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蛔虫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简明禽病防治技术手册》第84页(1306字)

蛔虫病是由蛔目禽蛔科禽蛔属多种蛔虫引起的,其中以鸡蛔虫最为常见,寄生于鸡、鸭、鹅等禽类小肠内,有时可见于嗉囊、胃和食道,可影响雏禽生长发育,甚至引起大批死亡。

一、病原学

鸡蛔虫是寄生于鸡体内最大型的一种线虫,呈黄白色,表皮有横纹,头端有三片唇,虫卵呈椭圆形,深灰色。

二、流行病学

雌蛔虫每天可产几万个虫卵,虫卵随粪便排出后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经过8~14天发育为感染性虫卵,鸡往往因吞食感染性虫卵而感染,幼虫在鸡体内经过三次蜕皮发育为成虫,自然感染到发育为成虫大概需要5~8周时间。蚯蚓可作为贮藏宿主。

蛔虫卵对外界环境因素抵抗力很强,但对干燥和高温敏感,特别是在阳光直射、沸水处理及粪便堆沤等情况下,可使之迅速死亡。在荫蔽潮湿的地方,可生存很长时间,感染性虫卵在土壤内一般可存活6个月,自然感染主要是通过被感染性虫卵污染的饲料和饮水而感染。饲养条件与易感性密切相关,营养全面时可使鸡有较高的抵抗力,其中维生素A跟本病的关系尤为密切,维生素A含量高时可增强鸡对本病的抵抗力。

三、临床症状

鸡蛔虫在小肠内寄生时可引起肠壁损伤,引起发炎,造成消化障碍;成虫大量繁殖时,虫体缠绕成团,阻塞肠道,甚至引起肠破裂;虫体吸收营养物质,产生一些有害物质,造成鸡发育不良、生产性能下降。

患病雏鸡常表现为生长发育不良,精神萎靡,行动迟缓,常呆立不动,翅膀下垂,羽毛松乱,鸡冠苍白;消化机能障碍,下痢和便秘交替,有的稀粪中混有带血黏液。成年鸡多属轻度感染,主要表现为下痢,产蛋量下降和贫血。

四、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肠壁黏膜上有出血和溃疡,有时有颗粒状化脓灶或结节形成,严重感染时,可见成虫大量聚集,互相缠结,可能发生肠堵塞,甚至引起肠破裂和腹膜炎。

五、诊断和防治

1.诊断 由于本病症状缺乏特异性,诊断需要进行粪便检查和尸体剖检,从粪便中检查发现大量虫卵或剖检发现大量虫体时才可以确诊。

2.防治 丙硫咪唑、左旋咪唑、噻苯咪唑、硫化二苯胺等药物均可以治疗本病。成年鸡多为带虫者是传染源,预防时应注意将雏鸡与成年鸡分群饲养,不要使用公共运动场,以免成鸡排出的病原感染雏鸡。鸡舍内粪便应逐日清除,集中起来进行无害化处理,垫料要经常更换。在蛔虫流行的鸡场,在饲料中加入少量酚噻嗪等药物进行定期驱虫,饲料中添加适量维生素A和维生素B可减少雏鸡感染机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