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素质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南京大学出版社《工程师实用手册》第9页(2262字)
有人曾作过这样的统计分析,从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的15年内,作出较大贡献或有所创新的工程师占该单位工程师总数的30%,其中大专毕业生占71.4%,中专生只占28.6%,可见知识素质不同对工作成就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要做一名优秀工程师或者称职的工程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素质。
1.具有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工程师是从事脑力劳动的劳动者,必须具有某一专业所需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经验,以便在生产斗争中做出贡献。在20世纪90年代的今天,科学技术已高度发展,如果仅凭一个人的力量,从生产中总结出一整套的技术理论,其可能性既小,而且时间亦不允许这样做。所以,一名称职的工程师,只能借助于各种大学、专业学校的教育和培养,使其在这一段时间内能系统地学习某种专业知识,而且要学得扎实牢固,以便为今后有朝一日成为一名优秀工程师创造条件。
当然,过去与现在,亦有不少自学成才、自我奋斗的人,未经学校学习阶段成为大科学家或有成就的工程师。他们之所以能有成就,归结为一点,主要还是经过刻苦磨炼掌握了专业知识以后取得的。但他们的人数与一般广大的工程师人数相比,终属于少数。所以,对今后绝大多数工程师来说,受过有系统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教育,应是成为工程师所具备的主要知识素质之一。
2.开拓创新知识
世界是在不断运动中发展,社会亦在发展中不断前进。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不断地出现。对这些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作一些简单的研究和分析的话,便不难看出这些所谓“新”,亦只是相对而言。在某一个时间内,他们是“新”的,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又变成“旧”的了。因此,一切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无不有它们自己的“寿命”。促成新技术不断出现的原因可能很多,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应该是新时代的新思维、新信息促使新知识加速形成,从而推动了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茁壮成长。
对一个工程师来说,如果他们的知识广度和深度,长期以来,仅仅停留在原来大学、专科学校所学到的那一点点专业理论基础和知识上的话,则是远远的不能满足时代对他的要求。外国有人统计认为,一个大学生在校获得知识的5~10%是将来所必需的,而90~95%的知识是在工作以后不断学习而获得的。因此,工程师要有所作为,有所创新,在更新知识时,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有一定的广度,要深广结合,即“专精与广博”相结合,也就是说,开拓创新是建筑在原有的知识基础和扩大了的知识面上。因为知识面越大,越容易产生联想,把原有的观点联系起来,产生新的观点。有人主张工程师应是“T”型人才,有它一定的道理。
3.科学文明的文化知识
大凡当了工程师的都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但是,绝大部分属于理工学科的知识,而对社会学科如社会组织学、管理科学、行为科学、经济学以及文学艺术知识等就了解得较少。殊知文学艺术向来就是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思想的一剂良药,是人们的思维得以顺利协调运行的润滑剂。没有它的帮助,要担当起繁重的工作任务而且很少失误,是比较困难的。同时,现代对工程师的要求是眼界开阔,知识渊博,思想敏锐,反应灵活,生活的步伐要跟上时代的节奏。所有这些都必须加强文化知识的修养。比如,一项工程,一件产品其成功与否,除了设计人员的专业水平有高低之分而外,还与他的文化知识功底密切相关。考察一下世界上一些出色的工程设计就会知道,他的设计者在文化知识、艺术修养方面确实都有着较深的造诣。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是着名的艺术家,同时又是出色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我国一些有名望的工程技术专家中也有不少酷爱文学艺术的业余嗜好,琴棋书画各有所长。随着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在我们的专业工作中,把物质的创造和精神的追求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的事业就会更好地向前发展。
4.哲学知识
在这方面目前国内还没有引起多数工程师的足够重视,甚至还有少数人认为工程技术与哲学无关。这是一种狭隘的排他性的偏见。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自然科学从经验领域走进了理论领域,经验的方法就不中用了,只能求助于理论思维。”“但理论的思维仅仅是一种天赋的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而为了这种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事实正是如此,在科技发展史上,许多优秀的科技人才都在自己的创造活动中充分认识到,从技术问题的提出,对问题的思考、调研、观察、实验,到科技理论体系的建立,以及验证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正确的思维。爱因斯坦在他自己的科学探索活动中有着深刻的体会,并用形象的比喻阐明了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把自然科学的成就比成房子和桥梁,把哲学和逻辑推导比喻成“脚手架”。要是不用任何支架,那就不可能建成房子,也不可能架设桥梁。但是支架却不是房子和桥梁的任何组成部分。所以现代工程师应自觉地学习一些哲学知识,用哲学知识来分析技术问题,有百利而无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