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麻醉科手册

诊断性检查的麻醉

书籍:麻醉科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麻醉科手册》第533页(8780字)

为了明确疾病的诊断,对病人施行某些特殊检查,称之为诊断性检查。为保证检查顺利进行和结果可靠,有时需要适当的麻醉,其目的在:①消除病人恐惧不安心理,维持机体功能稳定;②解除疼痛和不适;③抑制某些不良的迷走神经反射;④提供某些病人不易接受的检查休位。

一、气管支气管镜检查的麻醉

【特点】

(一)气管支气管镜检查有急症及择期两类。后者主要为诊断疾病,危险性很少;前者大多为气道异物取出,多发生于小儿,危险性较大。

(二)气道异物对呼吸通气功能的影响,直接取决于:①异物大小;②气管大小;③异物的位置。其影响以小儿比成人者为明显,可相应发生窒息、肺不张、肺气肿、肺炎等并发症,病人表现呼吸用力、青紫、鼻扇、吸气性胸廓凹陷等。这些并发症又可进一步加重呼吸功能的影响,严重者足以促使小儿在检查中死亡。

【麻醉前准备】 同乙醚全麻。术前强调禁食。术前用药成人肌注足量阿托品;小儿除给阿托品外,宜再用氯丙嗪1毫克/公斤体重、异丙嗪1毫克/公斤体重,以促使小儿安静浅睡,减轻呼吸用力,但用药后必须保持呼吸道通畅,吸入高氧,一旦病情加重时,应随时进行紧急检查,不宜久等。

【麻醉选择】

(一)表面麻醉:适用于成人以及危重而明显青紫的小儿。在检查中对成人可分次小量静注度冷丁25毫克1~2次,以达到镇静、镇咳、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目的;于小儿可用γ-羟基丁酸钠或安定辅助。常规吸4~8升/分氧。

(二)开放乙醚麻醉:适用于肺呼吸功能尚无明显影响的小儿。用开放法诱导到Ⅲ期2级,移去面罩,开始镜检,同时于气管镜侧管供4~8升/分氧。当麻醉转浅时,经侧管吹入醚氧混合气体,或静注小量氯胺酮、γ-羟基丁酸钠或安定。婴幼儿也可单纯用γ-羟基丁酸钠静脉麻醉。

【处理要点】

(一)镜检过程中一旦出现严重缺氧、青紫,应毫不犹疑地将支气管镜退到总气管,充分供氧,待情况改善后再继续镜检,否则有可能引起心跳骤停。

(二)1%地卡因的总用药量应严格控制,成人不超过4~6毫升,小儿2~3毫升,否则易出现中毒反应。

【并发症】 多见于急症危重病例。

(一)心律不齐:多数发生窦性心动过速。有时可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甚至心跳骤停。镜检过程中,除密切观察呼吸、唇色外,必须持续监听心音,或用心电图示波监护,以便及早发现心律不齐,及时处理。

(二)喉水肿:发生率较高,程度则轻重不等。成人轻至中度喉水肿,经过治疗,尚不致有危险。小儿喉头细小、且组织疏松、淋巴丰富,较易出现喉水肿,且较易发生阻塞窒息意外,故应积极治疗,详见第十四章第十一节。

(三)呕吐:易见于急症饱胃病例或乙醚麻醉过程中,有误吸、窒息危险,必须从预防着手,避免发生。

(四)纵隔气肿:支气管镜损伤气管后可引起纵隔气肿,可导致循环骤停,虽属少见,但后果严重,处理也较困难。

二、支气管造影的麻醉

【特点】

(一)需要支气管造影的疾病有支气管扩张症、肺囊肿、肺脓疡以及某些支气管、肺或胸腔肿瘤等。这类病人多数有咳嗽、多痰、咯血、气急、呼吸功能减损等病情。造影剂注入气管系有可能加重通气障碍。为比,咳嗽多痰者,均需于术前二天开始体位引流排痰;凡二周内有咳血史者,禁忌做支气管造影。

(二)支气管造影麻醉处理的基本要求为:①确保呼吸道通畅及通气良好;②麻药不刺激呼吸道腺体分泌;③造影剂注入时,不致兴奋咳嗽反射;④摄片时要暂停躯体活动及呼吸动作;⑤检查结束后能尽早清醒、恢复咳嗽反射。

【麻醉前准备】 按全麻处理,术前严格禁食。术前用药成人用阿托品0.5毫克、度冷丁50毫克肌注;小儿用阿托品0.02毫克/公斤体重、度冷丁1毫克/公斤体重肌注。用药前先施行体位引流咳痰。

