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肌肉韧带损伤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正骨手册》第173页(4244字)
一、颈部急性扭伤
(一)致伤机制及病理 因突然扭曲、牵拉暴力致伤者较少,由于夜间睡眠时头颈部体位不当而致颈部肌肉拉伤者较多。受伤后主要是颈部肌肉组织及其筋膜撕裂、痉挛和水肿,后期则引起无菌性炎症。
(二)症状、体征
1.颈部疼痛 多局限在肌肉撕裂点处,且伴有明显之压痛及牵拉痛,后者是与颈椎间盘突出症鉴别的要点之一。
2.颈部活动受限 主要因为撕裂的肌肉处于保护性痉挛之故,尤其是在向肌肉张力侧活动时受限范围更为明显。
3.被迫体位 即头颈部处于使受损肌肉松弛状态的体位,多为侧弯、双手托头状,拒绝向相反方向活动。
4.肌肉痉挛 伤后早期即可出现,呈条索状,与肌肉的走行相一致。7~10天后消失。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1)外伤史 除明确的外伤时外,夜间枕头位置不当所引起的扭伤亦包括在内。
(2)症状特点 应注意观察及检查,尤其是肌肉的压痛点、肌肉痉挛、被迫体位、活动受限。
(3)牵拉试验 即术者双手托住患者的下颌轻轻向上牵引,颈部扭伤患侧出现疼痛加剧,而颈椎间盘脱出患者症状却缓解。
(4)封闭试验 用利多卡因对痛点封闭,有效者为本病。
(5)X线平片 除颈椎列线变直、生理弯曲消失外,一般无特殊改变。
2.鉴别诊断 应与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相鉴别。以上两种疾患一般起病慢,时轻时重,病程长且进行性加重,封闭无效,牵引减轻,X线片、CT、MRI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四)治疗
1.休息 急性期可适当卧床休息3~5天,待症状缓解后下床活动。
2.颈部制动 一般使用颈托或颈领即可,持续7~14天,症状重者可达14天。
3.封闭疗法 利多卡因2ml,加入强地松龙2ml作痛点封闭。
4.理疗 各种可使局部肌肉解痉、松弛的理疗均有助于损伤肌肉的恢复。
5.对症治疗 急性期局部冷敷,予以止痛剂等。
二、急性腰扭伤
各种体力劳动者、舞蹈演员及运动员的腰部活动量大,当用力不当时,极易引起扭伤,应强调预防为主。
(一)致伤机制 从生物力学的观点来观察,腰部的任何活动均受力学关系的制约与协调,在保持腰部内、外平衡的同时完成各种动作。例如在提携重物时,如果物体的重量、提物方式及用力程序均相适应,则易于完成。反之物体重量过大(或体积过大)、提物时距中线过远、不是采用膝关节先屈曲的方式等,则不仅增加腰椎的载荷,且腰肌亦易扭伤。在临床上常遇到的扭伤原因主要为以下几种:
1.无准备活动 无论是体力劳动或各项竞技活动,如果在正式开始前能对脊柱及四肢进行由慢到快、有小幅度到大幅度的准备活动,不仅可获得最佳效果,且不易发生损伤;反之,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开始加重脊柱负荷,则易引起扭伤及韧带撕裂,严重者甚至骨折。
2.姿势不当 各种运动均有其十分科学的训练程序,教练及运动员均极为重视,从而大大地降低了腰部损伤的发生率。但日常劳动,尤其是平日难得有机会进行重体力劳动的家庭妇女或脑力劳动者,当遇到一较重物体需搬动时,往往不习惯先将身体向前靠拢,屈膝、屈髋、再双手持物,并在边抬起之同时,膝及髋关节逐渐伸直这一正常步骤,以致易因用力不当而将腰部扭伤。
3.劳动方式不当 除由于不同劳动条件所造成的被迫劳动体位而难以纠正外,某些劳动者可自行掌握的劳动方式,如选择不当,例如操纵接送病人的推车,如果不是采用“推”,而是“拉”的方式,则由于椎旁纵向肌群用力较大而易引起腰部扭伤。
(二)病理解剖与病理生理 根据损伤时作用力的大小、方式及速度等不同,其损伤程度、部位及范围等亦有着明显差异。因而,其病理解剖和生理病理变化亦悬殊较大。从腰部扭伤的观点来看,一般依据伤后对腰部的稳定性有无影响而将其分为以下两类。
1.稳定性损伤 指单纯性腰部肌肉及其筋膜附着处的撕裂性损伤。
2.不稳定性损伤 指腰椎骨骼本身或主要韧带损伤、以致腰部稳定性遭受破坏。
