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耳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现代中药临床手册》第17页(1882字)

【药物出处】:《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菊科植物苍耳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又名葈耳;主要含有苍耳子甙树脂、脂肪油、生物碱、维生素C、色素等成分;辛、苦、温,有毒,入肺、脾经;属辛温解表和祛风湿类药。

〔功效主治〕 疏风散寒,祛湿止痛,宣肺通窍,杀虫。适用于外感风寒,头痛恶寒鼻塞身痛;鼻渊、齿痛;风寒湿痹,四肢挛痛;疥疮,瘙痒;疟疾等。

〔本草撷英〕 本经:气味甘温,有小毒。主治风头寒痛,风湿周痹,四肢拘挛痛,恶肉死肌,膝痛。

汇言:通巅顶,去风湿之药也。甘能益血,苦能燥湿,温能通畅,故上中下一身风湿众病不可缺也。

正义:温和疏达,流利关节,宣通脉络,遍及孔窍肌肤而不偏于燥烈,乃主治风寒三气痹者之最有效而驯良者。又独能上达巅顶,疏通脑户之风寒,为头风病之要药。而无辛香走窜、升泄过度,耗散正气之虑。

备要:治头痛目暗,齿痛鼻渊,肢挛痹痛,瘰疬疮疥,遍身瘙痒(作浴汤佳)。

〔名医心得〕 朱良春:(1)项背挛急 此证系素禀不足,风寒湿之邪袭于背俞,筋脉痹阻而致。若缠绵不解,病邪深入经隧骨骱者,常以本品与葛根相伍,佐以熟地、鹿含草、乌梢、蜂房、仙灵脾之类;邪浅在经脉者,佐以当归、威灵仙、蚕沙之类,疗效历历可稽。考《得配本草》称其能“走督脉”,项背挛急乃督脉主病,用之既有引经作用,又有祛邪之功。(2)流感发热 本品能祛风解毒,配一枝黄花共奏驱风解毒、透窍发汗之功,故对流感发热、头痛流涕有顿挫之功。(3)湿胜濡泻 风药治泻,古法早有先例。盖风能胜湿,清气上行,浊邪下趋,脾胃功能恢复,泄泻自瘥。夏秋之季,湿邪浸淫、濡泻多见,一味苍耳即胜其任,若加入辨证方药中,则奏效尤佳。[1]

焦树德:小儿疳疾 秋季采新鲜苍耳子,连茎带叶切碎,加水煮,取汁熬膏,摊于布上,贴肚脐及囟门处,可治小儿疳疾,肚大黄瘦,两目少神,消化不良等症。[2]

胡建华:支气管哮喘 本品能祛风宣窍,与地相伍有较好的抗过敏作用,故为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要药。[3]

〔药理与应用〕 1.抗菌作用:苍耳子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其丙酮或乙醇提取物在体外对红色毛癣菌也有抑菌作用。临床常用于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急性鼻炎、慢性副鼻窦炎、急性肠炎、痢疾、腮腺炎、慢性荨麻疹、脚癣、皮癣、神经性皮炎等。

2.降糖作用:其甙类物质可使血糖显着降低。但临床运用,未见报道。

此外,由于苍耳子含有毒蛋白、毒甙等,能损害肝、肾等实质性器官,使之发生混浊、肿胀、坏死,并使毛细血管扩张,血管渗透性增加,引起广泛性出血,常因呼吸及循环衰竭而死。同时可引起消化及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剂量用法〕 3~9克,入汤煎服;外用适量。因其毒性较大,临床使用应严格控制剂量。

〔按语〕 本品子与草皆有毒,鲜者尤烈,大量煮服有中毒致死的危险,故不可过服。然有人临床重用苍耳子至30克配伍组方治疗鼻渊病,发现比常规用量起效快、疗效高,并无明显毒副反应。且经六次自身试验,发现药后有轻度的恶心发呕,或胃部不适感,饭后服则毫无任何反应。认为在配伍组方情况下,重用苍耳子可抑制其毒性。〔4〕可供参考。但临床使用,还是不可过服;常规剂量不效者,可渐加剂量,始用不可重剂。

【参考文献】:

[1]朱步先等.朱良春用药经验.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9;11:16

[2]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1:21

[3]史宇广等.当代中医临床精华,咳喘专辑.中医古籍出版社,1992;9:138

[4]王心东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7;2:26

上一篇:生姜 下一篇:现代中药临床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