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实用正骨手册

慢性骨髓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正骨手册》第340页(1437字)

慢性骨髓炎大多数是因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治疗不当或不及时,病情发展的结果。本病的特点是感染的骨组织增生、硬化、坏死,死腔、包壳、窦道、脓肿并存,反复发作,病程可长达数月、甚至数年。

(一)病因、病理 慢性骨髓炎的致病因素与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相同,大多数是由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转变而成。从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到慢性骨髓炎是一个逐渐发展变化的过程,一般认为在发病4周后,如有死骨、窦道形成,即为慢性骨髓炎。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未能得到及时适当的治疗,形成死骨,虽脓液穿破皮肤后得以引流,急性炎症逐渐消退,但因死骨未能排出,周围骨质又增生,形成死骨外包壳,死腔内含炎性肉芽组织、瘢痕组织、脓液等,可将包壳反复穿破,形成瘘孔。骨瘘孔可与皮肤窦道相通,引起混合感染。皮肤窦道有时虽然暂时闭合,但因脓液得不到引流,死骨、死腔、骨瘘孔还存在,每于病人抵抗力降低时,炎症又可急性发作。如此反复,窦道时发时愈。因死腔、死骨及附近软组织瘢痕内缺乏血液供应,身体抗菌力和药力难于达到病灶处,以致炎症常年不愈,偶有癌变。

特殊类型的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有以下两种:

1.慢性局限性骨脓肿 本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年,好发部位为胫骨上下端,股骨、肱骨和桡骨下端。一般认为系低毒力细菌感染所致。脓液病菌培养常为阴性。X线片可见干骺端或骨皮质显示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骨质破坏区,边缘整齐,周围密度增高为骨质硬化反应。

2.硬化性骨髓炎 本病常见于较大儿童和成人,多发于长骨骨干。硬化性骨髓炎是一种低毒性感染引起,以骨质硬化为主要特征的慢性骨髓炎。X线可见局限或广泛的骨质增生硬化现象,骨皮质增厚,骨髓腔狭窄甚至消失,病骨密度增高,呈梭形,一般无骨破坏。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有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开放性骨折或手术病史。

2.患部长期隐痛,有时伴有剧痛、发热等全身症状;皮肤上有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的窦道,时常流出脓液,或流出小死骨,窦道口有肉芽组织增生,周围有色素沉着。

3.X线片显示骨干不规则增粗、增厚,密度增高,周围有新生的包壳。骨髓腔变窄或消失,有死骨形成。有一个或多个破坏透光区,骨质增生和骨质破坏并存征象,但骨质增生范围大于骨质破坏范围。

(三)治疗 慢性骨髓炎的治疗原则是尽可能彻底清除病灶,摘除死骨,清除增生的瘢痕组织和肉芽组织,消灭死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为愈合创造条件。治疗方法必须采用手术和药物综合疗法。药物应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给予足量有效抗生素。手术多采用病灶清除术,必要时配合持续灌洗。如病灶清除后缺损较大,可采用带蒂肌皮瓣、肌骨瓣转移术。但对缺乏良好软组织条件的部位,特别是长期感染多次手术后有广泛瘢痕形成,消灭死腔及创面很困难者,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游离移植带血管皮瓣、肌皮瓣,提供填充死腔、覆盖创面的带有丰富血循环的皮肤,一次完成手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