【麻醉选择】

(一)表面麻醉:适用于成人及年长能合作的儿童。

(二)气管内麻醉:以氟烷或乙醚开放点滴至Ⅲ期2级麻醉后,施行气管内插管。通过气管导管,或以细塑料管插入气管导管内注入造影剂。本法可在控制呼吸道的前提下进行支气管造影,故较为安全。但注入稠厚的造影剂不免会影响小儿的气体交换,有时可引起呼吸道阻塞,尤以双侧同时造影者易发生危险。

(三)气管内插入双管麻醉法:

1.以乙醚或氟烷开放点滴至Ⅲ期2级后,继以喉头用1%地卡因喷雾,在充分暴露声门下,依次插入塑料造影管及气管导管。造影管居声门前半区,专供注入造影剂用;气管导管居声门后半区,接“T”型管及呼吸囊,专供麻醉及呼吸管理用。造影管的前端略越过气管导管。

2.以氟烷-氧,或氧化亚氮-氧-氟烷加深麻醉。

3.注入造影前于静脉内注入三碘季胺酚,产生作用后再注入造影剂,摄片时施行控制呼吸,使患儿处于吸气状态。必要时,可在半小时后追加三碘季胺酚首次量的1/2。如无特殊情况,允许一次注入造影剂作两侧造影。

4.造影完毕后,拔除造影管,经气管导管内充分吸除造影剂及分泌物,并不断更换体位、叩击背部,以利造影剂排出。

5.最后在胸透证实残留在支气管内的造影剂已大部排出,且咳嗽反射、吞咽反射活跃后,拔除气管导管。

【并发症】

(一)呼吸道阻塞窒息:并非罕见,可因造影剂注入引起,也可由痰、血等分泌物堵塞而引起。为此应严加防范:①严格掌握造影剂用量;②对支气管扩张、肺脓疡病人,插管后应先把气管内分泌物吸除干净,以后再注射造影剂。又要避免过度吸引刺激而造成痰、血一涌而出,如吸引不及会发生窒息意外。

(二)循环骤停:主要继发于呼吸道阻塞,在严重缺氧、二氧化碳蓄积的基础上,对气管支气管粘膜的强烈刺激,可引起反射性循环骤停。为此:①首先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和保证呼吸通气量良好,必要时施行扶助呼吸;②如果气管刺激反射(呛咳、脉率变慢)严重,应结合施行表面麻醉,并严密观察颈动脉搏动。

(三)喉水肿:个别病人拔管后,可出现喉水肿,其处理方法详见第十四章第十一节。

三、食管镜检查的麻醉

【特点】

(一)食管镜检查的目的,一为取出异物,可发生于各种年龄的病人,但以衰弱老年或儿童较为多见;另一为明确某些疾病的诊断。多数病人的情况属良好,病情也不太急,对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也轻微或无,镜检对呼吸功能的影响也小。为此,其麻醉处理较支气管镜检查简单。

(二)此类病人,往往由于病变关系而有吞咽困难,唾液等较易积聚于口咽部,应在术前及麻醉中随时吸除,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麻醉前准备】

(一)按全麻处理,术前禁食。

(二)术前用药成人用足量阿托品和度冷丁,术前30分钟肌注;小儿用足量阿托品及氯丙嗪、异丙嗪各1毫克/公斤体重肌注。

【麻醉选择】

(一)表面麻醉:适用于成人。

(二)开放乙醚全麻:适用于一般情况良好的小儿,估计镜检时间短的病例。当麻醉转浅而影响镜检时,需取出食管镜,继续加深麻醉后再次插镜检查。

(三)γ-羟基丁酸钠静脉麻醉:适用于一般情况良好,估计镜检时间比较长的小儿病例。γ-羟基丁酸钠按100~130毫克/公斤体重计量,以50%葡萄糖液稀释一倍后静脉慢注。10分钟后在结合1%地卡因咽喉表麻下进行镜检。

(四)氯胺酮静脉麻醉:适用于小儿,在术前用药的基础上,先施行地卡因咽喉表麻,然后分次间歇静注或肌注氯胺酮。

【处理要点】 食管镜或食管扩张器有可能压迫气管半圆环后方的后纵膜,而使食管向气管内凸出,由此可影响呼吸道通畅而发生呼吸困难,甚至出现青紫。一旦发生,应立即拔出食管镜或扩张器,待缺氧纠正后再行检查。上述情况多发生于婴幼儿食管镜检查。

【并发症】 因食管镜操作不当,或麻醉效果不良,有时可引起咽喉部擦伤、喉返神经损伤,或食管穿孔而引起纵隔炎等并发症。

四、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的麻醉

【特点】

(一)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为诊断先天性心脏病的一项重要检查,病例对象大多数为小儿和青少年,一般情况及循环代偿功能大多比较良好。

