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卡氏白细胞虫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简明禽病防治技术手册》第81页(1880字)
鸡卡氏白细胞虫病是由卡氏白细胞虫引起的一种细胞内寄生性原虫病。在临床上表现为贫血、腹泻(绿色稀粪)、全身广泛性出血、产蛋量下降、增重受影响等,是危害养鸡业的重要寄生虫病。本病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常呈地方流行性。由于其发病率、死亡率都较高,给养鸡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一、病原学
病原为卡氏白细胞虫,属于疟原虫科、白细胞原虫属的原虫。它在肌肉和内脏器官组织中可形成裂殖体,在血细胞中则形成配子体。
卡氏白细胞虫的发育包括裂殖生殖、配子生殖、孢子生殖三个阶段。裂殖生殖和配子生殖的前半部分在鸡体内完成,而配子生殖的后半部分及孢子生殖则在媒介昆虫库蠓体内完成。
二、流行病学
在发病的鸡群中,不同日龄的肉鸡和蛋鸡都可发生,雏鸡较成鸡多、病情最严重且死亡率高,最小感染日龄为72日龄,成鸡中白色鸡群较褐色鸡群严重,纯外来品种鸡等对本病较本地鸡更为易感,发病和死亡较严重。
卡氏白细胞虫病的发生及流行与库蠓的活动有直接关系,库蠓在20℃以上、潮湿的环境中活力强、繁殖快,所以每年夏秋多雨季节易暴发本病。鸡舍周围有树木、杂草、池塘的鸡群本病流行广泛,感染严重。
三、临床症状
本病的自然潜伏期为6~12天,雏鸡症状明显,病鸡精神沉郁,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或废绝,全群食量明显减少,羽毛松乱,两翅下垂,常站立不稳,共济失调或有轻瘫、卧地不起,流涎,排绿色或黄白色稀粪,肛门周围羽毛被粪便污染,个别鸡有肿头现象。产蛋鸡多表现产蛋率下降达8%左右,产软壳蛋、畸形蛋、破壳蛋增多,鸡冠苍白,认真观察可发现冠面上有针尖大红色血泡,手指轻压无结节感。幼雏及育成鸡眼结膜及面部皮肤苍白、黄染,观察其胸腹部多有点状或条块状皮下出血。在发病的幼雏鸡群中,有的气喘、咳嗽,部分病鸡咳出血痰,死后口中含有鲜血,贫血,鸡冠苍白,病程一般数天。本病的特征性症状是死前口流鲜血,因而常见水槽和料槽边沾有病鸡咯出的红色鲜血。
四、病理变化
病死鸡剖检变化是鸡冠苍白,口流鲜血,骨髓变黄,全身广泛性出血,肌肉及某些内脏器官出现白色小结节。全身性出血包括全身皮下出血,肌肉出血,常见胸肌和腿肌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内脏器官广泛出血,其中又以肺、肾和肝最为常见。腭裂常充塞带血黏液;气管、胸腹腔、腺胃、肌胃和肠道有时可见大量积血。最特征性病变是胸肌、腿肌、心肌以及肝、脾等实质器官常有针尖大至粟粒大的白色小结节。
五、诊断与防治
根据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及发病季节可作出初步诊断。进一步的确诊需进行病原学检查。即取病鸡的血液或脏器(肝、脾、肺、肾等)做成涂片,经姬姆萨氏染色液染色后,油镜下观察,发现血细胞中的配子体即可确诊;或者挑取肌肉中白色小结节,做成压片标本,在普通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圆形裂殖体而确诊。此外,亦可进行血清学诊断,最常用的方法是琼脂凝胶扩散试验,此法可检出隐性感染鸡,是一种特异、敏感的诊断方法。
防治本病的重要环节是消灭媒介昆虫库蠓。用杀虫剂消灭鸡舍内及周围环境中的库蠓成虫,或采取适当措施防止库蠓进入鸡舍。库蠓的幼虫生活于水质较为干净的流动水沟或水田中,而不是在污水及粪便中,因此较难针对库蠓幼虫采取有效杀灭措施,但可用杀虫剂消灭鸡舍内及周围环境中的库蠓成虫,如用0.03%的蝇毒磷进行喷雾杀虫。其次,可在流行季节,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药物进行预防。
用药治疗应在感染的早期进行,最好是根据当地以往发生本病的历史,在其即将发生或流行初期,进行药物预防。常用药物有复方泰灭净、磺胺喹噁啉、可爱丹、氯苯胍等。某些药物在同一鸡场中连续多年使用后可能有耐药性问题,应注意改用其他有效药物,或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同时,日粮中增加维生素、动物性蛋白饲料,以提高日粮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