。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比较简单易行,但同样对构成定额的各种因素缺乏仔细的分析与计算,容易受过去的平均统计数字的影响。

(三)技术分析法

技术分析法是指在比较充分研究分析生产技术条件和生产组织,以及可能采取的技术组织措施基础上,通过技术计算或者测定制定定额。利用这种方法制定的定额,主要优点是比较准确,但这种方法比较复杂,或者需要有系统的资料积累,或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进行测定,而且这种方法只适合在大量大批生产类型企业中使用。

以上三种方法,各有长处和不足的地方。在企业中究竟采用什么方法合适,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根据需要与可能的条件来确定。在实际工作中,这三种方法往往是结合使用的。

定额制定后,应随着企业生产技术条件的变化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适时地修改定额,否则定额就失去应有的作用。但是,定额又不能经常变动,必须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否则就不利于调动大家完成定额的积极性。

定额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各项消耗的“标准”,按照各项定额组织全体人员从事生产活动,是定额管理的中心环节。为动员全体职工执行定额,企业应切实贯彻执行各项必要的技术组织措施和各项管理制度,从客观上为完成定额提供必要条件。同时还应积极组织广大群众深入开展增产节约、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以及改善经营管理等活动,为达到定额和突破定额而努力。

为保证定额的执行,并为制定与修订定额提供可靠的资料,企业应加强对定额完成情况的核算、检查和分析工作。这些工作在企业都应有一定的专职机构负责处理,建立起以厂部的统一领导与车间、小组的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定额管理制度。例如劳动定额,厂部应由劳动工资科负责管理;生产车间应设置劳动工资组或劳动工资员来负责车间的定额管理工作;班组的定额管理工作,应由班组工人劳动工资员负责。这样形成厂部劳动工资科与车间劳动工资组、班组工人劳动工资员相结合的企业劳动定额的管理制度。

四、建立健全成本部门和人员的岗位责任制

每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是一个有机的总体。它都拥有一定数量的职工,分布在各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履行各自的责任。把他们紧密地配合起来,使整个企业能有秩序、有节奏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是对企业进行管理的客观要求。

企业责任制的基础是个人的岗位责任制。因为,任何集体都是由或多或少的个人组成的,因此要把各种工作的责任落实到每个人,每个岗位;只有每个人、每个岗位的责任都完成了,集体的责任才有保证。因此,根据每个人所处工作性质的不同,规定应尽的责任,以及为完成这些责任应具有的权限,建立起个人岗位责任制,是企业建立各项责任制的基础和中心。岗位责任制一般应包括:(1)工作范围;(2)工作要求;(3)协作配合;(4)履行职责的权限或条件等。

为了对复杂的生产活动进行合理的组织和管理,应按照产品生产各个阶段的专业性质,划分成若干个比较专业化的生产单位,并明确规定各生产单位在厂部统一计划下应完成的生产、技术、劳动、安全、经济核算等工作的责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权限,建立起生产单位的责任、权限制度。

职能科室是厂部的助手和参谋机构,在生产经营中发挥组织、指导、监督作用。职能科室责任、权限制度建立的关键,是合理地划分各科室之间的分工,同时,还应注意明确相互之间的协作关系与相互之间的制约作用。

责任制度的制定,必须按照企业的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来制定。任何脱离企业实际情况的照搬,照抄别人的作法都是不合适的;必须是在解剖各该部门、车间、个人岗位工作的基础上,考虑到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提高工作质量的相互制约作用等方面来制定;必须从企业全局出发,平衡、衔接各项制度的内容,避免相互重复、相互矛盾或遗漏现象。

责任制建立,仅仅是各项工作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的要求和标准,建立制度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个人都执行制度,让每个人都遵守制度。

要求每个人执行制度,除作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提高人们对执行制度的认识外,还应从纪律上约束每个人必须执行制度,并同奖励制度结合起来,培养都按制度要求进行工作的良好习惯。

责任制是义务和权利的统一,一定的责任制要求人们履行一定的义务,也要给予人们一定的权限。不承担义务,就无所谓责任制,同样没有相应的权限,责任制也根本无法贯彻。因此,要求每人都执行、遵守责任制时,企业各级领导以及每一个人,都要尊重各级组织和个人在履行责任制中享有的权限。这一要求应该列入个人岗位责任制的内容中,并作为考核条件之一列入奖励制度。

执行制度的监督,是建立在个人自觉执行制度基础上,而实行相互之间(如上下工序、某项工作牵连的双方等)的制约监督,以及更广泛的群众监督,更是督促人们增强严格遵守制度观念的有效形式,此外,加强各职能部门的专职监督是贯彻执行制度的保证。如质量检验部门对产品质量的检验,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财务部门的会计监督,对促进企业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全面贯彻厂内经济核算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建立健全内部结算制度,合理制定内部结算价格

为了更好的贯彻执行部门(岗位)责任、权限制度,实现全面开展厂内经济核算的要求,厂内各部门发生的经济往来,也要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即也要借助于价格形式核算各生产环节的资金占用、资金消耗和生产成果,并进行比较,考核其生产经营成果。因此,制定企业内部价格是很必要的。

计量是解决各项财产物资的移动、消耗的数量问题,价格是解决这些财产的物资消耗的计价问题。因此,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如原材料、辅助材料、外购和自制工具、外购和自动产品部件、在产品、协作件,以及水、电、气和其他劳务等分别确定各自的价格。由于企业内部价格的制定涉及到各个方面,不是某一个部门能单独完成的,而且工作的难度也比较大,所以,应由企业的计划部门、财务部门、劳动工资部门、工艺部门有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共同协作来制定。企业内部价格规定的是否合理、准确、直接关系到以其为基础的计划、计算资料是否准确的问题,因此,应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来制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