(二)为使心导管检查的结果具有最可靠的临床价值,检查中应尽量做到:①使病人安静,无兴奋、挣扎或躁动;②维持呼吸、循环于原来的状况,避免血压和心率的波动;③保证呼吸道通畅,尽量避免吸氧,一般应以呼吸空气为准,其目的为保持血液含氧量和氧饱和度测定的稳定性。

【麻醉前准备】

(一)按全麻处理,术前禁食。

(二)术前用药于成人给鲁米那钠或度冷丁,术前一小时肌注。小儿四岁以上者可用度冷丁(1毫克/公斤体重)、异丙嗪(1毫克/公斤体重)和氯丙嗪(0.5毫克/公斤体重)混合液于术前30分钟肌注。四岁以下的婴幼儿可用鲁米那钠5毫克/公斤体重,术前一小时肌注、异丙嗪1毫克/公斤体重,术前30分钟肌注。一般无需用阿托品或东莨菪碱,以免引起窦性心动过速。

【麻醉选择】

(一)心导管检查的麻醉:

1.局部麻醉:适用于绝大多数成年病人及一部分能合作的学龄后儿童和新生儿。除新生儿外,宜应用上述较重的术前用药以保持充分安静状态。新生儿则可在妥善固定肢体的情况下依靠局麻完成心导管检查。为避免新生儿发生低血糖意外,可在导管检查之前静注10%葡萄糖10~20毫升。

2.全身麻醉: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及少部分成年病人需在全麻下完成心导管检查。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①硫喷妥钠肌注基础麻醉;②γ-羟基丁酸钠静脉麻醉,手术切口辅用局麻;③氯胺酮静脉或肌注麻醉,为心导管检查较为良好的麻醉方法。

(二)心血管造影的麻醉:在心血管造影中,由于需要将造影剂作加压快速注入,往往会引起病人不适,或出现并发症,故需要一定的麻醉处理。较最适宜的方法为:①先用紧闭式麻醉面罩或简易呼吸器面罩吸入高流氧数分钟;②然后自心导管中注入1~1.25%硫喷妥钠2~3毫克/公斤体重,以及0.5~1%琥珀酰胆碱0.5~1毫克/公斤体重;③当呼吸减弱至消失时,立即施行控制呼吸,此时即可注入造影剂,在注入的瞬间加入控制呼吸的正压,使病人处于吸气状态,其目的是提高肺循环阻力及胸内压力,减缓造影剂通过的速度,以达到造影清晰的效果。利用上述麻醉法,病人的呼吸多可在2~3分钟之后恢复,意识在5分钟左右完全清醒(指没用术前药的情况下)。在小儿则以施行气管内麻醉更为安全,特别是在不作导管检查而直接施行心血管造影者更为必要。

【并发症】

(一)心律不齐:较为常见,系导管或造影剂对心内膜的直接刺激所致。及时识别心律不齐,立即暂停检查,迅速将导管撤离心律不齐的诱发点,则往往可使节律恢复正常。导管在心腔内停留及试探进展的时间过长,病人的精神紧张等也为诱发因素。

1.除窦性心动过速外,可发生多种类型的心律不齐。室上性心动过速为最普通的一种持续性心律不齐,且常可因导管的机械性刺激而转为窦性心动过缓,继而引起血压降低。静注阿托品可予纠正。

2.持续性室性期前收缩或二联律,可应用利多卡因或苯妥因钠静注予以消除,并应考虑终止检查以免演变成心室纤颤。

3.如发生连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或房室传导阻滞等易于发展为心室纤颤或心跳停止的心律不齐时,必须及时终止检查,解除机械刺激,密切观察血压和呼吸,必要时吸入高氧以改善心肌缺氧情况。一旦发生心室纤颤,应立即作胸外心脏按摩,同时准备电击除颤及气管内插管人工呼吸,详见第十四章第三节。

(二)低血压:可由缺氧、麻醉过深、失血和心律不齐所引起,应针对不同原因予以及时处理。

1.因心律不齐所致的低血压,可因心律不齐得到纠正而恢复正常。

2.造影剂刺激血管壁可引起外周血管扩张而出现暂时性低血压,尤易发生于心脏代偿功能不全和体质极差的小儿。一旦发生,可肌注麻黄素、甲氧胺类升压药。有时可在注射大量造影剂之前作预防性用药,以维持血压在较高水平上,从而可避免发生这类低血压反应。

3.在心导管检查期间,一般失血量(包括采集血标本的血)约为50毫升,对成人及年长儿无多大影响,对婴幼儿就足以导致低血压,甚至休克。为此,必须予以作等量补血。

(三)心力衰竭、肺水肿:如果重视预防,此类并发症并不多见。①心功能代偿不全的病人,有时可由于精神紧张,或由于导管刺激而诱发心力衰竭、肺水肿;②在婴幼儿,特别是已有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及轻度紫绀者,于施行导管检查期间,当充盈导管的液体输入过多,促使循环负荷过重可诱发心力衰竭、低血压。