本节主要讨论第一种,第二种在腰椎骨折脱位章节已讨论。腰部肌肉在脊柱诸节段中属于最为强大的,除侧方的肌群外,骶棘肌最易受累而引起损伤。其好发部位以下方(骶骨)附着点处最为常见,约占50%以上,其次为棘突旁或横突上的肌腱膜附着处,而位于肌腹中部的撕裂则较为少见。扭伤局部早期呈现充血、水肿、渗出增加,且多伴有小血管支的撕裂,以致在损伤处出现小的出血点或血肿。此种改变由于造成正常组织内的缺血及缺氧,继而可招致小血管的扩张及血流减慢、代谢产物堆积。尤其酸性产物的增加,将可进一步加重局部乏氧、血管扩张以及后期增生性反应这一生理病理过程。渐而局部血肿机化,大量成纤维细胞侵入而形成瘢痕组织。此时如腰部制动确实,其所形成的瘢痕组织按创伤正常愈合方式演变,可获得近于正常功能状态的修复;反之,局部未行固定或是损伤面积过大,则易出现愈合不良,以致造成慢性腰痛等后遗症的病理解剖基础。
(三)临床特点
1.被迫体位 严重者多卧床不起,一般的腰肌扭伤虽可起床下地活动,但由于患侧腰肌痉挛而使患者腰椎前凸消失,并呈现向患侧屈曲状的被迫体位。此实际是机体的防卫性反射,以保护患侧肌群免受拉应力的继续作用。
2.疼痛 由于突然发生者多见,因此患者自觉局部疼痛十分剧烈,并随着局部活动、振动而加剧,平卧后则可减轻。其疼痛特点均较固定,并与肌肉撕裂的部位相一致;因此,以髂后上棘处为多见,亦可见于椎旁或横突处。压痛明显、局限,但亦可向大腿后部放射,并随腹压增加而加剧。传导叩痛多为阴性,并与下肢抬举无明显关系。局封后疼痛可缓解。
3.活动受限 由于腰部活动可使损伤组织的拉应力增加及疼痛加剧而明显受限,尤其是向健侧的侧弯、旋转及前屈为甚。但向患侧弯曲,由于可使损伤组织放松而仍可作小范围的活动。
4.肌肉痉挛 受损肌肉由于疼痛及其他各种病理因素而反射地引起痉挛,用手触之,呈条索状,一般均较明显。处于痉挛状态下的肌肉,由于肌肉纤维频繁地舒缩而使其代谢产物增加,从而可使疼痛加剧,并再度促使肌肉痉挛,以至形成恶性循环,应设法将其阻断。
5.其他 除注意各阳性体征与症状外,因本病易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相混淆,因此尚应注意本病不易出现的阴性体征,例如屈颈试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坐骨神经放射痛、下肢反射异常等,均应进行检查。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具有以下几个方面时即可做出诊断。
(1)外伤史 除了明显的外伤为大家所注意外,某些轻微外伤,例如床上翻转时的用力不当,由坐位(或蹲位)站立起来时用力过猛,自高处取物时姿势平衡失调等则易被忽视或遗忘,因此应注意询问。
(2)临床特点 包括前述之被迫体位、疼痛、压痛、活动受限及腰肌痉挛等,并应注意对双下肢神经功能检查,以除外腰椎间盘突出症。
(3)封闭试验 用1%利多卡因行痛点封闭,封闭后疼痛立即减轻者为阳性,此可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鉴别。
(4)X线平片 除腰椎列线变直、生理弯曲消失外,一般无特殊改变。
2.鉴别诊断 本病主要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鉴别,鉴别要点如表8-1:
表8-1 腰肌扭伤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鉴别
(五)治疗
1.腰部制动 局部制动是任何创伤组织修复的基本条件。腰肌肌腹或附着点处的撕裂其范围一般较大,因此局部更需要制动以有利于损伤组织获得正常愈合。否则,过多的活动,不仅延长病程,且易转入慢性腰痛而使治疗复杂化。较轻者一般休息7~10天,较重者休息3~4周;下地活动时带腰围2周。
2.局部治疗 局部可行1%利多卡因2ml+强地松龙2ml痛点封闭,然后可外用膏药。后期可配合理疗、推拿。
3.药物治疗 可给予消炎止痛剂及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药物内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