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纲辨证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针灸经验处方手册》第180页(2002字)

(一)表里辨证

1.表证 表证即六淫之邪侵犯肌表所致的疾病。最常见的有以下两种:

(1)外感风寒:风寒之邪束于肌表,使卫阳被郁,肺气不宣。常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四肢酸楚,鼻塞流涕,喉痒,咳嗽声重,舌苔薄白,脉浮紧。以取手太阴经、手阳明经、足太阳经、督脉腧穴为主。针用泻法。

(2)外感风热:风热之邪束于肌表,侵犯肺脏,使卫外失固,肺失清肃。常见发热微恶风,汗出,头痛,咳嗽,咽部红或兼痛抑或兼口渴,舌苔薄白或微黄,脉象浮数。以取督脉、手少阳经、手阳明经、手太阴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

2.里证 里证即病邪已深入体内,病及脏腑所致的疾病。其范围很广,但就其病因而论不外3种:①表证不解,外邪内传入里侵犯脏腑而成;②外邪直接侵犯脏腑而发病;③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直接影响脏腑而发病。治当根据具体病因、部位及所病功能选取有关经脉、腧穴。针用所需的手法。

3.半表半里证 半表半里证即病邪既未完全离表又未完全入里,使邪与营卫(正)相搏于表里之间。常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头痛如裂,目眩,口苦咽干,不欲饮食,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以取督脉、足少阳经、手少阳经腧穴为主。针以泻法。

(二)寒热辨证

1.寒证 寒证是感受阳寒之邪或阳气耗伤太过而阴寒内盛所致。常见畏寒喜暖,面色白,肢体不温,喜蜷卧,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使稀溏,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或紧。取穴根据所病脏腑及病情的虚实,选取有关经脉、腧穴。多用灸法,或兼用针刺,针法或补或泻,或补泻兼施,由具体病情而定。

2.热证 热证是感受火热之邪或机体阳盛阴虚所致。常见恶热喜冷,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头痛且胀,烦躁不宁,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而干,脉数或滑数或洪数(虚热症候见阴虚证)。取穴根据所病脏腑及受损功能,选取有关经脉、腧穴。针用泻法,或兼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忌用灸法。

(三)虚实辨证

1.虚证 虚证是由于人体正气虚弱所致的疾病。人体正气不足包括阴虚、阳虚、气虚、血虚四种:

(1)阴虚证:阴虚证是由于伤阴所致的疾病。常见午后潮热,两颧发红,手足心热,盗汗,口燥咽干,尿黄,便干,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以取足太阴经、足少阴经、手太阴经腧穴及背俞穴为主。针用补法,忌用灸法。

(2)阳虚证:阳虚证是由于伤阳所致的疾病。常见形寒肢冷,面色白,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自汗,口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溏泄,舌质淡苔白,脉弱。以取任脉、督脉、足阳明经腧穴及背俞穴为主。以灸为主,辅以针刺用补法。

气虚证、血虚证见后气血辨证。

2.实证 实证是由于邪气盛实所致的疾病。因为病邪的性质及所侵犯的部位不同,故其临床表现的差异也很大,常见的主要症状有壮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则神昏谵语,呼吸气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或下利、里急后重,小便不利,或淋漓涩痛,舌质苍老,舌苔厚腻,脉实有力,或实数有力。取穴根据病邪性质和所病部位,选取有关经脉、腧穴。针用泻法。

(四)阴阳辨证

阴阳是概括疾病类别的一对纲领,是八纲的总纲。即表、热、实证属阳;里、寒、虚证属阴。故阴证、阳证的范围相当广泛,下面只能列举一些典型症状作为代表。

(1)阴证:阴证多是人体机能不足(衰退)的疾病。常见面色晦暗、无华,精神萎靡不振,身重蜷卧,形寒肢冷,倦怠乏力,语声低怯,纳少,口不渴,便溏腥臭,小便清长,舌质淡而胖嫩,苔白或厚,脉沉迟或细、涩、弱。取穴以病性、病位选取有关经脉、腧穴。针用补法或泻法,或补泻兼施,或并用灸法。

(2)阳证:阳证多是人体机能亢进的疾病。常见面色红赤,肌肤灼热,精神烦躁不安,语声高亢,或哭笑无常,呼吸气粗,喘促痰鸣,口干渴喜冷饮,大便秘结、秽臭,小便短赤、涩痛。取穴根据病情、病位选取有关经脉、腧穴。针用泻法。不用灸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