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球虫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简明禽病防治技术手册》第79页(2198字)

球虫病是养鸡业中危害最严重的疾病之一,特别是在我国的南方地区,一年四季均可暴发流行。球虫病可引起15~50日龄的雏鸡发病,如果治疗不及时,死亡率可高达80%。病愈的雏鸡,生长发育受阻,饲料报酬率下降,抵抗力降低,易患其他疾病。全世界养禽业每年因为球虫病造成的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

一、病原学

病原为艾美耳科艾美耳属的球虫。世界各国已经记载的鸡球虫种类共有13种之多,我国已发现9个种,包括:柔嫩艾美耳球虫、毒害艾美耳球虫、巨型艾美耳球虫、堆型艾美耳球虫、和缓艾美耳球虫、哈氏艾美耳球虫、早熟艾美耳球虫、布氏艾美耳球虫、变位艾美耳球虫。不同种的球虫,在鸡肠道内寄生部位不一样,其致病力也不相同。

鸡球虫的生活史属直接发育型,不需中间宿主,整个发育过程可分为裂殖生殖、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三个阶段。

二、流行病学

鸡球虫有很强的宿主特异性,鸡是鸡球虫惟一的天然宿主。所有日龄和品种的鸡对球虫都易感,但刚孵出的雏鸡对球虫的易感性稍差。本病多发生于温暖潮湿季节,在3月龄以内,一般暴发于3~6周龄的雏鸡,尤其是21~45日龄的幼鸡最易感染,很少见于2周龄以内的鸡群。鸡球虫的感染途径是摄入有活力的孢子化卵囊,凡被带虫鸡的粪便污染的饲料、饮水、土壤及用具等,都有卵囊存在;其他种动物、昆虫、野鸟和尘埃以及管理人员,都可成为球虫病的机械传播者,但由孵化传给雏鸡的危险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卵囊对外界恶劣的环境和消毒剂均具有很强的抵抗力。

三、临床症状

球虫病的发生视饲养管理条件、球虫的种类、致病力及感染程度不同而定。临床上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

急性型球虫病:病鸡精神沉郁,羽毛蓬松,食欲减退,头蜷缩,嗉囊内充满液体,鸡冠和可视黏膜贫血、苍白,逐渐消瘦,病鸡常排红色胡萝卜样粪便,若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虫,开始时粪便为咖啡色,后变为完全的血粪,病死率可达50%以上。

慢性型球虫病:主要是由致病力中等的巨型艾美球虫和堆型艾美球虫感染所引起,临床症状不明显,但病程长。病鸡消瘦,足和翅常发生轻瘫,间歇性下痢。最终导致料肉比升高,皮肤着色变差,鸡群均匀度差和产蛋量减少。

四、病理变化

病死鸡黏膜及鸡冠苍白或发青,泄殖腔周围羽毛被液状排泄物污染,往往有血粪,肠的病变程度和部位与球虫的种类密切相关。

柔嫩艾美球虫主要侵害盲肠,盲肠显着肿大,充满凝固的暗红色血块,盲肠黏膜上皮变厚,坏死或脱落。毒害艾美球虫损害小肠中段,肠管高度肿胀,肠壁增厚,严重坏死,黏膜上有小出血点,涂片可见大型裂殖体。布氏艾美球虫主要引起卡他性肠炎,但持续数天后即逐渐恢复。巨型艾美球虫主要侵害肠管中段。堆型艾美球虫侵害十二指肠,使肠黏膜变薄,覆有横纹状的白斑。哈氏艾美耳球虫主要侵害十二指肠和小肠前段,特征性变化是肠壁发生大头针样红色圆形出血斑点。变位艾美耳球虫损害小肠下段、盲肠和直肠。和缓艾美耳球虫、早熟艾美耳球虫的致病力不强,剖检肠道病变不明显。

五、诊断与防治

临床症状可初步诊断,最终确诊需用显微镜检查粪便或肠黏膜刮取物,发现球虫卵囊、裂殖体或裂殖子即可确诊。

多数抗球虫药是抑杀球虫发育的无性生殖阶段,球虫大约进行4天的无性生殖,感染后4天内用药方能奏效,因此,预防性用药为防治球虫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常用的预防用抗球虫药物有尼卡巴嗪、球痢灵、氯苯胍、常山酮、地克珠利、莫能菌素、拉沙洛菌素、盐霉素、那拉菌素、杜拉霉素、海南霉素等。

常用的治疗药物有磺胺二甲基嘧啶、磺胺氯吡嗪(三字球虫粉)、磺胺喹噁啉、妥曲珠利等。在临床上使用时应轮换用药、穿梭用药和联合用药,以减缓耐药性的产生,提高抗球虫效果。

目前有多种球虫疫苗可预防本病。有①强毒疫苗:如Coccivac,Immucox;②弱毒活卵囊疫苗:如Paracox,Livacox;③母源免疫和传播阻断疫苗:如巨型艾美耳球虫的配子细胞疫苗;④具有对某种抗球虫药单一抗药性虫株的早熟致弱系疫苗,如基因工程疫苗等。

我国国产的球虫疫苗有:中国农业大学的Eimericox;华南农业大学的球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的Fivecox;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家畜寄生虫病研究所生产的疫苗等,均可不同程度预防鸡球虫病的发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