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发病机制基础研究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东方出版中心《实用高血压病防治手册》第229页(1491字)

近十年来血管生物学取得了巨大进展,一些心血管活性物质的发现(如:血管活性多肽、NO、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粘附分子、神经递质和趋化因子等)、心血管细胞功能的调控(如:分化、表型转变、增殖、迁移、凋亡、细胞外基质合成和细胞间信息交流)及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研究(如:受体、离子通道、信号转导分子、转录因子等),使我们对高血压血管重塑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的认识有了长足进展。另一方面,人类基因组(HGP)计划取得的巨大进展,加快了人类遗传病研究重点从单基因病向多基因病的战略转移。近年来有关高血压相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报道众多,高血压易感基因的定位克隆研究也在加紧进行,转基因和基因剔除等技术广泛应用,使我们对高血压遗传本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在上述两方面基础性研究的推动下,高血压发病机制研究在遗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代谢综合征、内皮功能紊乱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这些内容在第三章有关章节中已有介绍,本节仅对高血压基因和血管重塑研究进展作简要介绍。

1.基因研究:迄今为止,已有十多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单基因病性质的继发性高血压病的致病基因被成功识别。它们是Liddle综合征、糖皮质激素抑制性醛固酮增多症(GSH)、表征性盐皮质激素增多症(AME)和Gordon综合征等,其中有的致病基因已被克隆,因此有可能在DNA水平上实现基因诊断。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其病因虽不明,但血压调节的生理、生化机制研究比较深入,因此可从与调节血管舒缩、交感活性、糖脂代谢、水盐代谢、离子转运、细胞增殖等功能有关的蛋白(激素、神经介质、酶、受体、通道、生长因子等)入手,以编码这些蛋白的基因作为高血压候选基因,通过家系连锁分析和群体关联分析,以确定它们是否为高血压相关基因。目前已列出的高血压候选基因多达150个,国内外学者对它们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一些报道认为血管紧张素原基因等与高血压有关,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基因被公认为高血压相关基因。近年来,国内外一些研究组采用微卫星DNA多态标记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和家系连锁分析,正在开展血压调节相关基因或高血压相关基因的定位克隆研究。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已提前完成,人类基因组DNA序列结构已基本阐明;此外生物芯片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等新技术的运用和生物信息学的迅速发展,都将大大推动复杂性遗传病的基因研究,可以预期原发性高血压相关基因研究在新世纪中将进入一个崭新阶段。用于疾病预报、预后评估、临床分型、药物选用等专一用途的芯片可望用于高血压临床防治。

2.血管重塑机制研究:外周血管阻力增高是高血压最重要和最恒定的病理生理改变,外周血管阻力主要取决于阻力小动脉的管径大小。取皮下小动脉直接检查结果证明,高血压患者的动脉壁增厚、管壁厚度/管腔内径比值高于正常人。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支持血管重塑观点,即高血压小动脉狭窄是由于血管壁内细胞等成分的重新排列所致。血管重塑有多种表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阻力血管主要为内向性重塑。然而在大动脉和某些继发性高血压的小动脉,血管壁肥厚是由于血管中层平滑肌细胞增殖造成的。高血压血管结构性改变不完全是血压升高的适应性后果,还有非血压因素参与。血管重塑的细胞及分子机制还有待阐明,可能与细胞分化及表型转变、迁移、凋亡和细胞外基质代谢等有关。据报道ACE抑制剂和钙拮抗剂等抗高血压药物对高血压血管重塑能产生有益作用,而有些药物虽有降压作用,但对血管重塑无改善作用。

分享到: