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东方出版中心《实用高血压病防治手册》第15页(1898字)

1.年龄:大多数冠心病发生在65岁后(尤其女性)。至于高血压和脑卒中更是在中、老年后发生剧增,特别老年时“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相当高,如不防治,预后也较差,故高龄也是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2.高血压:据美国费明翰(Framingham)研究对45~75岁人群历时20年的观察,发现在心血管病中无论男女,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当比较各心血管疾病间高血压的回归系数时,脑梗塞最大,说明在脑梗塞的危险性中高血压具有特殊意义;无论在任何收缩压水平,危险因素多的较单一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明显增加。控制高血压已反复证明可有效降低脑卒中发生率,最近资料也显示能降低冠心病危险。伴糖尿病时,其危险性升高至与伴靶器官损伤和临床心血管病的相同档次。

3.血清高胆固醇: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国内外的研究证实,我国人群的总胆固醇水平虽然远低于西方人群,但血清胆固醇的水平与冠心病死亡率呈正性曲线关系,血清胆固醇的水平在200~239mg/dl者,冠心病的发病危险为低于200mg/d1者的2倍,超过240mg/dl者为低于200mg/dl者的3倍。

4.吸烟:吸烟系冠心病的强作用危险因素,停止吸烟后心梗发生率快速、明显地降低,提示吸烟可能使冠脉血栓斑块不稳定,并促其破裂和形成冠脉血栓,故严重冠脉粥样硬化者吸烟尤其危险。它还是周围血管病、卒中等的重要危险因素。

5.超重和肥胖:体重是血压最重要且独立正关联的恒定决定因素。体重改变和血压变化之间关系密切。开始发胖年龄越早,发生高血压危险越大。肥胖与高血压的关系不仅取决于总体重,还与脂肪分布有很大关系。腹部、中心型肥胖者(立位最小腰宽/最大臀围≥0.91)以后发生心脑血管和糖尿病的,远多于周围型肥胖者(腰/臀比值<0.91)。

6.糖尿病和糖耐量减低:控制高血糖是否有助于降低冠心病危险尚未肯定,然而无疑可降低糖尿病的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常与其他危险因素并存,增强心脑血管病发生的危险性。高血压病患者中约有25%伴糖耐量减低。

7.胰岛素抵抗(IR)及代谢综合症:无超重的高血压病患者也可存在胰岛素抵抗,即骨骼肌对胰岛素促糖利用的敏感性和能力减退。代谢综合症包括同时有脂质三联症、高血压、胰岛素抵抗(或葡萄糖耐受不良)和一种“促凝状态”。它可能是由于多种碳水化合物和脂质代谢更广的失衡。这种失衡可能由于胰岛素不能抑制脂肪组织释放脂肪酸,因而血中游离脂肪酸水平升高。当组织含过多来自高水平游离脂肪酸的脂质时,肝的脂肪超负荷,加速脂蛋白葡萄糖生成;骨骼肌超负荷,使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增加胰腺β细胞甘油三酯含量,使产生过量胰岛素。长期胰岛素抵抗使个体易患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可能使有高血压遗传倾向的人表现为临床高血压。胰岛素抵抗病人的肝脏脂质超负荷可能刺激各种凝血因子的合成。

8.其他因素:新提出的心血管候选危险因素有高甘油三酯、雌激素、血管假血友病因子(von-Willebrand因子)、抗凝血酶Ⅲ、高血同型半胱氨酸、血浆纤维蛋白质、Ⅶ因子、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Ⅰ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Ⅰ)、脂蛋白(a)、C反应蛋白、肺炎衣原体等。

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可能强于正常大小低密度脂蛋白。小颗粒和低水平的形成与高甘油三酯密切有关。高甘油三酯、高小低密度脂蛋白和低高密度脂蛋白三者同时存在称“脂质三联症”或“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表型”。高甘油三酯还可通过促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原、纤溶酶激活抑制物、Ⅶ因子活性增高等其他方式形成促凝状态。甘油三酯升高提示处于“代谢综合症”的高危状态。

同型半胱氨酸是蛋氨酸去甲基后形成的一种含硫氨基酸,属于蛋氨酸循环的中间产物。近年发现在心、脑及外周血管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皮癣、维生素B12缺乏等疾病均存在同型半胱氨酸代谢紊乱。作为辅酶参与同型半胱氨酸代谢的维生素B6或B12及叶酸缺乏也可引起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增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