(四)呼吸抑制:肌注硫喷妥钠剂量过大、静注γ-羟基丁酸钠或氯胺酮过快时均易引起呼吸抑制,可继发影响循环功能的稳定性。

(五)晕厥、急性脑缺氧:在肺动脉瓣狭窄、法鲁氏四联症、三联症病人,有时因导管通过狭窄的右心流出道而堵塞血流时,可引起晕厥。晕厥也可由血管迷走神经反射而引起。发作时病人面色苍白、出汗、呵欠、神志模糊、血压降低、脉搏微弱、心动缓慢、瞳孔散大等。此时应将导管立即撤离心脏而终止手术,将病人头部放低,吸氧,少数病人需静注阿托品。个别病人可引起急性脑缺氧、抽搐,处理不及时,可能引起死亡。

(六)体温过低:在婴幼儿作心导管检查及心血管造影时,须防止体温过低,后者可引起通气不足,易诱发心律不齐及低血压。为此,应注意保暖,勿使婴儿的体温低于35℃。

五、脑血管造影的麻醉

【特点】 脑血管造影系将造影剂注入颈内动脉或椎动脉,通过摄片以诊断颅内病变的一种方法。有选择性和急症造影两类。前者多为颅内肿瘤或血管畸形,病人一般情况常属良好;后者常为颅脑外伤病人(如血肿),情况多属危重,有的自主呼吸已近停止。麻醉处理原则为维持呼吸和循环于正常范围,不增高颅内压力,造影剂注入期间确保病人安静不动。

【麻醉前准备】 按全麻处理准备。术前禁食,给足量鲁米那钠和阿托品。

【麻醉选择】

(一)局部麻醉:适用于成人一般情况良好者。造影剂注入可使病人头部有短暂的轰然感觉,较为不适,精神过度紧张的病人易因此出现不合作,必要时需采用全麻。

(二)全身麻醉:

1.γ-羟基丁酸钠静脉麻醉:适用于成人或儿童,需配合局麻进行颈动脉穿刺造影。

2.氯胺酮静脉或肌肉麻醉:特别适用于儿童。但在颅内压增高者必须慎用或不用。

3.气管内麻醉:对情况极差、自主呼吸已接近停止的病人,则不论成人或儿童,均应在气管内麻醉下施行脑血管造影。在成人可先施行清醒气管内插管;小儿可在γ-羟基丁酸钠静脉麻醉后,结合表麻施行气管内插管,术中充分吸氧或施行控制呼吸。

【并发症】

(一)颈动脉血肿:较为常见,一般无妨,但大的血肿可能压迫气管而引起呼吸困难,需作气管切开。

(二)失血:颈动脉穿刺成功后可造成失血,对成人或较大儿童无妨。在婴幼儿则应注意失血量,必要时需补以全血。

(三)暂时性低血压:由于造影剂刺激血管壁引起血管扩张引起,也可因暂时性脑水肿而引起。一般经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即可恢复。

(四)其他:高浓度造影剂快速注入,有时可出现暂时性的意识丧失,一过性颜面潮红。有时因颅内动脉血栓形成而致失明、长时间呼吸抑制,甚至循环骤停。为此,在脑血管造影期间,必须配有整套的抢救设备。

六、脑室造影及气脑造影的麻醉

【特点】

(一)脑室造影系直接作脑室穿刺,将氧气或空气注入脑室,施行X线摄片。气脑造影系经腰椎穿刺后,注入氧气或空气,施行X线摄片。气脑造影病人应确证无明显颅内压增高,否则可能并发枕骨大孔疝,或小脑幕切迹脑疝而突然死亡。

(二)麻醉处理力求平稳,以不增加颅内压为原则。

【麻醉前准备】按全麻处理,术前禁食。术前药成人给鲁米那钠,小儿还需给颠茄类药物。

【麻醉选择】

(一)局部麻醉:适用于成人,于注气过程中可因脑室内压力增高而引起头痛,须预先告诉病人以求充分配合。

(二)全身麻醉:适用于小儿,需在气管内麻醉下进行,以便于摆弄各种头位,或在采取坐位时做到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可随时吸氧。全麻药可采用三氯乙烯、γ-羟基丁酸钠或氯胺酮,后者禁用于颅压明显增高者。

【并发症】

(一)采用坐位时,要注意可能因禁食而导致低血糖反应,可静注高渗葡萄糖液治疗。

(二)注气后有时可出现心动过缓、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等颅内高压症状,此时需与脑疝作仔细鉴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