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实用正骨手册

踝部骨折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正骨手册》第147页(783字)

(一)概述 踝部骨折是常见的关节内骨折,以青壮年为主。

(二)病因、病理及分类 踝关节骨折,按损伤的解剖部位分单踝、双踝、三踝骨折。Lauge-Hansen根据骨折损伤的机理、特点分为旋后-内收型、旋后-外旋型、旋前-外展型、旋前-外旋型和垂直压缩型。其中前者是在受伤时足所在的位置,后者时受伤机制。垂直压缩型为受伤时,受到垂直压缩暴力所致。

(三)症状、体征 患者有明显的外伤史,伤后踝部疼痛、肿胀、不能活动。查体见踝部肿胀、畸形。局部有压痛、骨擦感(音)、异常活动。

(四)诊断要点 患者有明显的外伤史,结合症状、体征及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骨折类型、骨折移位情况。

(五)治疗

1.非手术 无明显移位的裂纹骨折或轻度移位经手法复位良好者,可采用石膏或夹板固定。

2.手术 对移位严重或手法复位不理想患者应积极手术,开放复位内固定。单纯内踝、外踝骨折或双踝骨折可采用螺丝钉、可吸收螺丝钉或张力带克氏针固定。采用前外入路显露外踝时,应注意保护腓肠神经、腓浅神经。导致三踝骨折多由严重暴力所致,故其骨折移位多严重。因此,更需切开复位内固定。如果后踝骨折波及其负重面的1/4或更多,应行解剖复位内固定,并在固定内外踝之前,对后踝骨折先行复位内固定。根据骨折移位情况,采用后外、后内侧入路,固定后踝、外踝或后踝、内踝。亦可采用跟腱后内、后外侧入路固定后踝。术后石膏固定患肢4~6周,并限制负重。6周后部分负重,12周后逐渐完全负重。

上一篇:胫腓骨骨折 下一篇:实用正骨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