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前殖吸虫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蛋饲养技术手册》第453页(579字)

本病是由前殖吸虫寄生于鸡、鸭等禽类的肠道、法氏囊和输卵管引起的。虫体扁平,长约5毫米,宽约2毫米,外观似梨形,较透明,内部器官清晰可见。本虫发育过程中需要2个中间宿主参与。成虫在禽的输卵管和法氏囊内产卵,虫卵随粪便或排泄物排出体外,进入水中,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所吞食,在其肠内孵出毛蚴。毛蚴钻入螺肝发育为胞蚴,再由胞蚴发育为尾蚴,尾蚴离开螺体,进入水中。如遇到第二中间宿主蜻蜓的幼虫和稚虫,即钻入体内并发育为囊蚴。鸡因啄食带有囊蚴的蜻蜓而受感染。因此,在春季和夏季发病较多。

由于虫体的刺激引起输卵管炎,病鸡产软壳、无壳等畸形蛋,并由泄殖腔排出多量蛋白和乳白色含石灰质的液体。严重的输卵管损伤造成腹膜炎,病鸡精神不振,腹部膨大,步态不稳,两腿叉开,行走时呈企鹅式。

在该病流行地区,遇有可疑病例,可取病鸡泄殖腔排泄物镜检,观察是否有虫卵;或剖检病鸡,找到虫体即可确诊。

预防和控制吸虫病的根本措施是改变禽群的管理和饲养方式,避免与其中间宿主接触,同时要注意消灭中间宿主。但是,无论用化学药物控制水螺以防吸虫感染或用药物治疗禽类的成虫感染,都不能彻底根除吸虫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