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种类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针灸经验处方手册》第147页(1724字)

(一)灸用材料

灸用材料,古今均以艾为主。艾又称医草、灸草,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各地均有生长。艾叶有芳香性气味,在5~6月间,当叶盛花未开时采收,晒干或阴干后备用。艾叶经过加工,制成细软的艾绒,有其他材料不可比拟的优点:其一,便于搓捏成大小不同的艾炷,易于燃烧。其二,燃烧时热力温和,气味芳香,能窜透皮肤,直达深部。加之艾叶各地均产,便于采集,价格低廉,所以几千年来,一直为针灸临床所应用。

从艾叶的性能功用上,也可理解为在临床以艾绒为主要灸用材料。《本草纲目》中记载:“艾叶能灸百病。”《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重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说明用艾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寒湿、回阳救逆等多方面的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结果表明,艾灸对调动一切内在的积极因素,增强机体的防卫及抗病能力,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它具有温养细胞、促进循环、增加抗体、改变血液成分、调整组织器官的功能。根据中药的药理测定,艾叶含0.02%挥发油(俗称艾叶油),并含艾醇和苦味酮等主要成分,以及维生素(A,B,C,D)和钾、钠、钙、镁等离子成分,具有解热、抑菌、抗过敏、兴奋中枢神经等作用。

(二)灸法的分类

灸法治疗疾病有悠久的历史。先是单纯的艾灸,以后衍化为多种灸法,一般可分为艾灸和非艾灸两大类。艾灸类,如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等,临床上以艾炷灸和艾条灸最为常用,是灸法的主体部分。在使用艾炷灸时,根据艾炷是否直接置于皮肤穴位上燃灼的不同,又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法。非艾灸类,如灯火灸、药物灸、电热灸等,临床亦较常用。灸法分类如下:

(三)天灸的临床应用

1.天灸的意义 天灸是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处,使其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红或起泡的治疗方法。因其不用艾火而局部皮肤有类似艾灸的反应,并且作用也非常相似,故名为天灸,又名自灸、敷灸。

2.天灸的临床应用方法:

(1)白芥子灸:将白芥子研末,醋调为糊膏状,取5~10克敷贴穴位上,用油纸覆盖,胶布固定;或将白芥子细末1克,放置5厘米直径的圆形胶布中央,直接敷贴在穴位上。敷灸时间为2~4小时,以局部充血、潮红或皮肤起泡为度。适用于风寒湿痹痛、肺结核、哮喘、口眼歪斜等病症。

(2)蒜泥灸:将大蒜(以紫皮蒜为优)捣烂如泥,取3~5克涂敷于穴位上,敷灸时间为1~3小时,以局部皮肤发痒、变红或起泡为度。如敷灸涌泉穴治疗咯血、衄血;敷灸合谷穴治疗扁桃体炎;敷灸际穴治疗喉痹等。

(3)斑蝥灸:取斑蝥适量研为细末。使用时先取胶布一块,中间剪一小孔如黄豆大,贴在施灸穴位上,以暴露穴位并保护周围皮肤,将斑蝥粉少许置于孔中,上面再贴胶布固定,以局部发痒、变红、起泡为度,去除胶布与药粉;也可用适量斑蝥粉,以甘油调和外敷;或将斑蝥浸于醋或95%乙醇中,10日后擦抹患处。适用于皮癣、神经性皮炎、关节疼痛、黄疸、胃痛等病症。本品对皮肤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故孕妇及年老体弱、肾病患者禁用。

(4)贴敷法:取甘遂粉敷贴中极穴治疗尿潴留;钱子粉敷贴颊车、地仓穴治疗面神经麻痹;吴茱萸粉用醋调敷贴涌泉穴治疗高血压、口腔溃疡、小儿水肿等;葱白捣烂敷贴患处治疗急性乳腺炎;五倍子、何首乌各等分研末用醋调成膏状,每晚睡前敷于脐中,次日晨取下,治疗小儿遗尿症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